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暑假又來了,老師們又迎來了自己的假期。但每年這時候,總有人認為不公,為什麼只有老師有假期呢?關鍵是假期還有工資,對於眾多996的人來講是多麼的不公。所以每年總有人對老師的寒暑假指手畫腳,這不網上又有人發聲了,直接建議取消老師寒暑假的工資待遇。
我們看看這位網友的說法:我支持中小學老師每年只拿9個月的工資,寒暑假三個月不發工資,因為這三個月他們不用上班可以干點別的事賺錢。
作為老師,我並不反對取消老師寒暑假的工資,因為如果國家不發錢,老師們掙得錢可能更多。
第一:寒暑假不發工資,老師們就有理由光明正大的開輔導班了,賺得錢會更多。
現在的老師,都是經過層層考核選拔出來的,素質不用擔心,每個人寒暑假都不至於掙不到一分錢。如果寒暑假不發工資,老師們就有理由光明正大的開辦輔導班了,掙得錢遠比工資多多了。
老師們開班,生源完全不是問題,自己的學生會慕名而來的,暑假兩個月,每個學生按最低收費一千元計算,一個班50人,一個暑假也能掙五萬元。更別說有的老師再來個一對一補課了,收費會更高。按現在孩子們補課的狂熱程度,一個暑假掙個十萬完全沒有問題。
現在教育部門抓得很嚴,在職教師是不允許補課的。但是如果不給大家發暑假工資,那就沒有理由限制大家了吧,畢竟老師們也要吃飯!
第二:寒暑假不發工資,學校有任何事也不好意思再麻煩老師們了,老師們可以清清靜靜的休假了。
人人都羨慕老師的暑假,卻不知這個暑假並非完全屬於老師,假期期間老師們的任務依然很多。比如教師培訓,每年暑假都有,至少一周。還有家訪任務,這也是學校安排的;還有為了防止學生溺水的巡河任務;有的學校暑假還會開展延時服務,假期還要到校上課等等。總之,老師真正能休假的時間並不是很長,各種任務也要占用老師們很多時間。
如果取消老師寒暑假的工資,那麼這些任務也就不存在了,老師們完全可以清清靜靜休假三個月,這對於一些不差錢的老師來講真的是太開心了,何樂而不為呢?
很多人不知道,老師們的寒暑假完全是平時的超負荷工作換來的。
人們只看到了老師的寒暑假,卻沒有看到老師們平時的忙碌。看看高中的老師,早上和學生一樣6點到校,晚上和學生一樣10點下晚自習,他們哪一個每天工作時間不是10個小時;小學初中老師相對輕鬆點,但是現在的學校都開展了延時服務,他們每天的上班時間比原來都多了兩個小時,每天在校時間也超過了10個小時。這樣超負荷的工作並沒有在待遇上體現出來,其他私企996但是待遇高呀,加班加的值得,再看看學校的老師,天天996,有幾個老師月薪上萬了?
老師們平時太辛苦了,寒暑假歇歇怎麼了?難道他們活該無私奉獻不計報酬?況且寒暑假是法律賦予他們的休假權利,憑什麼取消呢?憑什麼不給工資呢?
整個社會很多行業都比老師賺錢多還輕鬆,為什麼有些人喜歡盯著老師們呢?這本身就是極其不正常的。
這些年,網上有一股妖風,專門攻擊老師,要求取消老師寒暑假,要求取消老師寒暑假的工資等等。我就奇怪了,這個社會有那麼多行業賺錢多又輕鬆,比如煙草、電業、中石油等等,為什麼只盯著老師們呢?老師們無權無勢,地位不高收入不高也沒有機會貪污腐敗,他們為什麼就那麼招人恨呢?
如果教育有問題,難道全是老師的責任?老師有那麼大的能耐?
寫在最後:
老師們也喜歡過正常的生活,朝九晚五,不用上早晚自習,有時間陪伴家人和孩子。但教育行業的特殊性註定了他們不能,他們再苦再累都沒有抱怨,誰讓選擇了做老師呢?但我們社會的一些人還是容不下老師,處處與老師作對,攻擊老師,真是其心可誅呀,提出這種想法的人本身就不正常,但凡一個正常的社會就不應該出現這種聲音。
教育這個話題,如今被人們談論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各種理論,各類說辭繁多,一些個案或讓人激動,或讓人痛心,這就是今天有關教育的聲音喧囂不止的原因。
事實上,教育究竟需要什麼,我們是需要沉靜下來思考一番的。
從普遍意義上講,教育或許需要這些:
1
教育需要成績
這是教育的一個必經之路。全世界的教育一定都有成績的影子。這既是辦學的需要,又是人自身的需要,還是社會的需要。
然而,無論我們做出多大努力,哪怕使出四海八荒之力,成績也不見得提高時,怎麼辦?一些人靠成績成才,還有很多人靠其他因素成才,這些都是事實。
因此,這個時候我們必須退出來,拐一個彎或者換一條路走,千萬別走入死胡同。
除成績以外,我們的教育還需要很多有價值的東西。
2
教育需要安靜一點
讓教育安靜一點是一個共識。但是,要真正做到安靜是不容易的。這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學校教育自身總是希望有些彩頭讓大家都知道。
比如宣傳自己學校的升學率、學霸,其實搞這些彩頭很多是向著利益而去的,即便向著教育而去,也只是向著教育利益而去的附屬品。
二是行政部門的過度檢查考核、不當干預。
教育接受一些檢查和考核是必要的,這就需要檢查、督查和考核。但如果過度,就又走偏了路子。
三是媒體和社會參與過度。
全社會都來參與教育本身是好事情,但有些人卻唯恐天下不亂,見風就是雨,以訛傳訛,搞得教育杯弓蛇影甚至人人自危。
這就需要辦學者有定力、有能力、有智慧去應對。
如何應對呢?堅守教育底線,遵循教育規律,知道應把學校帶向何方,把學校的教育做成什麼樣子。如果人云亦云,那就麻煩了。
教育的安靜,大多來自辦學者鮮明的教育思想、不斷的總結反思和忠貞不渝的熱愛。
3
教育需要理想
人類社會也總是在人們的理想中向著美好未來不斷前行的。教育也一樣。
多一些理想,就可以少一點兒斤斤計較;多一些理想,就可能減少抱怨和馬虎了事。
其實,我們今天的教育,技術和能力都差不到哪裡去,可能差得多的就是教育的理想,尤其是對教育的熱愛和堅守的缺失,這是今天教育最大的問題所在。
所謂職業倦怠,職業願景、工作積極性消怠,哪個不是因為缺失教育理想?
人一旦沒了理想,就會短視、焦躁、功利;人沒有了理想,就變得無生機、無力量、無所謂。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理想呢?從事教育,一定要有某種想像、某種期盼,把這種想像和期盼有機地融合到自己的本職工作中去,持之以恆,堅定地走下去。
比如,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比如,教育終究是美好的,只是過程艱難而已;再比如,教育好孩子,就是一種人生修行……這都可以算是教育的理想。
有了理想,才能抵達真正的目的地。
4
教育需要守望
葉聖陶說,教育像農業一樣。
這句話描述出教育的整個生態。農業是怎樣的呢?辛勤耕作,播撒種子,細心呵護,該澆水澆水,該施肥施肥,然後靜靜守望,豐收自來。
育人跟種莊稼何其相似!只要我們辛勤工作,細心呵護,按照教育規律來,可能剩下的就是等待和守望了。
你著急也好,生氣也罷,孩子的成長總是以他自己的姿態緩慢而堅實地進行著,沒有人可以阻擋。
教育有了守望,教育的存在才更有意義,生活的價值便更真切,我們心靈的詩意和遠方才會如約而至。
如今教育的問題出現在哪裡?教育的核心問題不是出在我們的術,不是出在我們學生的能力,不是出在改革,不是出在技術層面,原來我們的教育缺乏靈魂的東西。
我可以說這麼一句話,中國的教育技術層面已經走得太快了,「靈魂」跟不上了。
1. 教育非他,乃心靈的轉向:引導孩子轉向愛、善、智慧
那麼我們現在能不能不從教育的角度來看教育,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是不是靈魂出了問題。
柏拉圖說過一句話「教育非他,乃心靈的轉向」,那麼我請問轉向哪?往哪轉?引導孩子轉向分數、轉向才能、轉向才幹、轉向本事?都不是。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寫了一本書《教育就是解放心靈》。解放心靈,按柏拉圖的語境來說心靈究竟應該轉向哪裡?我研究的結果是轉向愛、轉向善、轉向智慧。
你學過哲學,在西方哲學裡面「愛智慧」就是哲學,那我加一個善,一個人的靈魂深處有愛、善、智慧這三樣東西,你說這個人今後差一點技術、差一點才能,又能差到哪裡去呢?
而恰恰這個東西是我們全世界的普適價值,但是現在很多人都忘了。
2. 教育就像養花一樣,一邊養一邊看,一邊靜待花開
人生就應該是一個「慢」的藝術,教育亦如此。我的一位學生的女兒,當年讀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帶到我家裡來看望我。
她說:「老師,你看我的孩子不愛吃飯,瘦小,黃毛丫頭,怎麼辦啊老師?」
我說:「你這孩子多少歲?」
「10歲。」
我說:「才10歲你著什麼急啊。」
「她學習成績也不行,吃飯也不行,比同齡人都要矮一頭,怎麼得了?」
我說:「你形象不錯,自己的孩子會差多少呢,你不要著急,太在乎這個東西沒用, 養人要慢慢來,你著急她也不會長,拔苗敢拔嗎?」
2014年,高考結束以後,志願都填報完了,錄取通知書來了,她帶著一個亭亭玉立、長得很漂亮的女孩子來,說:「叫師爺爺。這就是當年那個黃毛丫頭。」
我說:「你看你當年是不是很著急?孩子幾年工夫,長得比你還高,比你還漂亮,這次還考了一個好大學。」
她說:「當時我真的著急,現在還是覺得很自豪的。」
我從這個例子當中深刻地體會到教育就是「慢」的藝術,什麼叫教育?教育就像養花一樣,一邊養一邊看,一邊靜待花開。
3. 適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一,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式方法,適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每一個學生成才的途徑和方式沒有確定指向。
不要以為你的孩子現在喜歡畫畫、喜歡彈鋼琴,他今後就一定是個藝術家,可能他今後從事的工作和這個一點關係都沒有,他有無限可能性。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看一個孩子成績不行就開始下結論,說這孩子今後是擦皮鞋的或者將來沒有出息,哪有這樣的教育呢?
4. 教育必須基於3個原則:中庸、可能和適當
教育怎麼做呢?這個問題也是教育的哲學思辨。沒有分數(檢驗)的教育是不成立的,只談分數的教育肯定是有缺陷的,這就是哲學。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哲學家是怎麼看待教育的,最經典的亞里士多德的原話「教育必須基於三個原則,中庸、可能和適當」。
中庸,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去其兩端,取其中而用之」,總之不偏左不移右、不偏下不偏上,守中為上。
我個人認為中庸才是人生乃至做教育的最好的哲學,就是說我們做教育不要太過頭了,也不要不夠,就這麼簡單。
什麼叫過頭?現在我們就做過頭了,在技術層面上不斷地改,改得我們老師都不知道怎麼上課了,領導也不知道怎麼布置工作了。學校教育成了這樣子就是過了頭,忘記了還有教育規律,還有教育自身內在的東西。
第二個,「可能」是指我們要知道孩子的未來具有一切可能性,現在他所學的,甚至他的才能,他的分數,不能代表他今後能做什麼,會做什麼。但是他現在又必須要分數,所以他又必須要勤奮學習。我個人認為這些都不能丟,這樣才能夠確保未來的可能性存在。
所以這裡面有個適當,「適當」實際上是我們的教育的方式方法一定要符合規律,要適合孩子。
不要看到鄰居家的孩子琴棋書畫什麼都學,也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學。
你是博士,說博士的兒子就要比別人學得多一些,這樣思考問題就錯了,不適合他的學了沒用, 一定要學這個孩子內心喜歡的東西。
5. 教育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自己內心的豐富
我們的教育還是應該回到像孔子說的,孟子說的,包括蒙田說的,「教育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自己內心的豐富。」
古希臘有個哲學家叫西塞羅,他說「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
你看我們現在做教育都是為了適應外界,很多同學因為要去適應社會,結果就把社會最亂的東西學會了,我們學校教的主流價值全部忘了,所以就是必須要豐富內心。
簡單地說,學習或者教育對學生本身來說最核心的應該是為己的,不是為別人學的,不是為父母學的,而是為豐富自己學的,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譚老師講地理
註:本文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自各地理公眾號等,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繫註明來源或刪除,歡迎大家標註來源轉載、文末點擊分享、收藏、點贊、在看就是我們更新的動力!點擊閱讀原文,獲取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