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死隊4:美國《戰狼》票房慘敗,這是怎麼了?

2023-09-18     納蘭澤

原標題:敢死隊4:美國《戰狼》票房慘敗,這是怎麼了?

記得《敢死隊》剛上映時,很多動作片影迷都興奮得快瘋了,恨不得趕緊衝進電影院一睹全球頂級動作巨星的聯手扛鼎之作。

一轉眼,十三年過去了,當史泰龍帶著他的《敢死隊4》嘗試著再一次調動中國影迷的荷爾蒙時,他恐怕做夢都沒想到,電影在中國市場連一點水花和漣漪都沒有泛起。上映三天,《敢死隊4》票房還沒有突破8000萬元。

在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十三年里,這些好萊塢巨星們除了有些更老了和已經打不動的李連杰退出了,剩下的劇情套路、拍攝技巧、電影特效、演員組合、敘事方式都已經更駕輕就熟,但結果卻大相逕庭。

他們的水平當然沒有退步,只是中國市場的觀眾再也沒有那麼多沒有見過世面的鄉野萌新。

實際上,作為經典的「戰狼式」電影,《敢死隊4》所面臨的尷尬局面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好萊塢大片中廣泛存在。

01 枯竭的創意與審美疲勞

我們現在能想起來的上一部在中國大賣的電影,恐怕還是4年前的《復仇者聯盟4》。從那時候起,好萊塢的大片一部接一部,無論是《速度與激情》系列,還是《黑豹》《變形金剛》《蜘蛛俠》《神奇女俠》系列,都沒有掀起太大的風浪。

其中,表現最好的要數2021年上映的《速度與激情9》。這部已經可以歸屬於科幻電影的好萊塢巨製以13.92億元的票房成為了近4年唯一一部進入當年中國電影票房排行榜前五的電影,也因為其過於「科幻」的表現方式,導致今年大肆宣傳的《速度與激情10》票房大幅下滑。

而這個票房數據,在最近4年的總榜中,連前20都排不進去,更妄論與《流浪地球2》《長津湖》等超過40億元票房的電影相提並論。

我們更可以發現的是,這些已經號召力大不如前的電影,還都是以狗尾續貂的方式存在的。猶如剛上架的蘋果15,用情懷對中國乃至全球電影粉絲進行著最後的收割。

這背後暴露的恰恰是好萊塢電影創新的乏力,以及觀眾對於同類型影片受到的觀影刺激太過單一形成的審美疲勞。

看一部《變形金剛》或者《速度與激情》還不錯,但讓你連續看50部、100部呢?

沒錯,這些好萊塢電影第一部和第五十部基本沒有任何區別。

類似的問題同樣出現在港片身上。最近十年的香港電影,除掉一個巴掌能數出來的極少數電影,大多數劇情也沒有太大區別。

越來越少的觀眾願意為雷同劇情電影不斷買票了。

02 民族意識反彈和反洗腦

《戰狼2》的橫空出世形成了獨特的電影票房現象。不過,這部電影的背後是有深刻的現實主義背景的,也標誌著一個中國電影新時代的崛起。

吳京的一句「愛國有錯嗎?」惹惱了太多人。

這些人的瘋狂反撲就和網上已經熱傳的那張圖寫的一樣——但凡看到中國有一點進步,有些人比死了媽還難受。

在過去的很多年裡,很多中國觀眾已經默認了一種設定,中國是不能有個人英雄的,甚至不能有類似《流浪地球》中的集體主義,歌頌中國光明的一面就是被洗腦的主旋律。美國是世界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主導者,只有美國才能夠輸出意識形態。

為此,他們可以在無視《第一滴血》《諜影重重》《碟中諜》等電影的個人英雄主義,歇斯底里、撕心裂肺地暴躁怒吼:你們這群沒腦子的戰狼!

然而,「戰狼式」電影不僅發源自美國,如今依然是好萊塢最熱門電影最核心的價值觀輸出方式。當「戰狼」並沒有被某些恨國黨污名化的時候,觀眾們對此類美式電影並沒有多少反感。而曾經的恨國黨對「戰狼」有多痛恨,如今的美式「戰狼」就有多被唾棄。

沒錯,確實有很多人被洗腦了,但也有更多人清醒了。所以當《敢死隊4》上映後,中國觀眾變得更冷靜了。事實上,中國觀眾很多時候並不是真的反感所謂個人英雄主義,而是對恨國黨和賣國賊無理輸出的反彈。

在中國的科技、經濟、文化被整個西方世界竭力打壓的情況下,中華民族的血脈並不允許絕大多數人無動於衷地當漢奸走狗,無腦地為敵人吶喊助威。

這一現象在中美交惡,我國放開一些主要題材限制後,被加以擴大。除了《長津湖》,還有《狙擊手》《金剛川》等類型題材在這些年陸續上映。

觀看電影、欣賞電影變成了文化對抗,這種現象的形成是美國文化霸權必然導致的結果,並在水軍、舔狗和恨國黨的為虎作倀和推波助瀾下得以快速放大。

所以,很多對好萊塢電影好壞的評價就和很多對國產電影好壞的評價一樣,開始愈加失真和不客觀。

03 講好中國故事和間離的美國故事

近期上映了一部電影業內人士和專業、資深電影觀眾都被深深震撼的巨作《奧本海默》。這部電影無論是題材、劇情、台詞、節奏、結構、攝影、音樂、表演還是任何和電影相關的元素,都稱得上大師之作。

如今已經成長為中國導演和演員中堅力量之一的大鵬表達著他的無力感:「你已經全部都盡力了,你又知道自己成為不了那樣」。

這樣一部卓越的電影,一樣免不了被大量中國觀眾兇狠批評。這其中和電影有一點欣賞門檻導致部分觀眾接受能力不足的原因,還有很多是帶著明確的民族立場的。

「為什麼原子彈炸日本鬼子的劇情被一帶而過?」「為什麼要宣揚奧本海默,錢學森不比有意義得多?」「說《奧本海默》好的,去看看《橫空出世》吧!」此類言論在《奧本海默》的相關評論下絕不少見。

固然屁股決定腦袋的思維讓很多人的智商和觀點變得不正常,不能從電影的角度去理解。但這也反映出這部電影和中國人的間離感。

奧本海默不是中國人,他和二戰戰爭遠離美國本土,他個人內心對於傷亡的道德譴責在日軍對中國人民發起的屠殺和造成的傷害面前顯得十分廉價。可以負責任地說,如果這部電影加入了日本被核爆和投降的畫面,它的口碑一定會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如果中國人能在當時扔核彈,恐怕恨不得把日本幾個島都轟平了。

背後的原因是,拋開電影的元素,單純的美國故事很難讓中國人民共情,甚至讓大家覺得矯情。

而「講好中國故事」恰恰是國家對於新時代中國文藝創作者的要求。

所以無論是強主旋律屬性的《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萬里歸途》《長津湖》,還是強現實主義屬性的《孤注一擲》《八角籠中》《人生大事》《少年的你》,或是強科技文化屬性的《長安三萬里》《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都很容易引起中國觀眾的共鳴。因為大家熟悉,大家認可,大家甚至曾就是其中的一分子。

與之相對的,《花木蘭》自然被抨擊,《綠皮書》《奧本海默》《銀行家》和那些好萊塢「戰狼」系列電影為什麼感到乏力的原因就很清楚了。

04 電影本質的回歸和技術鴻溝的填平

電影最應該看什麼?

相信有的人會說劇情,有的人會說特效,有的人會說表演。

不過,如果讓你必須選一項時,相信絕大多數人會選擇劇情。電影終究提供給我們的是無數普通人無法在現實生活中感受的故事、情緒、風景,乃至情感,甚至希望。

如果讓中國電影觀眾給好萊塢最優秀的電影打分,恐怕《鐵達尼號》《拯救大兵瑞恩》《兄弟連》這一類的劇情電影會占據主導,但看票房的話,好萊塢特效大片牢牢占據了票房榜前三十的主要位置。

到電影院看好萊塢電影主要看特效也已然成為了很多中國電影觀眾的慣性思維與消費習慣,但這一切也是以好萊塢特效曾經絕對的技術優勢和出眾的想像力為基礎的。

當《流浪地球》系列,追光動畫電影系列們已經將技術差距快速地拉近到觸手可及的地步時,當觀眾們對於單一特效進口片審美開始疲勞時,當各類型中國故事電影開始蜂擁而出的時候時,電影的票房市場導向不可阻止地轉向了電影故事。

為什麼《敢死隊4》不那麼賣座了?不是史泰龍和梅根福克斯不好,而是時代變了。

猶如中國科技的全面崛起,美國人看得到,並以官方、民間雙管齊下竭力阻止,但仍然阻擋不住。好萊塢電影面對中國電影恐怕亦是如此。

當「國產保護月」都忽然不見了的時候,當中國電影觀眾的文化自信更加強烈的時候,好萊塢可能真該好好想想他們曾經無往不利地收割全球票房的思路是否需要調整一下了。

對於中國電影市場,那些套路真不好使了。

好了,今天就聊到這裡,OVER。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3f22f1e6dd46fcfdd42cd2f05a4f8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