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經濟對於深圳意義重大,從國家決策層到地方已經形成共識,有路徑指引,有詳細的產業規劃布局,有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深圳海洋大學的推進建設其實是一個體系中的重要樞紐和布局,很重要,而且必須有,越快越好。
作者:今綸
本期輪值總編輯:劉峻鑠
(博士、抱朴智庫秘書長)
作家麥家寫過一本書《人生海海》,很多人記住了這個書名,未必看過這本書。
麥家的書名也是借用自「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過爾爾」,意思是指人生像大海一樣茫然,總是起起落落,有很多不確定因素,走過平湖煙雨,跨過歲月山河,最終發現也不過如此。
我每次想起這本書,就會聯想到深圳,深圳的人口密度大,故事精彩跌宕,也是一種「人生海海」。
深圳是一座海洋城市,她的基因里有海洋,她的未來藍圖里、現實場景里、經濟結構里都有海洋。
深圳是大灣區最具實力的海洋城市,她當然也會是光彩奪目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深圳正在力撐與海洋有關的產業、教育,這是深圳的最強趨勢之一。
01 深圳必須有一所自己的海洋大學
4月13日,財政部發布了南方科技大學海洋大學概念規劃設計方案公開招標的公告。項目預算金額為120萬元人民幣,採購人為南方科技大學。
錢不多,事很大。
幾天前,南方科技大學收到了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復函,正式賦予海洋大學項目代碼。這標誌著海洋大學項目建議已批覆,進入政府投資建設程序。
海洋大學校區選址區位圖
海洋大學校區選址範圍圖
南方科技大學的創校校長朱清時先生2009年到深圳後的第一場公開演講是我邀請的,朱先生「追求卓越」的發言至今歷歷在目,南方科技大學又牽頭負責籌建深圳海洋大學,自然引起了我的關注。
朱清時(左)和今綸。
深圳海洋大學對深圳意味著什麼?
第一,深圳的高等教育將補齊海洋研究、教育的一塊短板。
第二,深圳的海洋產業以及相關的金融、服務產業將獲得基礎研究的強大支撐,從而快速發展。
第三,深圳尋找到了一個廣闊的足以持續發力的方向,在大灣區、中國、亞洲持續保持優勢將成為可能。
我們先說第一點,深圳的高等教育相比較她的經濟實力而言,一直是城市的一塊短板。
雖有深圳大學錄取分數線較高,也有南方科技大學口碑不錯,更有哈工大(深圳)等名校駐紮,還有頗多世界級名校的助力,比如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均已落子,北大等名校也在深圳有自己的機構,但深圳人的心病在於,始終沒有一所深圳本土的名校能夠衝上985、211,當然,985、21是較為傳統的標準。
4月19日,高等教育專業評價機構軟科正式發布「2022軟科中國大學排名」,其中,深圳三所高校表現亮眼,南方科技大學領跑新晉「雙一流」高校,排在全國35名(比去年上升6名);深圳大學(68名)位列非「雙一流」高校前五,憑藉強勁的綜合實力躋身百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在中國合作辦學大學排名中奪冠。
2022軟科中國大學排名
無論如何,深圳的高等教育正在快速進步中,這是一個基本事實。
深圳目前的目標很明確,以最快速度補短板,比如建深圳音樂學院、創新創意設計學院、深圳師範大學以及深圳海洋大學,把「品種」先補齊,同時力求深度和高度,這是深圳的策略。
教育這事兒只能一步步來,心急吃不得熱豆腐,也並不是有錢就能在短時間內解決問題,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深圳人對此心知肚明。
廣東本來就有一所海洋大學,在湛江,名為廣東海洋大學,是國家海洋局與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省屬重點建設大學。
現在的規模也不小,截至2021年8月,學校有湖光校區、霞山校區、海濱校區三個校區總面積4892畝,校舍總建築面積80.37萬平方米,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學生3.5萬人。
但是彼海洋大學,不是深圳人想要的海洋大學,廣東海洋大學和深圳本地的產業需求、發展方向也難以完全契合。
何況湛江與深圳距離遙遠,一個在廣東中部的最南邊,一個在廣東西南的雷州半島上,無論海路、陸路的距離都很遙遠,所以,從本地的實際需求出發,從產業的長遠發展出發,深圳確實需要一所完全本土化的海洋大學。
更進一步說,邁向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必須有一所自己的海洋大學。
何況深圳海洋大學是對標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這種國際一流高校的,目標就是「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建設一所國際化、高水平的新型研究型海洋大學」。
這很深圳,這很生猛,其他的海洋大學都要打醒精神,畢竟,這是深圳海洋大學。
02 海洋產業發力需要基礎研究支撐
深圳需要一所海洋大學,也是因為經濟發展的需要,這就是我們要講的第二點:深圳的海洋產業以及相關的金融、服務產業需要基礎研究的強大支撐,從而持續發力。
先看看深圳海洋產業的現狀:
2016-2019年,深圳海洋生產總值由2012億元增長至2600億元,年均增速在10%以上;2019年,深圳市海洋生產總值占深圳GDP比重約10%,海洋經濟產業已逐步成為深圳的支柱性產業。
2021年上半年,深圳海洋經濟生產總值增速達30.9%,創近年增速新高。
也就是說,深圳的海洋產業不但是賺錢的,而且勢頭相當兇猛。
從生產總值的構成來看,2019年,深圳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占海洋生產總值的70%,其中,海洋旅遊業和海洋交通運輸業占比較大,均在22%以上。
在相當長時間內這個狀況的變化不會大,畢竟深圳附近區域的消費力還不錯,在沒有疫情的情況下,海洋旅遊和海洋交通的需求比較旺盛。
現在雖然受疫情影響,未來隨著情況的變化,重拾升勢的可能性很大。
海洋產業的重點落地區域是兩個:大鵬地區和前海地區。
大鵬新區
深圳前海
前者以生態保護為主,重點建設大鵬新區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後者則重點發展海洋電子信息、海洋高端裝備、郵輪遊艇、海洋金融等現代海洋服務業。
「東大鵬西前海」是深圳海洋產業的雙翼,產業分工不同,但資源、數據、技術的融合交匯之處頗多,其實是在不斷密織深圳海洋產業這張大網。
深圳市海洋經濟產業發展格局。圖源:前瞻經濟學人
深圳人很務實,干海洋產業就是要賺錢的,那麼,他們從哪些方向賺錢?
深圳人也安排得明明白白的——「經濟、科技、生態與文化、綜合管理、全球海洋治理」等五大涉海領域,細到海工裝備、海洋電子信息產業以及國際海洋高端交流活動,深圳人都在考慮如何接地氣,彙集資源,既要有長遠眼光,也要賺錢。
而且賺錢是要有KPI的,深圳人也立了多個flag:
深圳市規劃國土發展研究中心編制的《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規劃綱要》里提到:2020、2035、本世紀中葉都有階段性目標,至2035年,深圳市海洋產業生產總值將達3500億元,占GDP比重將提升至15%。
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指標體系
雖然「海洋產業生產總值」不等於利潤,但是,毫無疑問,深圳人在海洋產業上雄心勃勃,就是要做大做強。
要干這麼多事,沒有海洋大學的基礎研究怎麼能行?
打開深圳海洋大學的學科專業設置表看看就知道深圳人有多務實了,直接對接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的「四梁八柱」即經濟產業、科技創新、文化生態、綜合管理、全球治理等領域需求,重點打造三大特色學科群。
尤其是工程技術學科群、國際商學法學學科群,基本上覆蓋了深圳海洋產業的絕大部分需求。
深圳海洋產業的發力需要堅實的學科基礎研究,這是客觀現實。
深圳海洋大學將是深圳海洋產業飛躍的重要助推器,時間會證明。
03 三大力量推動海洋產業加速
海洋產業對於深圳來說,其實也是一個「天時地利人和」諸條件成熟之後凸顯出來的重要產業,它有現實條件、政策指引、深圳「再出發」迫切需求等三大力量在推動。
現實條件就是深圳的海洋資源相對豐富,有一定基礎。深圳擁有260公里的海岸線,海域面積達1145平方公里,海洋資源豐富,區位優勢明顯。
深圳灣公路大橋
深圳東臨大鵬灣,西連珠江口,南接香港,連接南海和太平洋,可面向全球集聚海洋經濟高端要素資源,具備發展海洋經濟的優勢條件。
早在2017年發布的《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就明確提出,推進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這個級別已經比較高了。
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支持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明確「支持深圳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這樣的政策力度在大灣區是非常突出的。
地方層面也在推進,2018年,《勇當海洋強國尖兵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決定》及實施方案出台,這是指導深圳市加快海洋經濟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2020年9月,由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制定的《關於勇當海洋強國尖兵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實施方案(2020-2025年)》印發,明確將在「十四五」期間,進一步推動海洋經濟的發展。
海洋經濟對於深圳意義重大,從國家決策層到地方已經形成共識,有路徑指引,有詳細的產業規劃布局,有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深圳海洋大學的推進建設其實是一個體系中的重要樞紐和布局,很重要,而且必須有,越快越好。
深圳就此出發,向海洋出發,已經確認尋找到一個廣闊的足以持續高速發力的方向,這對於深圳在大灣區、中國、亞洲持續保持優勢意義重大。
2020年一季度,深圳市海洋經濟企業的新登記數量同比增長107.7%,遠高於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的增速,這是一個嘹亮的號角,是清晰的「集結號」!
深圳人向海而生,再出發!
最強趨勢就是:深圳大步邁向全球海洋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