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文壇 | 石雨:追尋梁山

2023-12-14     渭南文壇

原標題:渭南文壇 | 石雨:追尋梁山

渭南文壇 | 石雨:追尋梁山

追尋梁山

石雨

我最早一次上梁山,要追溯到1975年我上高中時的初春時節。我們在梁山的那五天裡,每晚住在山腳下一個小村莊農戶家的土炕頭,吃的是各自背來的黑紅黃不一的饅頭。每天一大早,我們喝碗稀糊糊的苞谷糝子,啃兩個蒸熱了的饅頭,然後,走羊腸小道、爬60度陡坡,翻越到梁山後邊的溝谷中去植樹造林。

我上的梁山,不是福建漳州的梁山,不是重慶梁平的梁山,不是小說《水滸傳》里山東的「水泊梁山」,而是被譽為陝西省合陽縣的風脈山、脊樑山和父親山的梁山。

如果誰要把合陽的梁山單單地看作是一段山樑或一座山峰,那就大錯特錯了。合陽的梁山,其實是一條巍然挺立在合陽最北端、東西橫貫、亘古不變、極象大屋大梁的一條大山脈,一座名成千古、譽滿三秦、臥龍一樣的大山巔。

合陽梁山,因象「屋樑」故名「梁山」。它東端牽韓城,西邊攜澄城,東西走向,延綿50公里,堂堂地橫架在合陽的北端。它向北縱深20公里,與延安市的黃龍縣緊緊地相依相連,平均海拔1300米,總面積達600平方公里,是合陽縣最大、最威、最美的一座山!

合陽梁山,遠遠望去,頂部微微起伏,稍稍波瀾;胸廓慢慢凹凸,徐徐喘息。整個梁山,猶如半部籃天上東西向給畫了一條長長的線,線下垂吊著無數的清漣......美極了!近瞧瞧,梁山谷丘無序、溝壑層疊,草木茂盛、石徑曲幽,真乃大自然賜給我們合陽一份沉甸甸的厚禮喲!

史料記載,合陽梁山,有大大小小24座峰。東峰曰尖山,中峰曰磨鐮峰,西峰曰武帝山。其實,梁山,就其整體山脈而言,它的最東峰,應該是韓城地界裡的芙蓉峰;最中峰,應該是合陽地界裡的武帝山;最西峰,應該是澄城境內的壺梯山。梁山,武帝手植柏、後山松濤鳴、神龜探海、臥龍雄姿、風打碾、日月崖、升仙台和武帝祠、風神廟、娘娘廟、千佛洞、睡看黃河等等勝景數十處;梁山,鷹、燕、鴇、鳩、烏鴉、鳳雞、灰鸛、彩雀和狼、豹、狐、狍、羊鹿、野豬等等禽獸數百種;梁山,松、杉、楊、柏、杏、桃、梨和馬棘、草霉、野菊、防風、柴胡等等草木數千類......梁山,真是合陽縣的金山、銀山、寶山和旅遊聖地喲!

合陽,北背巍巍梁山,腳蹬一馬平川,東為滔滔黃河,西為潺潺大峪河,且境內金水、徐水皆源自梁山......故,梁山乃合陽之「風水山」、「財源山」、「寶藏山」!

合陽大部分人,乃至好多外地遊客眼中、口中和心中的「梁山」就只指尖山及磨鐮鋒一帶。嚴格地講,這只是真正的梁山的東小部分和整個黃龍山脈極小的一部分罷了,或者僅僅是黃龍山脈在合陽域內的很小一部分罷了!

合陽梁山,是黃龍出山、亦即陝北出山進「關」(關中道),「關中道」出「關」進山去陝北的一方"大門戶」。其地理位置和戰略地位獨特而重要,所以,自古以來,這裡便為所有「方家」而重視、所有「兵家」而必爭。清世祖順治二年(1645),皇甫莊鄉民魏天命與縣城槐里(縣城後地巷)康姬衛據梁山而起勢反清,遂殺知縣張延禔和典史丁同泰,後不幸被抓,鐵枷解京,途中逃出返梁,不久被復抓,後凜然就義。

數百年來魏天命被合陽人民譽為「反清英雄」。1948年6月間,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曾親率西北野戰軍王震將軍之二縱,在梁山西部的壺梯山、將軍山一帶與國民黨胡宗南軍激戰數天,最終消滅了敵整編36師大部,粉碎了「胡匪」企圖封鎖我軍於黃龍山區的圖謀,並順勢收復了澄、合、韓三縣,擴大並鞏固了黃龍新區,此役亦即澄合戰役。從1935年起至1949年底,梁山一帶就是合陽「地下黨」西北區、東北區及其游擊隊頻繁活動、打擊敵人的重要游擊區......所以,合陽梁山也被當地老百姓稱為「紅山」、「游擊山」和「革命山」!

這裡捎提一筆。據一知情人士講:「二十一世紀初,陝西全省勘界時把梁山『芙蓉峰』及其東北部300多畝山地劃歸韓城市所有。當時鄰山的合陽老百姓意見非常之大,遂上訪數載,但至今回歸無果。」

合陽梁山,即為《詩經.大雅.韓奕》中講的「奕奕梁山」。那麼,為什麼2000多年前的孔老夫子在編《詩經》時要把讚美梁山的詩篇列作「韓奕″呢?也即,為什麼孔聖人要把梁山說成是「韓國」的奕奕大山呢?我翻閱了幾本資料,方得答案。據史載,「韓國」(今韓城)和「有莘國」(今合陽)都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古代封國。儘管歷史上「韓國」沒有合併過「有莘國」,「有莘國」也沒有合併過「韓國」,但是,梁山中東部一帶古時候隸屬「韓國」卻是不爭的史實。所以,當時民間讚譽梁山的詩歌孔老聖人方列編為「韓奕」篇。

史料亦載,從魏文候十七年築合陽城、秦朝時置合陽邑、漢朝初設合陽縣、東漢初「合」字右旁加「邑」(即耳旁)改「郃陽縣」、東漢光武帝時郃陽縣入夏陽縣(城址在今莘里村北三里地的夏陽村)、唐朝時析郃陽縣設河西縣、後改河西縣為夏陽縣(城址還為夏陽村)、北宋時撤夏陽縣併入郃陽縣等等的考究和比照:梁山自此,的的確確在合陽域,實實在在為合陽之梁山。

然而,我們今天還多看到一些關於《詩經》「韓奕」篇的註解為:「梁山,在左馮翊郡夏陽縣的西北,即今韓城縣西北。」這是極極不嚴肅的注釋。清.龍皓干《有莘雜記》之「梁山」篇譯文:「說夏陽縣是當今的韓城縣。夏陽與韓城兩地相距八九十里,風馬牛不相及,而韓城邊境西北方向就沒有屋樑一樣有氣勢的山,況且也未聽聞到韓城土地上有梁山。」《水經注》有一釋:「魏文侯築建的合陽城就在今洽川莘里村。

它的西北方向80里高山名叫梁山。」《穀梁傳》釋:「梁山是晉國國君所祭祀的名山,是其遙祭山川、日月、星辰之地(春秋戰國時合陽曾為晉國的『西河之地』亦稱「莘地」)。」《郃陽縣誌》載:「梁山實是郃陽縣境內之梁山。」所以,我以為,關於《詩經.大雅.韓奕》的正確注釋應該為:「奕奕梁山,在古封地韓國域,在今之合陽境。」只有這樣,方能以正視聽,防止訛傳!

梁山,其名何故?明.清時的《郃陽縣誌》皆釋曰:「遠望,它就像屋樑一樣恢宏,便是梁山。」今天,我們出縣城、擇曠野、立高處、向北遙,它巍巍峨峨、青青爍爍,自東向西、山舞龍蛇,峰巒疊嶂、留戀忘舍!

清時合陽知縣龍皓干《有莘雜記.梁山》曰: 「梁山東麓有韓城與合陽接壤處的一條暢通大道。」《詩經》亦有:「那條大道寬又廣。」意思是說,「韓侯」是由那條大道去京城覲見周宣王的。到如今,當年的那條「大道」早已洇滅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再也見不到它了。

清康熙年間合陽知縣郭傳芳作《游梁山》,譯文摘要:從梁山南邊上,長斜坡,五里地遠,頭頂有巨石,危若岩墜落。山凹有溪水,且紆迴曲折,潺潺而去。從山凹下之地走,狹窄道往上登,三里多得見梁山寺。寺後有座孤立高塔,塔檐下風鈴氣拂而鳴。寺東一里,緊依危崖巉石旁石徑,仿佛走雁盪山一樣。經數丈方平坦。過一座小山峰便有一畝多大的建築物遺址,見兩方遺留石碑,拂塵及苔可見文字。

再朝東方,登上二里,又見險峻狹窄山道。順東邊方向朝北行,山,到此終止。看,兩邊都是高山峻岭所夾的壯闊水道,即洶湧的黃河,環繞奔流在梁山腳下。梁山那臨河的山頂,凸現出一座從天外飛來的小飛峰。峰下藏有一個小石洞。離開小石洞,上去,行一里路,即小飛峰右邊拐彎處,有一張開的石窟,窗和洞口朝南方。出入處的左邊有一神奇的靈石,一尺見方,上有供奉佛像的小閣嵌入崖壁。這靈石就是傳說中的梁山照影碑吧。石壁上有一首題詩。詩的後邊寫道:明成化十一年巡按陝西道監察御史山陰人薛剛與河南劉太僕來游。出石窟朝南,可見巍然凌空的西嶽華山、雲纏霧繞的南嶽的芙蓉峰。一派雄渾的梁山山勢猶如無比高峻的屋樑一般。梁山,春秋時晉國之標誌也!

漢武帝劉徹汾陰祀后土途經合陽北部,見梁山一峰奇凸、接天連宮,翠柏獨盛、鹿鶴歡鳴,且龜石滿坡,草花麗襯,便登之,意欲脫凡成仙、長生不老。故,梁山此峰被皇家封為「武帝山」,被民眾譽為「帝王山」、「羽化山」、「貴山」和「仙山」,亦為當地老百姓祈雨、祈子、祈福的「聖山」和「福山」!

史載,漢武帝祀后土後便駕舟游汾水。他身在御船、遙望京都,連想到前幾日登梁山一峰之所感所悟,遂作《秋風辭》:「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唐.高適有「路繞樑山匹馬遲」和「梁苑白日暮,梁山秋草時。」唐.賈島有「家在何林下,梁山翠滿庭。」明弘治時合陽知縣趙維藩作《合陽八景》寫第一景「梁山暮雨」曰:「奕奕危峰入遠空,萬民仰止戴神功。

龍湫霧暗稀人跡,雁塞雲連有路通。禾黍原中風淡盪,松楸雲外雨溟濛。為霖慰滿三農望,報賽時聞社鼓咚。」寫第五景「石室碧松」曰:「何年駐錫寄行蹤,石室名猶憶遠公。衣缽久隨塵土暗,松杉不遂野花明。九秋鶴唳中天月,幾度猿啼午夜風。獨上譙樓遙入望,翠微偃蹇臥蒼龍。」《合陽八景》,梁山獨占二。明代關中大儒郭邦淇詩云:「北望梁山麓,南瞻洽水陽。洽水梁山相映發,阿衡之風高且長。」所以,梁山,乃名符其實的「文脈山」、「辭賦山」、「文化山」和「一脈文明山」!

今日之合陽梁山, 除了西峰武帝山上的武帝祠、升仙台、龍柏、神龜探海等景點外;除了山上最高峰、也是合陽境內最高海拔的中峰磨鐮峰(海拔1544米)外;除了東峰的小飛峰、小西峰和迤東南的芙蓉峰以及東峰邊的風打碾、睡看黃河和東峰腹部的千佛洞外;除了山後松濤轟鳴、野獸層出、叢草生息、百鳥呼叫和山前青柏翠翠、怪石累累、山道危危、花花艷艷外,諸如:歷史上的仕人、文人和墨人筆下的梁山寺、高聳塔、石樹碑、照影碑、暢通大道等等人文景物皆早已不見綜影了!這就不能不讓人為之嘆惜呀!

好在,今日之人民政府,已將梁山列為「國家級森林保護公園」來建設,並不斷擴大投資增建很多人文景點,且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效,獲得了縣內外廣大幹部群眾和來合觀光旅遊的廣大旅客的讚揚!

游合陽梁山,她的音容相貌、她的多姿多彩、她的神秘和厚重、她的威嚴與擔當、她的故經及故事,都會使人情不自禁地去熱愛、擁抱、觀仰和追尋她!

做為梁山的子孫,我衷心地期盼梁山越來越青、越來越文、越來越好、越來越美!

作者簡介:石雨,名郭志宏,合陽人,先後著政論集《耕耘》,雜文集《石雨》,報告文學集《秋實》,詩歌集《情愫》和《心靈的對白》,散文集《愛在旅途》和《溫一壺月光》,中篇小說《情仇密史》,行政常用文集《情系熱土》,村史簡記《定國記憶》等10部作品。

來源:華山文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8d077cf262cf3f58910b31c23a39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