貳師將軍李廣利:衛青能掙到的,憑什麼我就不行?

2022-07-01     歷史新視角

原標題:貳師將軍李廣利:衛青能掙到的,憑什麼我就不行?

漢征和年間(公元前92年~88年),是劉徹一生中最暴躁也最瘋狂的時候,於是無數人跟著倒了霉。

事實上,在這位被後世尊奉為漢武大帝的西漢王朝的第六任(實際上的)統治者身上,幾乎集齊了昏暴之君乃至於亡國之君的所有特質——他狂妄自大、好大喜功、暴戾恣睢、濫征濫伐;他橫徵暴斂、不恤民力、猜忌多疑、迷信鬼神;他性好奢侈、寵信私人、沉湎酒色,據說還男女通吃……

可以說這傢伙的敗家拆家能力遠勝於胡亥、楊廣、趙佶這樣史上著名的亡國之君。而且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他也不能算是個好人。

成王敗寇不論其他——對於帝王而言尤其如此

然而人們對於一個皇帝功過是非的評價,從來不看人品,只看功業。所以在中國兩千多年的王朝史上,能跟劉徹站在一起俯視同行的唯有秦皇、唐宗、明祖等寥寥數人而已;所以無論像劉恆、趙禎、朱佑樘這樣的仁君身上閃耀著多麼絢爛的人性光輝,但在劉徹的功業面前都不值一提。

不過有句話叫「欲承其重,必受其累」,原本的意思是站在多高的位置就得承受多大的責任。但要是把這句話放在武帝一朝的文武百官頭上其實也很恰當——他們既因為追隨劉徹這個有著遠大理想和堅定意志的雄主明君而獲得了他人可遇而不可求的榮耀,也隨時可能因為這頭性格暴躁多變的巨龍無緣無故的噴出一股股炙熱的龍息,而被燒得外焦里嫩……

比如劉徹的舅子之一,海西侯、貳師將軍李廣利。

01

在征和年間,整個大漢朝唯一關注的焦點就是巫蠱之禍。關於這場持續了3年之久、死亡近10萬人、受牽連者達40萬的彌天大禍的由來,經常有人給出的解釋是劉徹晚年昏聵,再加上小人挑撥才釀成的悲劇,但我卻不以為然。

從生到死的70年間,劉徹始終清醒果決,從未昏聵猶疑,更從不容忍有任何人可以凌駕於他的意志之上。所以說看似巫蠱之禍是朱安世、江充、蘇文等小人誣陷捏造出來的,但實際上也可以說一切盡在劉徹的掌控之中。可能結局不夠完美,但說不定也正是他想要的。

巫蠱之禍後,大漢朝的太子由勢力龐大的壯年劉據變成了無依無靠的幼童劉弗陵

劉徹為什麼這麼做?答案很簡單——自從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戰以後,漢軍就在對匈戰爭中陷入了頹勢,而且屢戰屢敗;同時國內也因為戰爭的持續消耗而陷入了財政枯竭、社會動盪、民變四起的窘境。在這種情況下,劉徹實實在在的感受到了自己的權力基礎在動搖。

一生強硬如鐵、冷漠如冰,並且一刻都未曾讓權柄離身的劉徹,怎麼能夠容忍有人挑戰(或者是可能會挑戰)他的權威?

而在他的認知中,對其威脅最大的就是太子劉據以及依附在其左右的以外戚衛氏為骨幹的「東宮黨」。在這種情況下,猜忌成性又天性冷酷的劉徹從容布局並痛下殺手,哪怕是要弄死的對象包括了自己的老婆兒子,對他來說也沒啥不能接受的。

可這關李廣利啥事?

在《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中,羅貫中為了吹捧諸葛半仙編造出了一句名言,那就是讓東吳名將周瑜在臨死前連呼數聲「既生瑜,何生亮」——其實歷史上的周瑜不但胸襟廣闊,雅量高致,而且人家才是「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神仙級人物,壓根犯不上嫉妒諸葛亮。

可李廣利卻不同。他必須羨慕、嫉妒衛青,並以其為目標,哪怕豁出性命去也得趕上這位當世第一名將的功業。唯有如此,李廣利才能收穫皇帝的青睞和信任,進而改變家族的命運,比如說將他的外甥、昌邑王劉髆推上帝國繼承人的寶座。

被李廣利寄予了一生希望的劉髆默默無聞,但他的兒子在今天可是大大的有名

所以,巫蠱之禍的爆發、太子劉據及衛氏一族的覆滅,只會讓他欣喜若狂繼而幹勁十足。只可惜在劉徹的心目中只有一個衛青,而他李廣利根本不配留下姓名,於是後者很快就因為自己的野心栽了,不但身敗名裂,還淪為千古笑柄。

02

李廣利,中山(今河北定州)人,出身貧賤,父母弟妹皆為倡人(即以歌舞雜戲表演謀生之人)。因其弟李延年犯法被處以宮刑成了「公公」,於是獲得了進宮的機會,主要工作是替劉徹養狗。

但是李延年身殘志堅,逮到機會從不吝於表現,終於憑藉著在音樂上的特長贏得了劉徹的矚目。於是他趁機在一次表演中竭力向皇帝推薦了自家的漂亮妹子,也就是後來的李夫人:

「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上嘆息曰:『善!世豈有此人乎?』」(《漢書·卷九十七上·外戚列傳第六十七上》)

不過人家劉徹閱女無數,「後宮數萬人」(《舊唐書·卷四十八·志第二十八》),所以對李延年大肆吹捧的妹子並沒有怎麼上心。不過恰在此時,平陽公主及時送上了一記神助攻。

我一直以為傾城傾國的李夫人才是史上第一美人,畢竟劉徹的眼光可不是蓋的

大漢朝的公主就沒有省油的燈,平陽公主也不例外。作為劉徹的同母姐姐,她一輩子替弟弟操碎了心——為了幫劉徹籠絡勛貴功臣,平陽公主先嫁平陽侯曹壽,再嫁汝陰侯夏侯頗,最後又改嫁了長平侯衛青;為了保持在弟弟面前的存在感,她更是沒完沒了的替其搜羅漂亮女人,衛子夫就是一例,李夫人則是另一個著名的「禮物」。

劉徹對自己姐姐的眼光還是比較信任的,比如說衛子夫,竟然令其驚艷、猴急到搞起了車震。於是引起了皇帝極大興趣的李家妹子被召入宮中,其結果就是「六宮粉黛無顏色」,「君王從此不早朝」——在武帝一朝沒有任何一個女人如李夫人這般受到寵幸。非但如此,哪怕是在其死後,劉徹仍然對這位漂亮到空前絕後程度的美女念念不忘:

「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齊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張燈燭,設帷帳,陳酒肉,而令上居他帳,遙望見好女如李夫人之貌,還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視,上愈益相思悲感,為作詩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令樂府諸音家弦歌之。」(《漢書·卷九十七上·外戚列傳第六十七上》)

這對薄情的劉徹來說是非常罕見的感情外露。甚至他還給因此寫了一篇著名的《思李夫人賦》——不但在中國文學史上首開悼亡賦之先河,而且其藝術價值甚至被明人王士貞抬高到了在「長卿(司馬相如)下,子云(揚雄)上」(《藝苑卮言·卷二》)的地步。

於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作為李夫人的兄長,李延年由一介閹人驟升到協律都尉、食祿二千石。那麼李廣利呢?

李氏兄妹皆非凡品,比如李延年在音樂上的造詣就算得上是出類拔萃的

沒人知道。可能是太史公司馬遷厭惡外戚的緣故,在《史記》中對李家人生平事跡的著墨極為吝嗇,甚至連李夫人的生卒年都未載入。至於李廣利在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前的履歷,更是一個字都沒有留下。

03

李廣利第一次在世人的面前現身,就被劉徹安上個貳師將軍的名頭,然後氣勢洶洶的帶著好幾萬人萬里遠征大宛國。

有人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這貨不是個唱歌的嗎?後來可能還幫著弟弟養過狗,怎麼當上了劉徹的舅子就搖身一變能領兵打仗了?是做大漢朝將軍的門檻太低,還是當皇帝就能為所欲為?

劉徹的舅子必須會打仗,而且必須打勝仗——衛青是一例,李廣利也不例外

這話說得還真沒錯。劉徹就是這麼為所欲為——當他的舅子還真就能領兵。想當年衛青還在平陽公主府當過馬奴呢,結果等姐姐衛子夫攀上高枝以後就被打發出去跟匈奴人死磕——這種事劉徹幹起來輕車熟路著呢。似乎在他看來,要是不會領兵打仗,就不配做給他當舅子。

況且人家衛青也爭氣。當年劉徹一共派出了四路大軍,每路不偏不倚都是1萬騎兵,結果兩路戰敗一路無功而返,唯有衛青率軍直搗匈奴單于庭所在的龍城,殺敵數千斬首700,取得了武帝一朝對匈反擊作戰的首場大勝,簡直讓劉徹滿意極了。

衛青也憑此一戰成名、爵封關內侯。而到了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時,距離早已功成名就的衛青病故已經過去了兩年,劉徹覺得是時候把他的下一個舅子放出去了。而且就算李廣利比不上衛青的本事,但區區一個大宛國跟匈奴人比起來也不是一個量級的對手,怎麼也不至於打輸吧?

沒想到還真打輸了——因為補給不足和水土不服,李廣利的軍隊減員非常嚴重,又在郁成城(今烏茲別克境內)打了場大敗仗,自知無力滅亡大宛,只能無功而返。

這下劉徹可算是丟了大臉,於是大怒之下封閉了玉門關,讓李廣利要死就死外邊,別回來噁心他。

同樣都是劉徹的舅子,李廣利無論軍政才能都較衛青差之甚遠,這是事實。但僅憑二人的初戰來嘲笑李廣利,其實是不公平的。

關於遠征大宛的各種非議,都是李廣利在替妹夫劉徹背黑鍋

衛青能在龍城之戰旗開得勝的原因固然少不了他傑出的軍事才華,但也有其他的有利因素。比如另外那三路大軍替他分攤了匈奴人的兵力和壓力;比如他統率的是漢軍中最精銳的騎兵,不但裝備精良而且訓練有素;再比如劉徹已經在大漢朝的北方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防禦和補給體系,衛青打起仗來既不愁吃喝,也無須擔心被匈奴人抄了後路。

相較之下,劉徹給予李廣利的支持就太拿不出手了。

比如在李廣利遠征大宛的軍隊中,最靠得住的居然是戰鬥力在漢軍中只能排在二三流的屬國兵,而且人數只有6千,剩下的幾萬人統統都是「郡國惡少年」——也就是些遊俠、地痞、罪犯和無業流民,統統都是官府眼中的渣滓和垃圾,恨不能早點死絕了才好的貨色。須知正宗的漢軍精銳可都是以良家子為骨幹、老實巴交的農夫為基礎組成的,那些「郡國惡少年」就算脫胎換骨重新做人,也甭想踏進軍營的大門(當然,去當炮灰漢軍還是歡迎的,比如專業送死隊「七科謫」)。

所以別看李廣利一戰喪師數萬,沒準劉徹和滿朝文武還挺滿意這貨「銷毀垃圾」的效率。要是李廣利真敢把幾萬正牌子漢軍丟在了西域,那麼等待他的就不是在玉門關外吃閉門羹這麼簡單了,劉徹活剮了他都是輕的。

再者,從長安遠征大宛,無論是行軍距離、地形地貌還是補給支援的難度都遠非龍城之戰所能比的。就算把衛青拉來打這一仗,結果也未必能好到哪兒去。

所以等到二征大宛時,頭腦很清醒的劉徹並沒有換人,依然讓李廣利去。

不過這貨的兵不是打沒了嗎?這事也好辦。趙破奴不是剛在匈奴打了個大敗仗嘛,於是李廣利就多了一大堆囚徒兵可用,再加上又招募了一些不怕死的惡少年和在邊境地區漢胡混雜的「邊騎」,於是劉徹很快就又湊齊了6萬雜牌軍交給了李廣利。

如果將「郡國惡少年」換成「六郡良家子」,李廣利打個大宛哪用這麼費勁?

而且劉徹還大發慈悲的給他弄了十幾萬頭牲畜拉運糧草輜重,又徵發甲卒18萬到酒泉和張掖以北駐守——就算李廣利再打了敗仗也能有個接應。否則要是把自己的舅子都丟在了大宛,劉徹的臉可就算是丟光了。

這回李廣利有了經驗,戰術也挺對頭,指揮更是有了章法。最後逼得大宛人殺死國王毋寡,又獻出寶馬和大量的糧食、錢財,這才換來了李廣利的撤軍。

這回劉徹的里子面子都有了,於是就非常開心,不但允許了李廣利入關回家,還封其為海西侯,食邑八千戶,並給予了他極高的評價:

「貳師將軍廣利征討厥罪,伐勝大宛。賴天之靈,從溯河山,涉流沙,通西海,山雪不積,士大夫徑度,獲王首虜,珍怪之物畢陳於闕。」(《漢書·卷六十一·張騫李廣利列傳第三十一》)

04

對於這兩次遠征大宛之役,史上指摘頗多。一者是指責劉徹為了幾匹汗血寶馬和他那微不足道的面子就勞師遠征,不但靡費巨大而且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完全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跟錯誤的對手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二者就是大肆嘲笑李廣利——這位以「貳師」(大宛國都名為貳師)冠名的無能將軍簡直就是蠢豬一般的存在,折騰了兩回、死了一地人,結果卻連貳師城(內城)都沒進去。

瞅一眼地圖,就知道打這一仗其實有多難

這種說法其實就是人云亦云,完全照抄了司馬遷的論調。須知太史公對劉徹可是滿肚子的幽怨和委屈,反正處處跟他對著干,當然對其那一票外戚也是一肚子的成見——毫無疑問《史記》是偉大的,但盡信偏信就沒有必要了。

首先,劉徹確實是因為丟了面子以後,才非得跟大宛國過不去的(漢使囂張,被毋寡給宰了)。可是這位大漢皇帝的面子真的就不值一提嗎?不,他的面子非常重要。

「主憂臣辱,主辱臣死」還真不是完全的封建愚忠。在那個年代,皇帝就代表著的一個王朝的形象和尊嚴,要是劉徹的面子都可以甩在地上隨便踩,你信不信無論大漢朝內外的各種妖魔鬼怪就都敢跳出來嘚瑟炸刺?

所以但凡是雄主明君,無論是秦皇漢武還是唐宗明祖(拗口不?反正趙大真上不了台面,算是我日常辱宋吧),哪個不是死要面子的角色?哪怕代價是活受罪也在所不惜,這才有了泱泱中華、天朝上國的體面和威風。這一點,哪怕是到了今天也沒什麼兩樣。

所以這個面子,劉徹非得「死要」不可,而且也沒什麼可指摘的。

其次,大宛之役李廣利不能說打得有多好,但絕沒有某些人說得那麼差。

萬里遠征,而且沒有後援,沒有補給;沿途地理人情一概稀里糊塗,而且身畔儘是些首鼠兩端、甚至隨時可能在他身後捅上一刀的所謂「藩國」;手底下儘是些滿腦子劫掠發財、就是不知道軍紀服從為何物,打順風仗蜂擁而上、啃硬骨頭隨時會一鬨而散的渣滓兵——就算把韓白、衛霍、(初唐)二李、徐常穿越過來取代李廣利,就一定能打得更好?

精兵強將是互相成就的——徒有良將而無精兵,那也是白扯

衛青七征匈奴,戰功赫赫;霍去病千里破敵,封狼居胥——衛霍固然是百年甚至千年一遇的良將,但他們能取得這樣的戰績固然是因為將勇,但另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兵精。要是劉徹往他們的軍營里也塞滿「郡國惡少年」試試?估計衛霍不是去抹脖子,就是跑去抱住姐姐(姨媽)的大腿乾嚎了。

李廣利能在這種情況下把大宛打服,捎帶著把劉徹的面子撈回來,已經做得足夠好了。再扯別的,不是苛求,就是為黑而黑了。

最後,大宛之役更重要的意義體現在戰略上,讓大漢朝在經略西域上占據了主動。

別看李廣利帶著一堆渣滓兵就把大宛給打慫了,但事實上在諸多小國林立的西域,大宛已經算是個大國、強國了。在其威懾下,李廣利初征大宛時這些小國居然敢斷絕水源、閉門拒供;等到二征大宛時,感受到了大漢朝的實力和決心的諸小國居然搖身一變,壼漿簞食以迎王師。唯有輪台不識抬舉,李廣利一怒之下乾脆縱兵破城屠之。

從此,整個西域處處歡歌笑語,漢軍胡族一家親。自敦煌以西至鹽澤,各國君民紛紛熱情歡迎並協助大漢朝在沿途修築烽燧亭障,並大力支持漢軍在輪台、渠犁一帶實行軍事屯田,還心甘情願的為漢使提供一切所需和食水保障。

40年後,漢宣帝劉詢之所以能夠正式設置西域都護府,一切均始於這場漢宛之役。

沒有李廣利打服大宛、震懾諸國,後來的西域都護府也不會設立得那麼順利

哪怕是史上最著名的「反戰人士」司馬光,都不得不捏著鼻子承認這一仗打得真香:

「自大宛破後,西域震懼,漢使入西域者益得職。於是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台、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使外國者。」(《資治通鑑·卷二十一·漢紀第十三》)

05

搞定了大宛,使李廣利獲得了劉徹的認可,算是通過了試用期考核。那麼接下來,李廣利就得干身為皇帝舅子必須乾的正經事了——跟匈奴人死磕。

從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到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李廣利先後跟匈奴人乾了3仗,咱們先說前兩仗。

天漢二年,李廣利率3萬騎兵(這回當然是正宗漢軍)出酒泉擊匈奴右賢王於天山,斬首萬餘級而還。不過據說期間他曾被匈奴大軍包圍,險些被抓了俘虜,部下也傷亡過半。

在武帝一朝,沒跟匈奴死掐並取勝過的沒資格稱為名將

但李廣利的表現已經算好的了。跟他同時出擊的公孫敖和路博德都無功而返,李陵則是自請出兵後遭遇且鞮侯單于率領的匈奴主力,最終兵敗投降。

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劉徹派出四路大軍北擊匈奴。其中李廣利率6萬騎兵、7萬步兵出朔方,在余吾水(今蒙古土拉河)與且鞮侯單于所率領的10萬匈奴軍展開決戰。10餘日後因戰局不利,李廣利率軍突圍而還。

其餘三路中的路博德碰上了李廣利,二者一起大戰又一起跑路;韓說領著3萬步兵在溜達了一圈,最後就收穫了一個寂寞;公孫敖率1萬騎兵、3萬步兵迎戰匈奴左賢王結果打了個大敗仗。因為損失太大,公孫敖歸國後不敢去見劉徹,乾脆演了一出詐死逃亡的鬧劇,直到幾年後才被發現並逮捕。

從這兩仗的結果來看,不能說李廣利打得有多差,畢竟比他還不如的有一大堆;但無論如何也不能說他打得有多好,因為比起衛霍來實在差得太遠了。

但話說回來——在武帝一朝,論打仗又有誰能比得上衛霍?

從馬邑之謀到劉徹下《輪台詔》,漢匈大戰了40來年,期間看似大漢朝湧現出了無數名將。但我們要是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他們大體可以為分兩類,其一就是衛霍,而且只有衛霍;其二就是其他,如果非要找個例外,那也只有李廣利了。

為啥?因為除了衛霍,還真沒一個能打的,也就李廣利勉強能湊個數。

從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的馬邑之謀一直到征和三年李廣利全軍覆沒,漢匈之間成規模的、值得在史書中記上一筆的大戰一共有24次。但凡有衛霍出戰則大勝比比皆是,匈奴人的腦袋砍掉一堆,起碼從沒吃過虧。而且像公孫賀、公孫敖、蘇建、李息、李蔡、趙破奴、李敢什麼的也因為跟在衛霍身後當小弟,從而贏得了名將的美名,並得以封侯。

終武帝一朝,除了衛霍也就李廣利單獨出兵能跟匈奴人打個有來有去

不過只要離了衛霍單獨領兵,這幫名將的光環就立馬像肥皂泡樣一捅就破。史書里能記一筆「無所得」的都得算是好漢,剩下的統統都是「失師而還」、「盡亡其軍」、「獨以身得亡去」,最終的下場往往都是削爵、贖為庶人甚至論罪下獄,幾乎無一例外。最典型的就是趙破奴,跟著霍去病就如狼似虎,離了霍去病就全軍覆沒。

唯獨被司馬遷吹捧上天的李廣是個例外。因為跟衛青不對付,老李既不願意跟在人家屁股後邊當小弟,即便當了也不怎麼服管。所以只要一出塞他就不是迷路就是打敗仗,還是無一例外。最後封侯無望,李廣乾脆絕望的自殺了。

等到了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漢匈再戰而又衛霍皆沒以後,大漢朝乾脆再也沒打出一個像樣的大勝仗了。

趙破奴敗得全軍覆沒,公孫敖敗得詐死逃亡,李陵自請出戰結果兵敗降匈,路博德、韓說等更是碌碌之輩……這麼比來比去,在後衛霍時代,還真就剩下個李廣利是最靠譜的了。

而且我還認為李廣利的戰績被黑了。比如一戰匈奴:

「其明年,漢使貳師將軍將三萬騎出酒泉,擊右賢王於天山,得首虜萬餘級而還。匈奴大圍貳師,幾不得脫。漢兵物故什六七。」(《漢書·卷九十四上·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還有比這更鬼扯的嗎?

按史家的說法,李廣利都被匈奴人包圍了,還差點被抓了俘虜,手下的3萬兵最少被幹掉了2萬多——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能「得首虜萬餘級而還」,難道李廣利是人頭控?

能砍人頭還不耽誤打仗的,我記得只有如狼似虎的秦兵

要知道斬首數量跟殺敵數量根本就不是一回事,甚至不在同一數量級。比如我在前幾天寫到過的大明威寧伯王越,作為終明一朝因戰功封爵的僅有的3位文官之一,他征戰了大半生、歷十餘場大戰,斬首的總數量卻僅有1402級。不過他在紅鹽池大捷中斬首355級,就打得蒙古帝國的第31任大汗滿都魯一邊大哭一邊率部西逃兩千里,23年不敢重返河套;延綏大捷斬首401級後,「然自是無敢復輕犯邊者,延綏軍民頗得息肩雲。」(《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二百二十八·成化十八年六月戊戌朔》)

為啥?因為殺敵十人甚至幾十人而僅斬首一級在古代戰場、尤其是中原王朝與游牧民族的戰爭中都實在太正常了,從來不是啥稀罕事。

要殺敵太容易了,砍一刀、捅一槍或射一箭就得,就算沒當場弄死基本也會死於戰後傷口感染。可要斬首呢?騎兵得下馬,步兵得停步,弓箭兵更慘,最少得跑出去幾十步才能搶到自己的功勞——這樣一來不全亂套了嗎?還有啥陣型、還打個毛線仗?

所以在歷史上除了開了掛的秦兵能一邊砍腦袋一邊打仗以外,誰敢在戰事正酣時想斬首爭功,指定沒等動手呢,軍法官就先砍了他的腦袋。

所以想賺到首級功、尤其是「首虜萬餘級」這種規模的首級功,那麼只有一種可能性,就是在大勝以後、起碼也得把敵人趕得遠遠的才能好整以暇的收割戰利品。如果真像史書說的那樣,李廣利損失慘重還得拚命突圍,在這種生死攸關的時刻通常連盔甲兵器都得當作累贅丟棄掉,誰還有閒心拎著顆十來斤重的腦袋(而且還是萬餘顆)?難道是嫌自己逃得不夠慢、死得不夠快?難道戰功比小命還重要?

而且帶3萬兵就能斬首萬餘級,這已經是漢武帝晚期漢軍難得一見的戰果了;即便放在整個對匈戰爭期間,除了衛霍,也就李廣利能做到了;如果再拿到整個中國古代對外征戰史上比那就更不得了了,幾乎就是妥妥的名將了。

我堅定的認為,李廣利打贏了,然後被黑了

至於第二戰,李廣利在兵力大體相當的情況下(總兵力占優但騎兵數量處於劣勢),與匈奴單于的主力部隊大戰10餘日,雖然最後沒打贏,但能拖著幾萬步兵全師而退,也屬不易(有意思的是這回史官就不記載交換比了,也是詭異)。

總之,若非被黑出天際,那麼在武帝一朝起碼從戰績上看,李廣利可以排在衛霍之後,算得上是「第三名將」了。

06

甭管李廣利的戰功是不是被鄙視外戚的史官黑掉了,作為最有資格也最有權威對他的本事做出評判的人,劉徹顯然對自己的這個舅子的表現是滿意的。所以在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匈奴人再度寇邊、漢軍出兵三路進行反擊時,李廣利毫無爭議的成為了一路主帥,而且劉徹交給他的兵力(7萬人),是另兩路商丘成、馬通的總和。

顯然劉徹認為自己的舅子不但忠心靠得住,而且本事也是無須讓他操心的。

劉徹的猜忌心極重,想獲得他的信任可不容易

李廣利也確實沒辜負自己皇帝妹夫的期望。他首戰就大敗匈奴大將衛律,並率軍追擊至范夫人城(今蒙古達蘭扎蘭加德),匈奴人一路潰退,不敢與其交戰,形勢一片大好。

然而轉眼就風雲突變——內者令郭穰密告丞相劉屈氂與李廣利勾結,不但詛咒劉徹早死,還謀劃由昌邑王劉髆繼位。暴怒的劉徹下令調查,結果在一番嚴刑拷打之下給出的答案是郭穰密告屬實,於是劉屈氂被殺,李廣利的妻兒也遭到了囚禁。

如遭五雷轟頂的李廣利深知劉徹的脾氣,要想挽回局面唯有立下如同衛霍漠北之戰那樣的潑天大功。於是他不顧一切的輕兵冒進,試圖一戰消滅匈奴主力,結果反在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遭到匈奴狐鹿姑單于的襲擊,7萬大軍一戰喪盡,李廣利也在被俘後投降,一年後因遭衛律構陷被殺。

這裡必須強調的一點是,李廣利的軍事才華可能並不突出,但無論如何他都是個足夠謹慎和穩重的將軍——一征大宛之役在明知不可為的情況下,李廣利寧可冒著被劉徹處罰的風險,也堅決的自作主張撤軍;二征大宛時,他更是在先震懾了西域小國後,又避開了郁成城這座要塞後,才從容攻打貴山城;在前兩次北擊匈奴的過程中,史書上都載有李廣利被敵軍重兵包圍的記錄,但是他都能破圍而出、從未潰敗,更是儘可能的將部下帶回國。可以說在此之前,李廣利從未出現過像公孫敖、李廣、蘇建、趙破奴那樣「失師而還」、「盡亡其軍」、「獨以身得亡去」甚至是全軍覆沒的場面,即便打不贏,也從未大敗過。

而燕然山之敗的罪魁禍首並非李廣利,而是劉徹。若非是他將李廣利逼上絕路,搞得兵無鬥志、將無戰心,這場慘烈的戰敗本是不應該發生的。按照李廣利的性格,這一戰就算打不贏,也不至於戰敗,起碼不會敗得這麼慘。

後人經常拿這場戰敗說事,以證明李廣利就是個草包將軍,這顯然是不公平的。

可劉徹為何會做出如此自毀長城之舉?我以為跟他挑起巫蠱之禍的理由如出一轍。

巫蠱之禍的目的,就是用一個沒背景、沒勢力的太子換掉劉據

在衛子夫和劉據死後,大漢朝的皇后和東宮之位空懸,這下劉徹剩下的4個兒子燕王劉旦、廣陵王劉胥、昌邑王劉髆和幼子劉弗陵看上去都有了繼立為太子的機會。尤其是在劉旦、劉胥品性不佳,劉弗陵又年幼的情況下,身為劉髆舅舅的李廣利心思也跟著活泛了起來。

於是在他第三次北征之前,便跟劉屈氂「勾結」了一下:

「廣利曰:『願君侯早請昌邑王為太子。如立為帝,君侯長何憂乎?』屈氂許諾。」(《漢書·卷六十六·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列傳第三十六》)

話說劉屈氂不但是當朝丞相,還是劉徹的侄子,同時跟李廣利也是兒女親家,要是劉髆能當上太子顯然對他是有利的。再說李廣利又沒讓他幹掉劉徹,只是請他帶頭提個建議而已,這本就是老劉身為宰相的責任。

干砸了沒風險,干成了受益無窮,這種事劉屈氂會拒絕才怪。

可劉徹卻完全不這麼看。

在這位霸道到了極點的漢武大帝看來,在選誰當帝國繼承人這個問題上除了他自己以外誰都不能置喙,誰碰誰死。不僅如此,劉徹還會盡其所能將一切可能會影響到未來天子的人物統統幹掉。

所以在他決定傳位於劉弗陵以後,立刻賜死了其生母趙婕妤、也就是那位著名的鉤弋夫人。所以如果劉據未因巫蠱之禍毀掉,那麼衛子夫也必死無疑,包括衛青要不是早死也一定逃不過挨刀的命。同理,如果劉徹的選擇是劉髆,又怎麼可能讓他那個手握兵權的舅舅活著?哪怕是劉屈氂這種拐了幾道彎的親戚都不行。

立劉弗陵,就得殺掉他親媽——這就是殘酷的「立子殺母」,正是始於劉徹之手

所以郭穰這個皇帝親信跑出來告密就沒什麼可奇怪的了。當然劉徹也不是覺得自己的那7萬漢軍多餘、非得送給匈奴人幹掉不可,我以為他顯然是判斷錯了李廣利的反應。

李廣利一生以衛青為自己的奮鬥目標,這一點眾所周知。而且他的性格、行事乃至用兵風格都有著鮮明的衛青印記,所以劉徹顯然是想當然的以為,李廣利一定會表現得像衛青那麼乖。

終衛青一生,從未違逆過劉徹的心意。如果他遇到李廣利這樣的情況只會有兩種選擇——要麼立刻引軍歸國,然後入朝隨皇帝處置;要麼由攻轉守並按兵不動,等待劉徹委派新的將軍來接手兵權,然後再入朝任打任殺。因為以衛青的智慧清楚的知道,唯有如此才能保住自己外甥的太子寶座,才能保住衛氏一族的平安。

而不顧一切的絕命突擊、跟匈奴人玩命恐怕是劉徹的那個直腸子外甥霍去病才能幹出來的事吧?這種愣頭青連劉徹都不願意招惹,所以在衛霍都活著時,他可以時常敲打老衛,卻從來不跟小霍鬧這種不愉快。

可劉徹哪裡想到,學了一輩子衛青的李廣利,到最後居然學成了霍去病?

07

劉徹性情之涼薄,他的枕邊人應該是了解最透徹的。所以在李夫人死前無論如何也不肯讓他見上最後一面,就是為了哥哥們能有個好下場:

「所以不欲見帝者,乃欲以深托兄弟也。我以容貌之好,得從微賤愛幸於上。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愛弛則恩絕。上所以攣攣顧念我者,乃以平生容貌也。今見我毀壞,顏色非故,必畏惡吐棄我,意尚肯復追思閔錄其兄弟哉!」(《漢書·卷九十七上·外戚列傳第六十七上》)

李家兄妹情深。李廣利能回報給妹妹的就是拚命廝殺建功,給自己的外甥鋪就一條通往東宮之路。

為了報答自己的妹妹,李廣利是真拚命

衛青曾做到過的,李廣利也想做到。

衛青出身卑賤,憑著姐姐受到皇帝寵幸才得以身居高位,這才有了用武之地和出頭之日。而李廣利呢?像不像是個復刻版的衛青?

如果我們是李廣利,會不會也想問一句老天(或者劉徹):衛青能掙到的,憑什麼我就不行?

只可惜最後一刻因為李廣利的上頭,導致劉髆功虧一簣——如果他乖乖回朝受死,那麼劉髆大機率也能跟劉弗陵一樣,成為劉徹心目中的理想太子人選。畢竟那時這位漢武大帝已經快死了,年紀大些的劉髆接班總比還是個娃娃的劉弗陵靠譜。

但因此就將李廣利當成個笑話,理由還是不夠充分。

雖然在智慧和才華上,李廣利這個復刻版的衛青有點山寨,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他確實已經算得上是那個時代里出類拔萃的人物了。如果僅僅因為最終的結局或是「為倡優,徒以嬖寵進」(《廿二史札記·卷二》)就完全的否定掉這個人物,甚至大肆嘲笑,既不公平,而且顯得心理有些陰暗。

同為降將,李陵並不比李廣利更無辜。可是太史公卻不吝筆墨的替其表達同情和進行辯護,相比之下,李廣利所得到的除了譏諷和嘲笑,就是批判和斥罵。

理由呢?可能僅僅以為他是外戚——就連功勳卓著如衛霍都差點被太史公扔進了《外戚列傳》,更何況兵敗還降敵了的李廣利?

李廣利的一生,是努力奮鬥的一生,也是替劉徹拼死拼活的一生,最終不但沒成為第二個衛青,反倒落得個裡外不是人,哪怕降了匈奴也被誣以死罪。

相比衛青,李廣利差得不僅是才華,還有運氣

於是在臨死前,這個堪稱武帝一朝最大倒霉蛋的前漢貳師將軍終於爆發了:

「於是收貳師,貳師罵曰:『我死必滅匈奴!』遂屠貳師以祠。會連雨雪數月,畜產死,人民疫病,谷稼不熟,單于恐,為貳師立祠室。」(《漢書·卷九十四上·匈奴列傳第六十四上》)

所以說對倒霉蛋也不要欺負得太狠,否則弄不好會遭報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ee6b80bca24b6ef5c2f2132c0cbc4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