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o_iframe rich_pages" id="js_mp_video_container_0" vid="wxv_1919538030286061572" scrolling="no">
已關注
關注
重播分享贊
關閉
觀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載
正在加載
退出全屏
視頻加載失敗,請刷新頁面再試
刷新
視頻詳情
興化垛田視頻
「垛田」產生的原因
興化地處江蘇中部的里下河腹地,歷史悠久、 人傑地靈。據該市林湖鄉南盪古文化遺址的考古發現, 42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這片土地上生產勞動、繁衍生息,素有「漢唐古都、淮海名郡」之美稱。境內河湖港汊縱橫交錯,密如蛛網,但地勢低洼,形如「鍋底」,故有「水鄉」之謂。
興化垛田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範圍示意
01
環境變遷是垛田產生的客觀因素
其環境的演化的順序是: 湖蕩平地,大量湖盪的出現,說明興化地區的環境已經由 瀕湖而居的臨水狀態逐漸轉化為陸降水升的沼澤水盪。
大量盪地的出現,表明興化地區的湖泊始已日益被淤淺為灘地,蘆葦密布,形成蘆盪相連的景觀,這種沼澤水盪的出現,為垛田的誕生提供了客觀基礎。
02
應對水患、抗災減災是垛田形成的客觀需求
從《咸豐重修興化縣誌》的記載來看,在明代以前,興化地區生態環境優良,河湖眾多,水流順暢,鮮有水災發生。
興化地區的洪水主要來自「四湖」、「三河」及 「一海」。一到汛期,各河湖來水迅速向位於鍋底窪的興化地區彙集,形成「諸水投塘」之勢,興化於是成為洪水的重災區,在上游來水和下游海潮的夾擊下,澇災頻繁, 有「洪水走廊」之稱。
「垛田」的特點及優缺點
提到垛田的特點,排在第一位的當然是防洪, 但是由於建國后里下河地區大規模水利設施的修建,防洪在當地已不太重要。除了防洪之外,垛田還有其它獨特的品質,為其它土地利用方式所不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01
果蔬飄香
垛田獨特的島狀耕地,因是荒灘草地堆積而成,土質疏鬆養分豐富,土壤中富含有機質及鈣、鐵、錳等多種微量元素。加上面積不大,四面環水,光照足、通風好、易澆灌、易耕作, 最宜各類果蔬的生長。垛田良好的氣候條件和垛田人對於蔬菜栽培的獨到方法,使得生產的蔬菜無論是品質還是產量,都是普通大田種植不可攀比的。歷來垛田盛產的各類瓜果蔬菜,一直是興化及周邊地區百姓的「果盤子」、「菜籃子」。上世紀 50 年代興化垛田油菜籽單產曾創全國之冠,有「垛田油菜,全國挂帥」之譽。目前僅垛田一鎮的年產蔬菜就達 26 萬噸,為此,興化又有「蔬菜之鄉」的美稱。
02
盛產魚蝦
垛田地區「三分土地七分 水」,獨特的地理地貌使得當地各種淡水魚蝦聚集,且滋味鮮美,遠勝它處,有「江北淡水產品博物館」之美譽。
03
景色秀麗
垛田形態各異且大小不等, 大的幾十畝,小的只有幾分、幾厘。垛田四面環水, 垛與垛之間各不相連,猶如海上小島,故有「千島之鄉」的美稱,當地縣誌中所載的「昭陽十二景」就有三景和垛田有關。
1
優點:
垛田地勢高、排水良好、土質疏鬆、養分豐富,其面積不大四面環水,光照足、通風好、易澆灌、易耕作,宜種旱作物,適合各類蔬菜的生長。
2
缺點:
當地河湖密布、氣候暖濕、地勢低洼,農田易遭受漬澇災害。垛田間有小河間隔,須用小船接送,再加田面較小,不利於機械化作業。人口增加,耕地面積不足。
「垛田」的價值
1
科研價值
垛田是里下河最具典型意義的活化石,是研究當地生態環境變遷和土地利用方式轉變的一件珍貴標本。幾百年來垛田地區基本保持原有的地貌特徵,田間勞作無舟不行,家家有船,戶戶盪槳成了一道罕見的風景。
另外,由於垛田地理地貌的獨特性,現代化的耕作方式在這裡一直無法展示拳腳功夫。至今,垛田地帶還保存原始古老的農耕方式,使用自然肥料: 如罱泥、扒渣、攪水草等。
2
文化價值
興化地區早先受楚文化的滋養,後又融入吳文化的內涵。深厚的文化積澱,造就了眾多文人雅士,也孕育了豐富的民間藝術。垛田鄰城而居,老百姓又常進城賣菜買貨,能較多較快地接受文化信息的輻射。這裡曾留下大文學家施耐庵的足跡,又是鄭板橋的出生之地,晚清有 「瓊林耆宿」王月旦。得益於此,垛田的民間文藝可謂是根深葉茂。
其主要形式有以下幾種: 高家盪的高蹺龍、垛田歌會、垛田農民畫等,都有鮮活的地域特色和垛田風情。2002 年,垛田鎮成為蘇北地區唯一被省命名的「江蘇省民間藝術之鄉」,這一點我們也應該注意保護和挖掘。
垛田農民畫
3
旅遊價值
垛田地區萬島聳立、千河縱橫的獨特地貌和獨特景色,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是唯一的。古昭陽十二景中垛田獨占三景: 兩廂瓜圃、十里菱塘、勝湖秋月。每年的清明節前後,油菜花盛開的季節,千垛萬垛一片金色,十里八村陣風送香。蕩舟其間,你會看到"河有萬彎多碧水,田無一垛不黃花"的美景,體驗那"船在水中走,人在花中游"的感受。垛田春色,吸引了多少中外遊人的目光,傾倒了多少文人雅士的情懷。
實現「垛田」農業可持續發展措施
01
建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促進農耕文化的傳承
設立工作站和研究中心,通過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和保護,帶動該地區的農業和農村發展,尤其是在農業、生態、文化、旅遊的融合發展方面。如:舉辦千島菜花旅遊節;開展垛田故事會,宣傳垛田特色文化;
理念:「現代骨、傳統魂、自然衣」
02
發展水產品加工業,創立特色農產品,發展高品質、高效益、高附加值的生態農業
加強科技投入、「網際網路+特色農產品」 「飛」向全國、飛向世界!
03
保持農業特色,適度發展觀光旅遊
「河有萬灣多碧水,田無一垛不黃花」
鄉愁文化
民俗文化
農耕文化
美食文化
認識「圩田」
江蘇的圩田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20年11期 攝影/孫華金
已關注
關注
重播分享贊
關閉
觀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載
正在加載
退出全屏
視頻加載失敗,請刷新頁面再試
刷新
視頻詳情
圩田視頻
圩田有著眾多的「別名」
如垸田、壩田、湖田、桑基魚塘等
在長江下游叫「圩」,中游叫「垸」
從鳥瞰角度來看
各種圩田像是一個個大大小小的棋盤
——外堤是棋盤邊緣
內部縱橫的河道、內堤、道路
則是棋盤經緯,池塘、村鎮則像是一枚枚棋子
「圩田」的功能
1
生產功能
圩田常常具有很高的生產能力,是一種高效的復合農業生產模式。《戒庵漫筆》曾記載太湖常熟圩區的譚氏兄弟通過築堤、開河、挖池等處理,把圩田劃分為六區,進行分級分區綜合利用的案例,其農業種植收入是普通農田的 3 倍,而副業收入又是農田種植收入的 3 倍。而桑基魚塘作為重要的圩田土地利用模式,是一種桑、蠶、魚、草相互結合形成具有良性循環的有機整體, 構成一個複雜而高效的水陸相互作用的人工生態系統,經濟效益更高。
2
生態功能
同時,圩田也具有相當的生態功能,最為突出的就是水資源的靈活調配。水渠、內河與外圍河湖構成一個完善水系網絡,具有很強的滯洪排澇灌溉功能。
其次,圩田作為次生濕地,水陸邊緣效應明顯,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例如桑基魚塘以基面和魚塘為棲息地,以桑、蠶、魚為中心環節,構建了內在聯繫非常密切的生物鏈,形成水陸相互作用、複雜多樣的生態系統。
3
文化功能
圩田景觀是河網地區的特色農業景觀,是低洼地區鄉土文化景觀的典型代表。
首先,圩田景觀是當地人為了更好地生存而採取的土地利用方式,這種改造利用通常是以維護土地和自然過程的健康連續為前提的,它是屬於土著居民的地域景觀。因此圩田景觀是水網地區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典範,具有很高的鄉土文化價值。
另外,圩田景觀具備很高的農業美學價值。與純藝術性的審美標準不同, 作為一種農業景觀圩田模式的美學價值並不完全由外在形式美所決定, 而在於圩田水岸交錯的外在形式是以真實的生產功能為基礎的。這種由功能外化於形式的美感是圩田美學價值的所在,也是其作為生存藝術的體現。
試題連結
1. (單選)興化垛田,位於江蘇省興化市垛田鎮,是歷史上華夏先民在湖盪沼澤地帶開挖河泥堆積而成的四周環水的小塊農田,物產豐饒,景色旖旎。完成下面小題。
(1)垛田適宜種植的農作物有( )
油菜 蔬菜 水稻 小麥
A. B. C. D.
(2)興化垛田的修建對當地土壤的改良作用不包括( )
A. 提高土壤肥力
B. 有利於土壤排水
C. 減輕土壤鹽鹼化
D. 增大土層厚度
(3)垛田發展種植業的不利條件是( )
生產技術落後 交通不便 機械化水平低 勞動力不足
A. B. C. D.
【答案】 1. D 2. C 3. D
【解析】
本題考查農業生產條件、農作物的分布以及農業發展措施的作用。
(1)垛田位於江蘇省興化市垛田鎮,從圖中信息可以確定,該地河湖密布,水源充足,垛田比水面高,適宜種植旱作作物,水稻屬於水田作物,不適合在垛田種植,小麥、蔬菜、油菜等均屬於旱作作物,可以在垛田裡面種植,對,錯。D正確,A、B、C錯誤。
故本題選D。
(2)垛田的修建並不能提高土壤肥力,A錯誤;垛田由沼澤地帶開挖的河泥堆積而成,並不利於排水,B錯誤;垛田高於水面,使得土壤不會長期被水浸泡,導致土壤鹽鹼化,C正確;修建垛田並不能增大土層厚度,D錯誤。
故本題選C。
(3)垛田發展種植業與生產技術無關,錯;垛田將沼澤地帶分割成小塊農田,不利於交通,對;小塊農田不利於大規模的機械化耕作,對;江蘇人口眾多,勞動力豐富,錯。
故本題選D。
2. (多選)江蘇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創造性地將低洼沼澤地改造成島狀耕地,具有獨特的水土利用方式,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評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讀垛田農業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的優點包括( )
A. 方便進行機械化作業
B. 利於提高農產品品質
C. 可減輕當地水土流失
D. 可減少化肥的施用量
(2)該地垛田被評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影響有( )
A. 提高當地農業的比重
B. 促進垛田資源的保護
C. 推動當地旅遊業發展
D. 可提高農產品產品率
【答案】 1. BD 2. BC
【解析】
(1)由圖可知,該農業系統中,芋頭葉為魚的生長提供了餌料,而沼澤底泥為作物生長提供了肥料,故該農業系統有利於減少化肥施用量,有利於提高農產品品質;該農業系統中耕地被分割成小塊,不便於進行機械化作業;島狀耕地坡度較大,不利於減輕水土流失。
故本題選BD。
(2)該地垛田被評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有利於促進垛田資源的保護和推動當地旅遊業發展,但是對當地農業比重、農產品產品率的提高影響不大。
故本題選BC。
3.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興化市位於江蘇省中部、里下河地區腹部,地勢低平,河網密布。古代興化地區洪澇災害多發,先民們在湖盪和沼澤處利用自然積土成丘,壘土成垛,在水面上形成成千上萬塊形態各異、溪流迴旋的島狀田塊,稱之為「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里下河地區防澇抗旱能力增強,興化境內垛田景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相比發生了明顯變化。核心保護區的大面積垛田基本保持了原生態,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在國內十分罕見,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科學研究價值和開發利用價值。2014年,江蘇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1)分析興化地區洪澇災害多發的原因。
(2)簡析興化垛田的興建對當地糧食生產的積極意義。
(3)說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相比,興化垛田與水域的變化。
(4)推測引起興化垛田變化的原因。
【答案】
(1)地處里下河地區腹部,地勢低平;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量大,夏季多暴雨。
(2)當地地勢低洼、河網密布,土地資源稀缺,興建垛田可以增加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產量;垛田高出水面,利於防洪抗澇;穩定糧食產量。
(3)垛田高度變低;單個垛田面積變大(有些垛田相互連接,形成大田),垛田數量減少;垛田總面積增大;水域面積變小。
(4)里下河地區防澇抗旱能力增強,當地農戶已不再需要依靠垛田來防洪抗澇;垛田高度降低便於耕作;當地人口增加,對糧食需求增加,需要更多的耕地。
【解析】
本題主要考察區域農業發展的有關知識,意在考察學生讀圖獲取信息、整合知識進行分析問題的能力。
(1)興化地區洪澇災害多發的原因主要從氣候和地勢兩個方面分析洪澇災害多發的原因。地處里下河地區腹部,地勢低平;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量大,夏季多暴雨。
(2)興化垛田的興建對當地糧食生產的積極意義可從增加耕地面積、防洪澇災害、穩定糧食產量等方面分析。當地地勢低洼、河網密布,土地資源稀缺,興建垛田可以增加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產量;垛田高出水面,利於防洪抗澇;穩定糧食產量。
(3)興化垛田與水域的變化,結合圖示信息,完成描述垛田與水域的變化即可。田高度變低;單個垛田面積變大(有些垛田相互連接,形成大田),垛田數量減少;垛田總面積增大;水域面積變小。
(4)引起興化垛田變化的原因主要從垛田高度變低、面積變大來逆向思維,由果溯因,推測引起垛田變化的原因。里下河地區防澇抗旱能力增強,當地農戶已不再需要依靠垛田來防洪抗澇;垛田高度降低便於耕作;當地人口增加,對糧食需求增加,需要更多的耕地。
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譚老師講地理
註:本文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自我們都愛地理、中學地理研究、中學地理課、匠心地理、輕輕鬆鬆學地理、高考地理、講地又講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這般學地理等各地理公眾號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繫註明來源或刪除,歡迎大家標註來源轉載、文末點擊分享、收藏、點贊、在看就是我們更新的動力!點擊閱讀原文,獲取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