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依山鑿穴為玄宮的帝陵,霸陵

2022-07-12     歷史新視角

原標題: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依山鑿穴為玄宮的帝陵,霸陵

霸陵,是漢孝文帝劉恆和竇太后(西漢孝文竇皇后)合葬陵寢,有時寫作灞陵。灞,即灞河。因霸陵靠近灞河,因此得名。位於西安東郊白鹿原東北角,即今霸橋區席王街辦毛窯院村,當地人稱為''鳳凰嘴''。2015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通過考古研究認為霸陵位於''江村大墓'',屬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霸陵在漢長安城未央宮前殿遺址東南57公里處,是兩座西漢長安城東南的西漢帝陵之一(另一座是漢宣帝劉詢的杜陵,其他九座西漢帝陵,都在渭河北面的咸陽原上)。至於為何霸陵選址在此,據推測和漢初仍被遵循的''昭穆制度''有關。但從《史記》來看,霸陵選擇依山而建,防盜是作為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來加以考慮的。霸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依山鑿穴為玄宮的帝陵,對六朝及唐代依山為陵的建制影響極大。

霸陵因''因山為陵,不復起墳'',即依山鑿挖墓室,無封土可尋。並且史料文獻對霸陵的記載也很少,所以,只能根據僅有的記載來推測霸陵的具體位置和內部結構。霸陵陵園史稱''盛德園'',內建寢殿、便殿等。但也沒有發現陵園的遺蹟。據記載,霸陵在白鹿原原頭的斷崖上鑿洞為玄宮,內部以石砌築,並有排水系統,墓門、墓道、墓室以石片壘砌,工程十分浩大。但估計,後來排水系統被沙石堵塞,以致墓門後來被水沖開,墓室結構遭到破壞。霸陵最遲在西晉即遭盜掘,並在當時發現了大量的陪葬品。需要注意的是漢代的陵寢制度。西漢一般是帝後合葬不合陵,即皇后與皇帝葬在同一處,但各立陵冢。因此,文帝陵地面不起墳,地面上的兩個可見的陵冢是母薄太后和妻孝文竇皇后的陵寢。

文帝母薄太后的陵寢稱為南陵(薄太后陵),因其在霸陵西南。南陵在西安市東郊狄寨鎮鮑旗寨村西北,封土與陵園遺址均有跡可尋。陵冢呈覆斗形,現高29.5米,周長為560米。陵冢四周有夯土築成的陵園垣牆,垣牆正中建有門闕。陵園西北有從葬坑數十座,現清理20餘座,出土陶俑、陶罐、陶棺多件。因南陵西隔渭水遙望漢高祖長陵,故史書有''東望吾子,西望吾夫''的說法,當地人稱為''望子冢''。薄太后是漢高祖劉邦的妃子,薄太后乃兒子漢文帝登基後被尊為皇太后的,因高後呂雉與漢高祖劉邦合葬在一起,所以薄太后不能與劉邦合葬,只能陪葬,因此從其位置和當地的''望子冢''的稱呼可以判斷,南陵必在霸陵附近。

文帝妻竇皇后陵在南陵北面,竇陵村西北,而《史記》之《外戚列傳》記載,竇皇后是與文帝合葬在一起的。因此可以推斷霸陵的位置。據考證,竇皇后陵在距霸陵東北一公里左右。竇皇后陵園垣牆為夯土築成,已發現有西漢筒瓦、板瓦、雲紋瓦當等大量建築遺存,可以推測陵園中原來必有較大規模的殿堂建築。陵冢位於陵園正中,現高19米,周長564米。陵園之東有從葬坑多座,包括女兒館陶大長公主(竇太主)劉嫖、劉嫖的面首(即男寵)董偃、更始帝劉玄等。外孫女也就是漢武帝廢后陳氏並未陪葬霸陵,而是葬在霸陵邑境內郎官亭東邊,距霸陵大約40公里,遠超陪葬墓距離範圍。現發掘36座陪葬墓,出土了造型優美的彩繪陶俑、陶罐和馬、牛、羊等動物骨骼。

竇皇后陵平地起冢,形如覆斗,封土頂部和底部平面均近方形,陵園的西牆和南牆部分城垣遺蹟尚存。陵園內發現大量建築遺存,有西漢簡瓦、板瓦、雲紋瓦當等。陵園附近,有專為陵園建築燒造磚瓦的窯址。陵園東部的從葬坑內出土陶罐、彩繪陶罐及馬、牛、羊等動物骨骼。竇皇后陵為研究漢代墓葬制度提供了重要資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b53d4cd8007beea0f445a3b11afaa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