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衛湄公河》:高站位、高水準、高價值的法治紀錄片新範本

2022-07-09     廣電獨家

原標題:《護衛湄公河》:高站位、高水準、高價值的法治紀錄片新範本

文丨小熊

紀錄片《護衛湄公河》用實地走訪、真實記錄的方式回望湄公河10年間經歷的滄桑變化,再次揭開湄公河驚險神秘的面紗。

千層浪里藏驚險,百里江心匿危機。

2011年「湄公河10·5案件」後,「危機四伏」成了湄公河的形容詞。這條東南亞最大的黃金水道曾經因為歷史原因滋生了大量非法武裝,過往商船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常常受到威脅。為此,中國、寮國、緬甸、泰國四國建立湄公河聯合巡邏執法機制,常態化開展巡航,守護沿岸百姓平安,至今已過了10個年頭。

聯巡10年,坎坷不易。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綜合頻道《今日說法》欄目據此製作推出了特別節目——3集紀錄片《護衛湄公河》,通過大時間跨度記錄、大空間地域採訪的方式回望了湄公河流域聯合執法10年間經歷的滄桑變化,再現了湄公河上下曾經波譎雲詭的歲月。

紀錄片《護衛湄公河》宣傳片

故紙堆里尋變遷,珍貴影像資料首次披露

「這是個非常適合真實記錄的時代。」《今日說法》製片人王寶卿告訴「廣電獨家」,這檔紀錄片在策劃初期就確定了真實記錄的基本理念和創作手法。因此,紀錄片主動迴避採用情景還原等拍攝方式,選擇在10年的漫漫長河中尋覓恰當的案例和原始影像資料,這也意味著有些珍貴的影像紀實資料是首次披露。

在茫茫故紙堆中找尋案例,攝製組頗下了一番功夫。

據王寶卿介紹,紀錄片從2021年8月開始討論立項,歷經4個月的前期準備工作,先是梳理出湄公河四國聯合巡邏執法的十年大事記,從中尋找尚存的影像資料,再根據收集的影像資料和相關案例進行節目預采,並邀請專家研討制定詳細的拍攝方案。

紀錄片從前期準備開始,到2021年12月才正式開拍,拍攝工作持續了50多天,而後期製作又花費了3個多月。導演組為這3集紀錄片花費的苦心,從其長達8個月的籌劃製作時間中可見一斑。

紀錄片的時間跨度長,讓資料搜集工作變得十分困難。《護衛湄公河》導演王向群向「廣電獨家」表示,紀錄片比較大的困難是找到10年間發生大事的當事人。

譬如2012年1月4日湄公河會龍河口處發生商船遭遇槍擊案件,當事船長鬍探宇在案發後不久就離開了湄公河,紀錄片想要採訪到他獲得一手訪談資料,經歷曲折。「事件發生已經過去10年了,當年的跑船人很多都離開了湄公河,我們就一個船一個船打聽,打了很多電話,最後我們是在四川的樂山找到了這名船長。」

一手資料有其獨特的魅力,10年過去,我們至今仍然能在胡船長接受採訪時的神情中看到一絲緊張。能夠得到如此視覺感染力,紀錄片輾轉全國多個省份進行拍攝、走訪所經歷的重重困難都顯得事有所值。

也正因為紀錄片以追求真實為初心下了大心思,才使得大量有關湄公河的一手資料在節目中獨家釋出。有些影像資料是執法記錄儀中的,有些是執法隊員用手機拍攝的,也有些是記者此前記錄的素材,這些之前未經整理的影像資料成了《護衛湄公河》的珍貴寶庫,湄公河上驚險神秘的一面在紀錄片的影像化串聯中得到首次揭秘。

而採用純紀實的方式,投入足夠多的耐心與匠心,《護衛湄公河》根本上是要借這些案例縱向記錄湄公河的十年之變。透過險象環生的過往與寧靜祥和的當下,紀錄片以今夕對比的筆法凸顯出滄海桑田背後的真正力量——中老緬泰四國聯合巡邏執法機制,而這正是「亞洲區域安全合作與共建」這一頂層設計的恰當體現。

用足夠真實的旁證作為支撐,通過獨家資料作為例證,紀錄片從不同側面對聯巡10年的描摹成為對聯合巡邏機制的真切記錄,以精緻影像為這段迷霧重重的過往立傳。

驚心動魄話真實,紀實性與故事性的恰當平衡

紀錄片的第一要務是真實。《護衛湄公河》並未採用情景再現或後期動畫的方式演繹當年事發的場景,而是完全選用一手資料實況展示驚心動魄的案發瞬間。真實力萬鈞,這種對真實性的高標準讓紀錄片獲得了極高的可信度,保障紀錄片紀實性的基本特徵。

同時,由於紀錄片選取的案例都足夠重磅,珍貴影像資料的獨家曝光又帶給觀眾仿佛置身第一現場的代入感,《護衛湄公河》也強化了節目的故事性和可看性。

2013年,執法隊員接到情報要截獲載有大量毒品的商船「晨宇號」,但登船後反覆搜索都未見相關違禁品。當現場紀實的鏡頭畫面隨著執法隊員趙松傑的目光對準駕駛艙前的一台摩托車時,整個畫面都變得緊張起來,「趕緊控制人」的同期聲恰當植入大大增強了紀錄片的現場感,直到在摩托車下的暗艙中起獲大量毒品後,觀眾的心才隨著現場執法隊員一起放下。

傍晚淺灘發生的槍擊案、首航時就遭遇的擱淺、擋板灘湍急水流中的救援……紀錄片中與之類似的驚險案例不勝枚舉。大量使用現場紀實畫面,恰當穿插同期聲,通過訪談了解心情,紀錄片用「教科書式」的規範的操作讓觀眾的心隨事件發展而牽動,還原出驚險刺激、千鈞一髮的現場感。

說到底,《護衛湄公河》採用的手法於各種意義上都在最大程度地展示聯合巡航執法編隊的日常執法故事。所有的險象環生都是執法隊員的家常便飯,所有的驚心動魄都被執法隊員迎刃而解。紀錄片用最真實的鏡頭語言描寫出生動的故事,從中折射出中老緬泰四國聯合巡邏執法隊伍和這一機制的貢獻與力量。

「內容不虛,形式不拘。」王寶卿如此概括當前紀錄片領域日益豐富的表達形式。但導演組這次堅持把握一個「真」字,選取了最質樸的真實記錄方式,使得《護衛湄公河》得以在新聞性和故事性兩個方面綿綿發力,最終打造了一部既好看又有意義的法治紀錄片。

「紀錄片的很多東西是由觀眾自己去感受的,我們做的工作是把這些故事的價值儘可能地通過影視的手段展示出來。」可以說,《護衛湄公河》在歷史性的一個個故事中客觀展示了湄公河沿岸和平安寧的現狀,而安寧背後的「負重前行者」也足以被觀眾從影像中看到、體察、尊重,這恰恰是紀錄片想要達到的傳播目的。

潤物無聲站高位,主旨背後的價值引領

「國家擔當精神的背後,最終要落實到個人層面去執行,所以節目努力留出一些時段、空間來展示執法人員、參與者的個人奉獻。」王寶卿坦言,《護衛湄公河》留出不短的篇幅來展示執法隊員的日常生活,藉此塑造了一批可敬又可愛的群像。

晚上12點得到緊急通知,之後從原江蘇公安邊防總隊海警支隊被抽調到湄公河參與組建水上巡邏編隊的殷波,「10·5案件」中遇害的黃勇船長之侄黃成,在搖擺的船艙中用打火機作蠟燭過簡單生日的張壽晨……這些至今仍然往返於湄公河上的面孔在《護衛湄公河》中「上了電視」,而某種意義上,紀錄片也以他們作為縮影,實現了對這支水上國際執法隊伍整體形象的正面宣傳。

紀錄片講述了大量四國聯合指揮部接報即辦、守護一方平安的經典案例。儘管湄公河上水文複雜,大河流經多個國家,只要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威脅,執法部門定然第一時間使命必達,特別是彰顯出中國對流域綜合治理的高度決心和大國擔當。

同時,紀錄片不僅聚焦河面上的驚心動魄,也將鏡頭對準大河兩岸的江邊往事。中老緬泰四國聯合執法機制不僅打擊流域犯罪,也讓湄公河流域首度擁有了常態化「應急處突」的隊伍,在一次次互幫互助之間,四國執法隊員與沿岸百姓產生了深厚的魚水之情。

疫情初期,寮國、緬甸、泰國三國執法部門都向中方主動地援助抗疫所需的藥品和物品;在中國國內疫情有效得到控制之後,中方又及時為寮國、緬甸、泰國方面援助了防疫物資,幫助他們防控疫情。「其實我們採訪過程中感覺到的就是信任太重要了,不光是人與人,包括國與國之間也是一樣。」王向群表示。

聯巡機制增加了各方信任,保衛了流域安寧,也讓大河兩岸的經濟獲得了更有效的發展。「安全帶來了經濟間的交流,經濟的發展讓兩岸的老百姓獲得實惠。」通過展示10年前後的變化,紀錄片深刻洞悉合作帶來的發展與益處,應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局倡議。

可以說,紀錄片以湄公河這一重大選題,在10年間選取典型案例,展示了我國執法部門的正面形象以及中國警察的硬核實力,形成了獨特的宣傳效果。同時,紀錄片又聚焦四國聯合巡邏執法,反映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深厚友誼。

一縱一橫之間,湄公河的故事成了國際執法合作的典範與代表,《護衛湄公河》在歷史性和空間性的兩個層面都完成了絕佳的影像化紀錄表達。

更難能可貴的是,片中並沒有一句宣講式的文本,全篇都在用講故事的方式「潤物細無聲」地傳播價值和主題,把「有意義」的道理講得「有意思」。這實則是紀實作品更高明的創作手法——用客觀視角展示變化,用真實故事反映價值。如此,《護衛湄公河》堪稱為法治題材紀錄片的主流傳播提供了高水平、高質量、高價值的製作範本。

「廣電獨家」是廣電業界第一訂閱號,「影視獨家」透視影視熱點,北京中廣傳華影視文化諮詢有限公司運營,長按二維碼可訂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ab13cd973af292dfdafed43bec00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