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梅克,是突厥語對土爾扈特部族的稱呼,土爾扈特部族是是西蒙古四大部族之一。卡爾梅克與蒙古族一樣,也是一個游牧民族,原本生活在葉尼塞河上游。在蒙古帝國的強盛時期,卡爾梅克人歸順了蒙古,遷移到了新疆附近。
元朝滅亡之後,卡爾梅克不斷受到崛起的準噶爾部族的排擠,於是離開了故土,向西遷移,來到了伏爾加河下游地區。在遷移的過程中,吸引了大量的突厥人和俄羅斯人加入。
這些民族同心協力,在伏爾加河流域開疆拓土,勞作生息,並建立了獨立的政權:卡爾梅克汗國。然而,當時的沙皇俄國不斷以武力向外擴張,卡爾梅克人不是沙俄的低手,被迫選擇了臣服。
征服卡爾梅克之後,沙俄首先派出了大量的移民,來到卡爾梅克人世代生活的伏爾加河流域,讓他們與這些沙俄移民一同生活。卡爾梅克人原本信仰的是佛教,但沙俄卻強迫他們放棄自己信仰的佛教,強迫他們信仰東正教。
沙俄知道卡爾梅克人驍勇善戰,便將他們強征入伍,參加與鄂圖曼帝國的戰鬥。在作戰時,沙俄軍隊往往讓卡爾梅克人首當其衝,因此而喪生的卡爾梅克人不計其數。
備受沙俄欺凌的卡爾梅克人產生了東歸的念頭,而且作為一個游牧民族,他們早已習慣了四處遷移。在經過了充足的準備之後,十七萬人卡爾梅克人在1771年的冬天,踏上了東歸的路程。
沙俄政府得到消息之後,一面下令撤銷卡爾梅克汗國,設立卡爾梅克管理處,並派出警察前去卡爾梅克的駐地維持治安;另一方面派出軍隊,圍堵東歸的卡爾梅克人。卡爾梅克人一面趕路,一面與追上來的沙俄軍隊作戰。當他們來到清朝邊境的時候,僅剩下了不到十萬人。
卡爾梅克人來進入清朝邊境之後,沙俄軍隊不敢輕易進兵,而是選擇了與清政府協商。當時在位的是乾隆皇帝,他給予沙俄的答覆是:
「土爾扈特已入我界,爾等不得任意於我界內追逐,若爾等不從我言,決然不成,必與爾等交戰。」
當時的中國在世界上是超級大國,沙俄不敢輕易招惹,最後只好退兵。
乾隆皇帝親自接見了卡爾梅克人的首領,並派人在新疆勘察,選出水草豐美之地,作為卡爾梅克的棲息地。自此,這一批卡爾梅克人便在開始了在中國的生活。
然而,還有一部分沒來得及離開的卡爾梅克人,卻依然忍受著沙俄的殘酷統治。為了防止他們出走,沙俄禁止他們遊牧。對於那些有東歸意圖的首領,沙俄先是勸說,勸說無效之後,便將這些首領分別毒死。
在沙俄的鐵血統治下,卡爾梅克人被牢牢束縛在沙俄境內,無法離開。如此以來,令他們對沙俄的不滿情緒日漸高漲。
1773年,普加喬夫發起了推翻沙俄的起義。當起義蔓延到卡爾梅克時,沙俄政府連忙聯絡卡爾梅克頭領,要求他們配合沙俄軍隊,鎮壓起義。但常年在遭受沙俄壓迫的卡爾梅克人並沒有聽從命令,反而加入了起義軍,與他們一起反抗沙俄軍隊。
起義失敗之後,沙俄政府吸收了之前的教訓,並沒有追責,並採用「以夷制夷」的方式進行統治,他們任命卡爾梅克人為總督,並由當地人組成法庭,自行處理駐地的事務。當地的警察局長,也由卡爾梅克人擔任。
另外,沙俄也取消了對佛教的禁令,允許卡爾梅克人信奉佛教,並舉行相關儀式。儘管如此,卡爾梅克與沙俄的關係依然十分緊張。
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很多卡爾梅克人自告奮勇,加入蘇聯紅軍,參加了反抗沙俄的戰鬥,並組建了騎兵團,為推翻沙皇政府建立下了不世之功。蘇維埃政權建立之後,在卡爾梅克建立了自治州,之後又改為卡爾梅克自治共和國。
1943年,卡爾梅克被納粹德軍占領。為了收買人心,德軍廢除了史達林的集體農莊制,將把土地分給了卡爾梅克人。此舉得到了很多卡爾梅克人的讚賞,大批卡爾梅克人加入德軍,參加了對蘇聯的戰鬥。
卡爾梅克的這種舉動,引起了蘇聯的強烈不滿。蘇軍收復卡爾梅克之後,以「通敵叛國」的罪名,將十二萬卡爾梅克人流放到了西伯利亞等地。
由於當時條件艱苦,將近一半的人死在流放地或是流放途中。軍中任職的卡爾梅克人,大多也都被強迫退伍。卡爾梅克內的佛像、寺廟等建築,也全部都被破壞。
一直到史達林去世之後,蘇聯政府才允許卡爾梅克人回歸故土,並於1958年恢復了卡爾梅克共和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c01fb55c5d047486f92026405706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