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上,通常認為 「嫉妒」 是在和別人比較後,發現自己在才華、名利、權威等處境都不如別人,進而產生的羞恥、憤恨、埋怨等復合情緒的外在表現。
而每個人對這一情感的認識都不同,通常我們聽到 「嫉妒」 的時候,會想到 「紅眼病」、「吃醋」、「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等,它是一種複雜卻普遍的心理反應。
在戀愛時因為各種小事吃醋好像才代表著 「我在意對方」,但往往也因為嫉妒心生間隙,男人和女人之間的嫉妒在心理學上有什麼最新說法?本期《 0 時差心理快報》將揭曉兩性間嫉妒的 「奧秘」。
01
話題一:情感嫉妒與性嫉妒
進化心理學告訴我們,男性擇偶時一般選擇具有高生育價值的女性,而女性更願意尋找具有豐富社會資源的男性。也就是男性需要繁衍,女性需要資源。
我們通常認可,相對於女性,男性對於性不忠更在意,即接受不了肉體出軌;而相對於男性,女性對於情感不忠的嫉妒更為強烈,即接受不了精神出軌。
那麼除了性別差異之外,情感嫉妒和性嫉妒還與什麼相關呢?克羅埃西亞的三位心理學者試圖找到答案。[1]
研究者們收集了 2970 份有效的問卷調查報告,其中 2655 人報告為異性戀,182人報告為雙性戀,133 人報告為同性戀。他們的年齡為 16-62 歲,平均年齡為 27.8 歲。
問卷在收集個人資料之外,還調查了參與者理想型伴侶的特徵,同時設計了可能引發情感或性嫉妒的假設情境,參與者需要在其中做出選擇:
想像一下,你剛剛發現你的伴侶對別人感興趣,哪一個會讓你更難過:
- a 想到你的伴侶和那個人在感情上有牽連
- b 想到你的伴侶和那個人在性上有牽連
結果表明,女性比男性更看重良好的經濟前景、良好的社會地位和相互吸引的愛情,而男性比女性更看重貞操和美貌。
另外,無論男女,年齡越大、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越高,都更容易因為精神出軌而嫉妒;相反,年輕人更容易因為肉體出軌而嫉妒。
另外,研究者們還想知道:是否生過孩子對於不同類型的嫉妒有影響嗎?
他們招募了 100 名女性和 99 名男性,其中 104 名未生孩子(育齡期),95 名已生過孩子(育齡後)。
參與者們填寫了關於情感嫉妒和性嫉妒的問卷,評估了他們對於對伴侶不同形式的精神或肉體出軌的反應程度。
結果表明,對於沒生過孩子的人來說,女性在情感嫉妒方面更強烈,男性在性嫉妒方面更強烈,生過孩子的男女則沒有差異。
這就說明,大家廣泛認為的性嫉妒和情感嫉妒的性別差異,其實只存在於還未生育的年輕人中。
對於年紀大了,有了孩子甚至孫子的男性來說,肉體出軌所帶來的 「後代不是自己親骨肉」 的擔心就減少了,哪怕不是自己的孩子,也已經有繼承血脈的人了,於是嫉妒也就沒那麼強烈了。
02
話題二:男人為何對肉體出軌的嫉妒更強?
我們已經知道,相對於女性,男性對於肉體出軌嫉妒程度更高。但究竟為什麼會這樣呢?美國和奈及利亞的 6 位心理學家通過研究說明了其中的根本原因。[2]
在之前的研究中表明,引起男性嫉妒的誘因有三種:
(1)想追的女生已經是別人的女朋友了
(2)已經分手的女朋友和別的異性在一起了
(3)男性是性伴侶關係中的 「第三者」。
John E. Edlund 等研究者便在實驗中設置了幾種情境:
一般嫉妒情景
- 「想像一下你大一的假期回去,發現高中最好的朋友有了一個新朋友,他們一直在一起玩。」
失去親子機會的情景
- 「想像一下你渴望與某人發生性關係。然而,這個人已經開始和別人發生性關係。」(沒有性)
- 「想像一下曾和你很好的情侶,分手後,她/他對你說你們再無可能,因為她/他已經和別人發生性關係了。」(有性)
- 「想像一個已婚的人和你有外遇,她/他說好會離婚和你在一起,然而卻沒有。」(一般情境)
親子關係不確定情景
- 「想像一下你發現你的伴侶一直在出軌,並告訴你他們是相愛的。」
研究者們隨機抽取了33 名美國男性,58 名美國女性(平均年齡 18.95 歲),為了觀察學生和工作成人的跨文化樣本,又招募了奈及利亞 320 名本科生和在職成年人,均為異性戀。
他們對這些情境的嫉妒、傷害和憤怒程度進行了 1 到 9 分的評分。
結果均表明,在因肉體出軌的嫉妒中,男性對失去親子關係機會的感覺特別敏感,他們在這些情景下會表現更多的嫉妒。比如,想追的女生和別人在一起了,會有 「到嘴的鴨子飛了」 的感覺,或者前女友和別人在一起了,會感覺本來屬於自己的成為了別人的,因而產生強烈的嫉妒。
就好比,相比於擔心 「孩子不是自己的」,男性更嫉妒的是 「我失去了做爸爸的機會」。
03
話題三: 「戀母情結」 也會讓男性更嫉妒?
如果大家對弗洛伊德有所了解,一定不陌生他提出的 「戀母情結」。戀母情結又叫俄狄浦斯情結,認為男孩在 3~5 歲會出現戀母妒父的情緒,潛意識中想取代父親獨占母親。
然而,心理學界對 「戀母情結」 並不認可,但最近卻有研究發現,當給有依戀焦慮的男性看一些戀母癖圖片的時候,會激活這些男性潛意識的戀母情結,他們會有嬰兒性的感覺,並有意識地將這種喚醒歸因於他們目前遇到的女性,並會感覺到更多的性吸引。
依戀始於嬰兒期,指的是嬰兒和他的照顧者(一般為母親)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係,是小孩為了適應人際環境而發展出來的防禦性安全策略,而對於成人來說,在某些時刻也是需要他人支持的。如果一個人非常擔心在他需要時對方不在,或者被拋棄和拒絕,就意味著他的依戀焦慮程度很高。
除此之外,Biton-Bereby 等三位研究者做出了進一步的研究,想要探討在激活了男性戀母情結後,是否還會讓男性更加在愛情中產生嫉妒行為,就像童年時戀母妒父那樣?[3]
在研究中,研究者招募了一群以色列的男大學生,均為異性戀,同樣通過觀看戀母癖等圖片的方式,激活他們的戀母情結。
結果發現,在潛意識激活了 「戀母情結」 的前提下,依戀焦慮得分較高的男性,更傾向於找一個和母親相似的伴侶,並且會表現出更強烈的戀愛嫉妒,例如接受不了自己的伴侶與另外一個男性相愛。另外,他們同樣也會感受到更多的性吸引力,即和之前的研究結果相同。
相反,對於那些依戀焦慮得分較低的男性,他們不喜歡那些像自己母親的女人,也不會有很強烈的戀愛妒忌,親密關係中性的吸引力也沒有那麼強。
研究者認為,那些有著嚴重依戀焦慮的人,從嬰兒期延續了對母親的依戀,一個很像母親的女友往往會讓他們覺得溫暖和安全。
總而言之,這項研究說明了依戀焦慮和 「戀母情結」 一直在悄悄影響著成年男性們,依戀焦慮仿佛是獲得成熟和浪漫愛情的障礙,他們會害怕伴侶不愛他、傷害或拋棄他,這時候似乎就需要伴侶們更多地包容和愛他們了。
其實,我們不用把嫉妒的情緒看得那麼負面,這也側面體現了一種在乎,一種愛。更了解嫉妒因何而起,才能知道如何應對,希望大家都能妥善處理 「嫉妒」,過得更幸福。
- The End -
References / 參考的文獻資料:
[1] Edlund, J. E., Buller, D. J., Sagarin, B. J., Heider, J. D., Scherer, C. R., Farc, M. M., & Ojedokun, O. (2019). Male sexual jealousy: Lost paternity opportunities?. Psychological reports, 122(2), 575-592.
[2] Hromatko, I., Fajfarić, M., & Tadinac, M. (2019). What feeds the green-eyed monster: sociodemographic and sociosexual determinants of jealousy. Evolution, Mind and Behaviour, 1-10.
[3] Biton-Bereby, L., Mikulincer, M., & Shaver, P. R. (2020). Attachment and the Oedipus complex: Attachment orientations moderate the effects of priming Oedipal representations on the construal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s. 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AHBs3AB3uTiws8K34g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