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褲子就濕了,這種令人崩潰的病「中招」機率相當高!

2020-07-10     浙大一院

原標題:一不小心褲子就濕了,這種令人崩潰的病「中招」機率相當高!

只有小孩才會尿褲子?錯!

有一群人,喝水成為TA們的「噩夢」

無論喝多喝少,總想尿尿

不是在廁所里,就是在去廁所的路上

尿意襲來,十萬火急

一個控制不住,尿順著褲管就流了下來

還有咳嗽、大笑、打噴嚏

下蹲、負重、跑步時

一不小心,下身又濕了

得者尷尬,見者心酸,聞者掩鼻

這種難以啟齒的「社交癌」

到底是什麼?能治嗎?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專家來解答

從16歲到92歲,男女老少都來看過這個病

在浙大一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黃嘯接診過形形色色「憋不住尿」的患者。

「十年了,我沒睡過一個踏實覺!」92歲的蔡奶奶(化名)特別愛乾淨,卻飽受尿頻尿急折磨。她腿腳不好,不太敢往外跑,有限的精力都「宅」在家裡、耗在蹲廁所上了。夜間尿意不住襲來,她每晚要起來七八回,導致白天更加乏力。「天天困在家裡,真的不想活了!」蔡奶奶說,最尷尬的還是兒女孫輩來探望她時,「好強了一輩子」的她,情緒一激動突然尿褲子了。

16歲的梅梅(化名),來自金華義烏,因為父母輾轉各地做生意,她多次轉學。疫情期間,困在家裡的父母才發現了女兒的異常——白天幾乎每隔半個小時,她就要上次廁所、小便不下二三十次,網課還沒認真聽幾句人就又跑開了,需要長時間躲在衛生間裡。一到夜裡,梅梅又恢復正常,一整夜也不用小便。

還有從河南來杭州打工的晶晶(化名),33歲的她「三年抱倆」,二胎生完後,就不僅陰道常常「噗噗」有聲地排氣,還淅淅瀝瀝漏尿。工作時,她一邊要趁空閒躲在廁所里吸奶背奶,另一邊還要忍受濕乎乎的內褲和身體散發出的騷臭味,還沒來月經,一個月卻要用掉70、80片衛生巾。這都讓她深深的羞赧與自卑……

今年43歲的溫州人馬先生(化名)在上中學時,大小便就有些困難,但他從未引起重視,後來突發急性尿瀦留,又被當做前列腺炎來治療,吃了兩周消炎藥沒效果,最後不了了之。隨著尿頻尿急問題加重,他再也憋不住尿了,喝一點點水,就迫不及待地想上廁所,為了繼續忙生意,他甚至穿著尿不濕出門辦事,不然隨時會尿濕褲子…

黃嘯介紹,在他的門診中,這些「憋不住尿」的患者占了七成左右,其實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急迫性尿失禁,常見病因是「膀胱過度活動症」(Overactive Bladder,OAB),通俗講,就是我們控制膀胱收縮排尿的神經難以準確地傳遞「開」「關」信號,膀胱不自主異常收縮,導致無法控制儲尿和排尿時間,進而出現包括尿頻、尿急等排尿障礙的症狀。另一類,則是一些患者,在咳嗽、打噴嚏、大笑、跑步、提重物時候就會漏尿,產生「壓力性尿失禁」。

從輕到重,漏尿的原因多種多樣

專家介紹,「尿失禁」的原因其實多種多樣:

1.如前面所提到的馬先生,是由於膀胱逼尿肌不穩定引起的尿失禁,儲尿期逼尿肌異常收縮引起了相應症狀,通俗地說,就是「排尿肌肉功能不正常了」。

2.而蔡奶奶和晶晶,則是因為尿道及盆底肌功能異常,引發的尿失禁。

「由於尿道短、缺少彎折,女性因為生育、雌激素水平下降導致膀胱及尿道改變、尿路感染等,導致我國成年女性尿失禁患病率為31.1%,三分之一的女性飽受尿失禁困擾!」黃嘯說,女性尿失禁有兩個高發期:一是在妊娠和分娩期、另一個是圍絕經期,大約25%的20歲以上成年女性、44%-57%的中年婦女和絕經後女性,以及75%的老年婦女會經歷不同程度的不自主漏尿 1,2

3.16歲的梅梅則是因為精神因素(緊張、焦慮、抑鬱)引起的尿失禁,經過黃嘯醫生的建議,她同時到浙大一院精神衛生科就診,被診斷為「焦慮症」。經過抗焦慮與治療尿失禁藥物的聯合治療,梅梅現在已經不再出現「憋不住尿」的情況。

此外,還有腦梗、阿爾茲海默症、腦萎縮引起的神經性排尿問題等等原因。

得這種病莫慌,有多種治療方法

「若是每天正常喝水1500~2000毫升,正常的小便間隔應該在2小時以上,每天正常上廁所的次數應該在8次以內,晚上起床上廁所應該在1次以內,超過這個次數就要警惕是否患上了尿失禁。」黃嘯指出,許多人不知道憋不住尿、漏尿是一種疾病,需要治療。大部患者羞於就醫,從而耽誤了寶貴的治療時間,讓生活質量受到極大影響。

那麼,如何針對不同程度的尿失禁進行治療?

一、行為干擾

1.控制液體的攝入量,減少潛在刺激膀胱的飲料和食物,如咖啡、碳酸飲料、酸辣食品。

2.有意識的延遲排尿、定時排尿,逐漸讓單次排尿量大於300ml。

3.通過盆底肌訓練、生物反饋治療等,訓練膀胱,抑制膀胱收縮、增強膀胱容量、降低膀胱敏感性。

4.便秘也是尿失禁的誘發因素,所以要防止便秘,體重超標的話需要減肥。

二、藥物治療

M1受體阻滯劑,可以選擇性地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縮,多數人服藥後尿頻尿急症狀可以緩解,一般至少需要服藥2個月以上,但這類藥物會伴隨出現一些副作用,比如口乾、便秘、眼乾、視物模糊、尿瀦留等。

β3受體激動劑,可以通過舒張膀胱逼尿肌來治療尿頻尿急,尿瀦留的發生率也較低,但是也有可能出現不良反應,比如常見的尿路感染和心動過速。

α受體激動劑,可以通過收縮尿道平滑肌來增加尿道壓力,治療壓力性尿失禁,但不建議長期服藥,有增加高血壓病的風險。注意,重度高血壓禁用;其它藥物還有鎮靜、抗焦慮藥等。

三、物理治療

如果患者對口服藥物不耐受,或者口服藥物效果不佳,還可以進一步選擇膀胱灌注辣椒辣素(降低膀胱神經敏感性)以及膀胱逼尿肌多點注射肉毒素(改善逼尿肌功能)。

四、手術治療

對於病情嚴重、藥物或保守治療失敗的患者,可以考慮手術治療:

1.尿道中段懸吊術,是一種很成熟的治癒率很高的微創手術,整個手術過程需要大概15分鐘,皮膚表面幾乎看不到刀口;

2.安裝膀胱起搏器進行骶神經電調節治療。

終極療法,給「膀胱」裝上開關

據悉,浙大一院泌尿外科全年開展各類尿失禁手術約200例,病人術後有98%的治癒率且極少復發與產生併發症,手術量與治癒率在全國遙遙領先。

在浙大一院泌尿外科之江院區,50歲患者老王(化名)因為神經性排尿問題,各種其他治療方案已經全部失效,黃嘯給他裝上了「膀胱起搏器」。

膀胱起搏器就是給控制膀胱的骶神經一個電刺激,讓逼尿肌和盆底肌肉在正常的神經信號協調下工作。人們才會該排尿的時候排尿,該停的時候就能停。

這種火柴盒大小的起搏器,經微創手術植入人體,通過弱電脈衝影響骶神經,調控膀胱、括約肌和盆底神經反射,使原本紊亂的神經信號能夠恢復正常,從而膀胱功能獲得恢復。「相當於給膀胱上裝了個『開關』!」 黃嘯表示,膀胱起搏器植入體內後 其他人很難發現,不影響正常家庭生活。因為裝置很小,所以很少有不適感或疼痛,患者幾乎可以忘掉它的存在。弱電脈衝遠小於手機電流,不會對人體產生輻射。

膀胱起搏器治療通常需要進行兩期手術,一期為體驗治療,二期為起搏器植入。一期的體驗治療只需要局部麻醉,採用穿刺針和C臂機(術中拍X光片),準確的將電極放到骶3孔,一般1~1.5小時就可以做完。術後通過記錄患者排尿的日記,觀察排尿次數、排尿量,評估臨時起搏器的使用效果。如果效果良好(症狀緩解50%以上),再考慮為患者進行二期手術——在其臀部上方切開一個小小的囊袋,把火柴盒大小的起搏器埋入皮下,連結一期時放入的電極,不到一個小時即可完成手術。膀胱起搏器還配有體外遙控器,方便患者進行自我調節起搏器參數和自我治療。

參考文獻:

1.周慧梅.女性尿失禁的實踐指南.協和醫學雜誌,2016,7(B12):80-86.

2.余昆,謝珍國,余志海,劉勝,劉美平.中國成年女性尿失禁患病率的meta分析.中國循證醫學雜誌,2019,19(1):36-43.

本文來源:浙大一院

浙大一院泌尿外科專家門診安排

點擊圖片可查看大圖

點擊圖片可查看大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G5zOXMBd4Bm1__Ya7S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