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它,讓你顯老10歲愛骨折,現在「存儲」還來得及!

2019-12-12     浙大一院

胖胖的李女士怎麼也沒想到

一不留神,小腿踢到茶几

竟然斷了!

今年40歲的她

一檢查,肌肉量跟70歲老人一模一樣!

這種讓無數老年人佝僂、摔倒甚至臥床不起的病

正日益流行在

現代中青年「肥宅」中間

它是???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相關專家介紹,人體成分檢測提示,李女士肌肉量明顯偏少,體脂肪及內臟脂肪偏多,骨密度提示骨質疏鬆。其實,在骨質疏鬆背後,她骨折更為重要原因是,患上的是很多老年人才會得的疾病——肌少症。很多人會認為,不就是肌肉慢慢流失?後果怎麼會這麼嚴重?

小編負責任滴告訴你,患上「肌少症」不僅會限制許多日常活動,還會縮短人的壽命!反過來說,就是肌肉強的人,看著更年輕漂亮,可能活得也更長!

50歲的新加坡「肌肉」男神陳宇飛

因為肌肉減少,對骨骼起不到保護作用, 「肌少症」的典型症狀是下肢無力、底盤不穩,它又常常和骨質疏鬆症相伴出現。因此,稍不注意很容易就摔個四仰八叉,年輕人還能扛得住,但老年人,可真就要命了。

什麼是肌少症?

人體有超過600塊肌肉,大約占了身體重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和結締組織一起組成我們的身體,使我們能夠站立和移動。

「肌少症」,顧名思義,就是肌肉減少所引發的疾病,準確來說,是指因持續骨骼肌量流失、強度和功能下降而引起的綜合徵。

它與衰老息息相關,大約從30歲以後,肌肉質量會因為老化開始逐漸流失,而到了40歲之後,肌肉會開始以每10年約8%左右的速度流失,如果沒有營養和運動干預,70歲時,人體肌肉質量下降約40%,到了80歲,肌肉大約會流失掉50%。

近十年來,「肌少症」逐漸受到重視,國內有統計發現,30歲以下的年輕人,有三成患有「肌少症」,這種原本的老年病,正日益在40歲以上人群中變得常見。

「肌少症」的危害

早在2010年,肌少症歐洲工作組(European Working Group on Sarcopenia in Older People,EWGSOP)研究顯示,隨著肌肉減少嚴重程度的增加,它對人體的危害也明顯增加——

肌肉減少10%,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感染風險增加;

肌肉減少20%,肌肉無力,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跌倒風險增加,傷口癒合延遲;

肌肉減少30%,肌肉能力繼續下降,可能致殘,患者不能獨立坐起,易發生壓瘡和肺炎;

肌肉減少40%,死亡風險明顯增加,如死於肺炎。

一般來說,老年人「肌少症」的症狀較為典型會出現步履蹣跚、行走緩慢、站起困難;手勁兒變小 ;總覺得乏力、食慾減退、體重下降;平衡障礙、容易跌倒等。但「肌少症」帶給身體的傷害,絕不僅僅只是沒有力氣而已,還有老年人健康的頭號殺手之一——跌倒,跌倒不但會造成腦部受傷、骨折等嚴重外傷,還會引發「跌倒恐懼症」,給老人帶來極大的心理創傷。越是不願走路,老年人越容易喪失行走的能力,久坐或躺著,極易變得抑鬱。

而對中青年來說,「肌少症」還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關聯情況:

1、 肥胖和三高

中年後很容易出現肥胖等代謝問題。以前大家都把它歸咎於吃太多,運動不足,但肌肉減少,基礎代謝率降低才是問題所在。

下圖資料顯示的是兩張大腿面剖面圖,紅的部分是肌肉,白的部分是肥肉

右邊是肌少型肥胖者,左邊是正常者,二者大腿圍的周長相同,其實兩個被試者年紀和體重也是相同的。所以說,不要過度看重體重,肌肉和脂肪的多少,才能真正決定是否肥胖。

2、 與糖尿病、心梗和腦中風息息相關

2013年美國高血壓研究學會的研究論文顯示,標準體型者的血壓沒有什麼問題,但是,肌少型肥胖者的高血壓風險,高出正常者兩倍之多。本來肥胖就對健康構成威脅了,肌少型肥胖危害更大!

醫生強調,不管是什麼疾病,「肌少症」病人住院,死亡率都比其他人高很多。

「肌少症」產生的原因

「肌少症」分為原發性、次發性,原發性是指除了老化之外沒有特別原因,次發性則可能是因為消化吸收不良、蛋白質攝取過少、內分泌失調造成生長激素下降、荷爾蒙如睪固酮下降,或是因為活動減少,神經刺激不足、血管流速變慢,加速肌肉流失。

「肥宅」中招,無外乎以下方面原因:

01久坐不動

有一項或許就有半數人中槍

作為上班族,你每天坐多長時間?
回答可能都不低於8小時,還不算回家看電腦、玩手機、看書的時間。

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最早提出了「用進廢退」的理論,同樣的,久坐不動,腳的肌肉就退化和慢慢消失,成為「肌少症」最強烈的誘因之一。此外,骨折等肌肉呈去負荷或活動制動狀態,導致肌肉減少和萎縮。

02、營養不足

也許你和小編一樣,身體胖胖的,但檢查身體後發現——缺乏蛋白質

注意!減肥≠吃素!!!怕長胖、關注「卡路里」,不吃肉,飲食里的蛋白質不足,減得卻不是脂肪,是肌肉。其實,肌肉是負責基礎代謝的,每增加1公斤肌肉,就會消耗掉超過2.6公斤的脂肪,如果肌肉越來越少,吃得再少也會變胖。還有一些年紀大的人,擔心「三高」或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多種基礎病和慢病,不敢吃肉和油脂,體重確實掉了,但掉的是肌肉,體脂不低反高,變得越來越虛。

肌肉少不少,動手自測下

那檢測肌少症,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呢?對肌少症診斷較敏感的指標是小腿腿圍,臨界值為31 cm。低於臨界值者應高度懷疑肌少症。

此外,還可以伸出兩隻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握住小腿最粗的部分。

如果握不住,你很幸運,沒有肌少症的問題。

如果剛好握住,代表你很可能開始出現肌少症。

如果能輕鬆握住,說明極有可能是肌少症。

你可以用這個方法,給自己或家裡老人測一下,如果發現問題,請儘快到醫院就醫。

醫院會採取活動能力測定(成套簡短肌肉功能測試SPPB),肌肉質量測定(生物電阻抗法、雙能X線掃描法等),肌肉強度測定(包括但不限於握力測定、膝屈伸試驗等)專業方法進行測試。

肌少症如何預防治療?

1、加強營養

增加優質蛋白質、胺基酸和維生素D的攝入,要多吃牛肉、豆製品等食物補充。

2、保持運動

可進行有氧運動和適當的抗阻運動。抗阻運動包括器械、彈力帶、啞鈴等;有氧運動包括快走、慢跑、游泳。

注意:即使是做家務,都可以有效的預防肌肉的減少和萎縮。

3、藥物治療

目前沒有以肌少症為適應症的藥物。研究發現一些合成類固醇激素、維生素D、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肌酸、肌肉生長抑制蛋白等,有增加肌力的作用,建議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肌肉來之不易,預防「肌少症」,從現在開始做起,它和存錢一樣,事關老年幸福,讓我們一道努力!

https://www.scienceopen.com/document?vid=31585dd0-0d8b-4273-8482-9ba69b703df1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3910010

本文為浙大一院原創;歡迎轉發,轉載請聯繫
指導專家:全科醫療科主任 任菁菁主任醫師
任菁菁專家門診時間:每周四全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ZhADG8BMH2_cNUgbv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