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媽狼爸」一致的教育,才能給孩子好的未來

2020-01-02   布穀學習


文 | 小宇宙 編輯 | 金雀兒

來源 | 布穀學習(ID:iBookgood)


布穀老師

之前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講到一本《恐龍怎樣不生氣》的書,這是一本關於父母怎樣面對發脾氣恐龍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個大恐龍,這本書把恐龍比作我們的孩子。在恐龍生氣的時候,會大喊大叫、會亂扔玩具、會撅嘴抱怨……

作為父母,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該做什麼呢?我們只需要站在一條統一戰線,溫和而堅定地告訴他們這樣做是不對的就可以了。


教育學者趙東華說:

  • 「當孩子情緒波動時,愚蠢的父母責備孩子,笨拙的父母相互責備,聰明的父母共同關注孩子。」


教育孩子從來都不是一方的孤軍奮戰,豬隊友們,該上場了!


「竄天猴」需要我們一起才能「降服」!


1

有「虎媽」也要有「狼爸」



郭晶晶是個名副其實的「虎媽」,她有著自己的原則,對孩子的教育從不心軟退讓。在一次做採訪的時候,鄧亞萍提到,連公公霍震霆都說郭晶晶是個很嚴格的「虎媽」。



郭晶晶解釋,有時公公霍震霆來看孩子,如果孩子們作業沒寫完,她會堅持原則,讓孩子先寫完作業再陪老人家。她希望孩子能養成時間管理的習慣,做事有規劃。



那麼,孩子們會不會到爸爸那裡撒嬌,「虎媽」的背後是不是站著一個「糖爸」呢?


近日,霍啟剛更新了自己的微博,照片里孩子們正在給爸爸洗車。



網友們紛紛稱讚這樣的教育方式,原來霍啟剛不是「糖爸」而是「狼爸」,對孩子有原則,讓孩子們明白付出勞動才會得到相應的酬勞,這和郭晶晶的教育方式不謀而合。



「虎媽狼爸」有著一致的教育觀,再用一致的觀念對孩子統一輸出。父母用兩顆心共築一條路,孩子在成長的路上才不會偏離方向。


2

父母雙方的教育觀一致才最有效



杜江霍思燕是明星圈的「炫愛」高手,他們對待孩子犯錯也有著步調相同的節奏。


在一期綜藝節目,霍思燕請小朋友來家裡做客。由於一下多了三個小朋友,霍思燕覺得力不從心,於是告訴嗯哼幫媽媽一起來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



可是當嗯哼看到媽媽那麼耐心地對待其他小朋友,卻忽視自己的感受時,便和媽媽鬧起了小脾氣。



霍思燕在採訪中說:「我想借這個機會讓孩子明白哭鬧和發脾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所以,霍思燕就打電話求助起了老公杜江。希望杜江能開導一下嗯哼,讓他能正確認識到自己的問題。


杜江先在電話里安撫了嗯哼在情緒,隨後趕回了家。


杜江嚴肅地告訴嗯哼:「媽媽今天要照顧這麼多小朋友,嗯哼應該是小幫手,而不應該隨便發脾氣,嗯哼要向媽媽說對不起。」



嗯哼向媽媽道了歉,媽媽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孩子都會犯錯,主要看父母對待孩子犯錯是什麼樣的態度。有了杜江的支持,嗯哼就會很快認識到錯誤。」


作為父母,我們是孩子的導向標,我們的方向就是孩子的發展方向。


尹健莉老師說過:


  • 「正確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錯誤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柄鋤頭,當我們的手上有一塊玉石——可愛的孩子時,我們必須做得正確!」

楊絳在《我們仨》里提到,每次一家三口下館子看戲時,能和錢鍾書在館子裡等上菜時,依據吃客的穿著和言語,剖析出背後的故事來。


原本,每個孩子都有精細的觀察力,只是,很多的孩子因為沒有受到父母的耳濡目染而慢慢遺失了。錢瑗,恰恰只是在父母的影響下被保留了這種細緻觀察力罷了。



楊絳和錢鍾書對女兒的教育知行合一,不是任何一方甩手掌柜,夫妻二人托起了錢瑗的未來,燃起了孩子對知識的渴求。


有人說,做父母就是一場修行。教育孩子,拼的就是父母的人生功底。


父母的默契配合就是教育子女的最深道行。


3

在生活中要避免以下行為



日本小說家伊坂幸太郎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作為父母的我們怎樣做才能「考試」合格,讓孩子更優秀呢?那麼我們就要避開這幾個「坑」:

1、「紅白臉」的教育,造成「兩面派」孩子


大家所熟知的《紅樓夢》裡面的賈寶玉,父親賈政和母親王夫人對孩子就是用這樣的教育方式。


賈政教育孩子時,常常嚴厲到寶玉聽到父親的聲音都會發抖,見到影子都會害怕的地步,而王夫人則十分縱容寶玉,常常拚命維護孩子。


寶玉有一次犯錯,被父親拿板子打的半死,可賈政仍不解氣。而王夫人百般阻攔,甚至說:「既要勒死他,快拿繩子來勒死我,再勒死他。」這就是很典型的夫妻雙方教育孩子的兩個極端反面。


英國心理學家薩蓋曾經提出來:

  • 如果一個人只擁有一塊手錶,那麼她可以知道時間;但是當她擁有兩塊或者兩塊以上的手錶的時候卻不能夠知道更準確的時間,並且反而會製造混亂,會讓看錶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


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不能夠同時挑選(接受)兩種不同的行為準則或者價值觀念,否則他必將陷入混亂。


當我們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甚至相互埋怨指責的時候,孩子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去判斷對錯,沒有是非觀的孩子也會影響價值觀的取向。


2、父母立場不一致,降低威信

在商場看到這樣一幕:


  • 有個女孩想買玩具,躺在地上的胡亂揮打著小拳頭,這引得很多人駐足觀看。


女孩死死地抱住爸爸的腿,媽媽卻已經走出好遠,邊走邊說:


  • 「讓你寵孩子,活該!今天的玩具說什麼都不許買!」


女孩哭著說:

  • 「你答應我過生日就買一套芭比娃娃的,當爸爸媽媽的就可以說話不算數嗎?


爸爸為了避免尷尬,強行抱起女兒走了,最後答應給女兒買的玩具也沒有買。


當父母的觀點沒有統一,爸爸在媽媽不知情的情況下答應了孩子,媽媽則堅守自己的原則毫不退讓。


孩子的童年在失信中渡過,也會成為一生中最痛的殤。

《正面管教》中說過這樣的話:

  •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承諾應像與成人交往一樣認真對待,它不僅是與孩子交流的一種合理形式,也是培養孩子健康人格的一種教育手段。

我們要做的是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


3、「拆台」教育,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有一個學生,曾寫過一篇日記:

  • 「每次學習累的時候,爸爸心疼我讓我休息一下,我內心是不敢的,因為我怕媽媽會反對,然後爸媽就會吵起來。
  • 我該聽誰的?
  • 我只想把每件事都做好,不能讓爸媽因為我而吵架。爸媽這樣,我很難過。

對孩子而言,他愛爸爸也愛媽媽,但當爸媽對一件事情產生了不同的意見時,那麼孩子又到底聽誰的呢?


可能,在孩子的心裡,聽誰的都會很難受,聽誰的都是一種「叛變」。

有分歧的教育觀,會給孩子的童年留下陰影。


4

聰明的父母,懂得「統一戰線」教育孩子


對一個家庭來說,孩子所受到的教育應該說都是來自一個合力,那就是父母的整體效應,雙方的取長補短形成的最佳合力。

教育孩子需要的不是「嚴父慈母」,也不是「嚴母慈父」,而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態度一致。


1、在教育過程中需要的是「配合」戰術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其中一方批評教育孩子時,另一方不要袒護,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責對方。


狀元媽媽盛瓊說:

  • 「孩子的心靈就像一堵雪白的牆,我們只能儘可能在上面描繪美麗的圖畫,絕不能在上面留下一隻釘子。因為就算釘子能被拔去,但會留下永遠的疤痕。」


父母一方的每一次袒護,都會讓孩子少一次學習的機會,不分對錯的孩子「牆」上就會留下疤痕。要想孩子那面牆還雪白,就需要我們一起來維護。

2、儘量不在孩子面前發生矛盾


父母對事情的看法不可能完全一致,在意見不一時,先以一人意見為主。


在《孩子我要你快樂》書中有個故事:爸爸喜歡帶女兒做一些比較危險的遊戲,比如玩滑板、學習騎馬,而媽媽覺得女孩子不要做太冒險的事情,這會讓女孩子的性格變得粗獷。


在爸爸帶女兒做冒險遊戲時,媽媽會在背後提醒爸爸做這些冒險遊戲之前要先徵求女兒的意見,如果女兒願意參與其中,媽媽為什麼還要杞人憂天呢?


3、步調要一致,標準要統一


陶行知說:

  • 父母肩負著教育兒女的重任,教育孩子不能隨心所欲。我們制定給孩子的規則,我們也要受規則的約束。

父母自律,孩子才會自覺。作為父母,我們做規則的踐行者,孩子也會和我們共同遵守。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團結一致,孩子才會按照既定路線走,不會出現偏差。


所以,為了孩子,我們要和「豬隊友」攜手並肩,一起走下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