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仿特斯拉?獨資建廠能否實現雷克薩斯的新能源野望

2024-07-01     優視汽車

近日,有關雷克薩斯正與上海方面進行磋商,計劃效仿特斯拉獨資建廠國產電動車的消息不脛而走。多家外媒和國內媒體對此消息都持「十有八九」的態度。

雷克薩斯作為豐田旗下高端豪華品牌,一直以來以進口車的身份在國內市場擁有一席之地。但隨著國內新能源快速發展和競爭加劇,雷克薩斯也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

此時此刻,選擇國產也不失為一條明路。

堅持不國產的雷克薩斯

雖然雷克薩斯一直以進口車的身份成為豪華品牌中獨特的存在,其獨特的東方設計美學、超長免費保養,都是許多人津津樂道的。但其實歷年來都有不少雷克薩斯國產的傳聞。對於許多雷車忠粉來說,期待雷克薩斯國產的呼聲也很高。

早在2005年左右,就有傳聞稱雷克薩斯將在中國國產。當時中國市場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對於高端汽車的需求日益增長。然而,這一傳聞並未成真,雷克薩斯繼續以進口車的身份在中國市場銷售。

有市場分析認為雷克薩斯在華銷量達到10萬台時就會考慮國產,但2016年雷克薩斯在華銷量突破10萬輛後,國產計劃仍然沒有下文。

2018年又有報道稱雷克薩斯將與一汽合作,實現國產化。這一傳聞在當時引起了廣泛關注,但最終並未得到官方確認。

2019年又有消息指出,雷克薩斯正在積極尋求在中國市場的本土化生產機會,銷量達到20萬輛的時候就會國產。當年雷克薩斯在華年銷量突破20萬輛,但依舊沒有國產。

雷克薩斯以「保證品質」等各種理由和原因拒絕國產,這也使得雷克薩斯在國內市場的價格趨高。進口車的身份、配額生產的做法,讓加價提車這種現象在雷克薩斯的車型上屢見不鮮。不誇張的說,很多人對雷克薩斯是愛之深,恨之切。買雷克薩斯就要心甘情願成為雷克薩斯的韭菜。

銷量下滑,以價換量

但是,現在的市場形勢發生了變化。

2022年雷克薩斯在華累計銷量17.6萬輛,同比下滑22.4%,結束了其入華十幾年以來銷量連續增長的「神話」。

2023年雷克薩斯雖然在國內銷售了18萬輛,同比增長3%,但卻是以ES車型大幅降價為代價換來的。2024年1-5月雷克薩斯在華銷售6.9萬輛,同比增長28%。但不僅是ES、連剛上市僅一年時間的RX也已經出現了大幅優惠。這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甚至有雷克薩斯的銷售人員稱:「目前已經是冰點價。」

要知道,在過去,雷克薩斯和奔馳的單車利潤是所有豪華品牌羨慕不已的。但現在雷克薩斯過往引以為傲的價格體系正在被打破,也只能走以價換量的老路。

另一方面是豐田在電動化領域的發展節奏大幅落後。中國新能源市場近年來呈現出爆炸式的增長,誕生了眾多本土品牌,依靠技術和價格優勢,在與德系日系美系的競爭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這並不是說豐田沒有技術儲備,而是由於理念差異以及內卷程度不如國內,導致豐田成了龜兔賽跑中的兔子。

目前算上雷克薩斯RZ,豐田在國內也只推出了三款純電車型,而且銷量並不樂觀。

按照豐田的規劃,雷克薩斯計劃要在2025年所有車型提供電氣化版本,2030年實現全品牌的電動化,並達成全球100萬輛銷量。想要達成這個目標,難度並不小。

效仿特斯拉,造電動車還得靠中國

從全球新能源市場來看,歐洲、北美的新能源市場增長極其緩慢,而中國市場風景獨好。不僅是有政策支持,民眾對電車的接受度普遍也很高。

即使強如特斯拉,在華銷量也占據了其總銷量的35%以上。換言之,不管是哪個品牌的電動車,想要走量就離不開中國市場。

另一方面,中國目前有著全球最完備的、成本最低廉的新能源供應鏈,無論是技術層面還是市場層面對新能源體驗的研究也是最深的。雷克薩斯想要在電動車上取得成功,除了依靠豐田目前正在加緊研發的固態電池以外,也離不開中國新能源供應鏈的支持。

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中國實現研產銷一條龍。

按照原定的計劃,預計雷克薩斯下一代電動汽車的首款車型將在2026年推出。豐田的新一代鋰電池和固態電池也大概都是在這個時間點前後推出。

當年特斯拉在上海投資建廠,獲得了包括土地、貸款等方面的大量政策支持。上海政府也是特事特辦,綠燈放行,從工廠奠基到第一輛車交付,僅用時11個月。雷克薩斯如果能與上海政府達成了相同條件的協議,這個時候選擇在中國獨資建廠,時間其實剛剛好。

寫在最後:

不管怎麼說,雷克薩斯敢於邁出獨資建廠這一步,勇氣和魄力可嘉。從整個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大局來看,隨著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日益增加,合資模式正在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最終必定會退出歷史舞台。未來海外品牌會陸續轉向獨資、控股或者進口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從這個角度來說,雷克薩斯此時考慮獨資也可以算得上是提前布局。但是,對於雷克薩斯而言,未來最為難的應該還是價格體系如何制定。

目前,雷克薩斯傳統的價格體系已經崩塌,消費者對雷克薩斯品牌的信仰本就在減退。國產後的雷克薩斯對中國用戶還有多大的吸引力,難以預計。

目前在售的雷克薩斯RZ起步價達到35萬,終端優惠幅度甚至達到10萬元。這已經給雷克薩斯的電動車打上了標籤。未來國產的雷克薩斯電動車,價格體系又該如何定位?價格若還是高高在上,用戶不買單;價格如果打下到20萬左右,顯然與雷克薩斯對自身品牌的定位不符。要扭轉人們固有的印象,往往才是最難的事情。(文/優視汽車 老炮)

註:配圖來自網絡,權利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一併感謝!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優視汽車的立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985facabd63053991f1271abe5340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