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皮坦克!德國向烏提供50輛豹1坦克,俄軍用榴彈就能給它開瓢
據環球網援引今日俄羅斯新聞網站消息4月12日報道稱,當地時間11號,德國軍火商萊茵金屬公司對外表態稱,將向烏克蘭提供50輛退役的豹1系列主戰坦克。據悉,這批豹1主戰坦克具體型號應為豹1A5,萊茵金屬公司只需經過德政府獲准後即可進行交付工作。為此部分德國政客及俄軍事專家表態稱,鑒於烏軍主戰坦克悉數為蘇制武器,因此使得這批豹1主戰坦克所能發揮的作用極為有限。
作為戰後德國坦克工業的開山之作,德國研製豹1主戰坦克的初衷,源於對美製M47中型坦克總體性能感到不滿所致。因此在上世紀50年代後期,德法兩國就共同開發「歐洲坦克」項目達成一致,但終因在開發階段兩國分歧較大,因而選擇分道揚鑣。
法國由此催生出側重於機動性與火力的AMX-30主戰坦克,聯邦德國也在這一設計思潮影響下,由此研製出豹1系列主戰坦克。該車長9.54米(主炮向前)、寬3.41米、高2.39米、整車全重達40噸、改進型A3~A5系列則提升至42.2噸、車組乘員為4人。其大體布置如下,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右側、裝填手位於火炮左側,右側則分布著車長與炮長,車長於後,炮長在前。
武器系統方面,豹1主戰坦克緊隨其他北約國家潮流,採用一門由英國皇家軍械廠研製生產的L7A3型51倍口徑105毫米線膛炮。該炮長5.89米,採用橫楔式炮閂,炮彈發射後可自動開閂和拋殼,裝填手裝彈後又能自動關閉炮閂,如此設計,使得該炮最大射速可達9發/分鐘,主炮身管上有炮膛抽煙裝置及熱護套。
該炮可發射各式北約標準105毫米炮彈,包括破甲彈、脫殼穿甲彈、碎甲彈等,彈藥基數為60發,在發射脫殼穿甲彈時,初速達1478米/秒,首發命中率高達85%,可擊穿彼時各式蘇制主戰坦克主裝甲。除此之外,豹1坦克還裝備兩挺MG3型7.62毫米機槍,備彈5000發,一挺為並列機槍,一挺為高射機槍。
動力系統素來是豹1系列主戰坦克的強項,該坦克配備有一台功率由戴姆勒-奔馳公司研製生產的MB838CaM500型V型、10缸、水冷、機械增壓多燃料發動機,最大功率達830馬力。傳動裝置採用系德國ZF公司開發研製的4HP-250型液力機械式變速箱,得益於該變速箱率先採用機械閉鎖離合器,使得豹1坦克的傳動效率及行駛速度得到大幅度提高,如其最大公路行駛速度達65千米/小時、最大行程達600千米(公路行駛狀態下,越野行駛狀態下則為450千米),加裝通氣筒後,可在4米深水中進行潛渡。
防護方面上,豹1系列主戰坦克總體上較為一般,難有起色。如其車體為鋼裝甲全焊接結構,A1~A3型炮塔採用整體鑄造件,A4~A5型才改為焊接結構炮塔構型。其車體首上裝甲厚度為79毫米、炮塔正面裝甲厚度為60毫米、防盾的裝甲厚度為52毫米,側面裝甲35毫米,後部裝甲25毫米。防護水平置於同時期來看,只能用雞蛋殼形容。也有人稱其為「脆皮 坦克」,估俄軍的T-72B3坦克使用榴彈就能給豹-1坦克開瓢。
在後續改進型上,豹1主戰坦克在防護方面略有提升,如加裝側裙板、附加裝甲、採用間歇裝甲結構的焊接炮塔等。在特種防護方面,豹1裝備有集體三防裝置、煙幕彈發射裝置及自動滅火裝置等。
火控系統是豹1系列主戰坦克的改進重點,也是區分該系列各型號的一大特徵。A1~A3型火控系統只能用簡易來形容,整體由車長晝夜周視瞄準鏡、車長及炮長用炮控裝置、炮長輔助器瞄準鏡與火炮雙向穩定器等部件所構成。A4型則迎來巨變,換裝成簡化型綜合火控系統,具體由EMES12型穩定的炮長體視測距瞄準鏡、穩定的車長周視瞄準鏡及火控計算機等組成,重點提升了豹1主戰坦克在行進間的射擊能力。
A5型則採用類似豹2主戰坦克的火控系統,即簡化型穩像式火控系統,由EMES18型炮長三合一瞄準鏡、雷射測距儀、熱像儀、以及各種傳感器組成。經過換裝後,使得豹1A5主戰坦克具備夜間射擊與行動間對運動目標(即「動-動」)射擊的能力。
豹1系列主戰坦克誕生後,除裝備聯邦德國陸軍外,還曾出口多個國家,足跡遍布各大洲,時至今日,仍有不少國家將其充作本國地面裝甲部隊的主力,如波蘭、希臘、土耳其等。
再看萊茵金屬公司的有關表態,他們對外聲明稱,一旦獲得德國政府批准後,將在六個星期內完成交付工作,換句話說,也就是一個半月內。但在德國政府內部,能否就此事達成一致,進而予以批准,在時下而言可謂是存在著較大分歧。
如德經濟部長與外交部長表態稱,德國的確有義務向烏方提供各式武器,但國防部長卻直言道,德軍幾乎不可能在現有庫存中拿出重型武器交付烏方,因為這有礙德國國防安全。或許是考慮到這一點,萊茵金屬公司於是便提出,可向烏方提供50輛退役的豹1主戰坦克,儘管避免陷入了德防長的託辭中。
但問題在於,德國對俄能源依賴較大,換句話說,德國前腳對烏提供越來越多的各式武器裝備,後腳將在能源進口上蒙受愈發嚴重的經濟損失,這對於德國社會及經濟發展而言,無異於是割肉補瘡,得不償失。
再者便是這批豹1主戰坦克戰鬥力生成周期問題,坦克戰鬥力的生成絕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首先來講單兵須熟悉自己的崗位操作,接著便是車組或班組間進行磨合,再者即上升到排連級別間的戰術訓練,最終再上升到營旅級別中的綜合戰術訓練等。
此外還涉及後勤保養、戰場救護等方面,再者便是與各式裝備及諸軍兵種的協同作戰達到相應要求後,才算最終生成戰鬥力,因此時間極其冗長,過程極為繁瑣,總之,若想將一款主戰坦克的真實水準在戰場上發揮得淋漓盡致,就需要投入大量訓練時間摸索鑽研,最終達成人機合一的終極效果,以此才能在戰場上獲得主動權,而這其中絕無任何捷徑可循。 同樣據俄軍事專家披露稱,即使烏軍在獲得這批坦克後,僅學會操作坦克上的各類硬體系統,就需要耗費數周時間,至於軟體系統熟練使用,也就可想而知了。加之烏軍的主戰裝備悉數為蘇制武器,很少接觸過西方國家各式主戰裝備,其使用經驗就更無從談及。
以此類推,假設這批豹1主戰坦克在短期內到貨後,烏軍還得一步一步慢慢來,若是急於求成,那麼其後的場景或許是這批豹1主戰坦克在戰場上要麼因各種故障拋錨,要麼就是成為俄軍炮火下的孤魂野鬼。因而萊茵金屬公司的操作,看似是雪中送炭,凸顯出自身的正義感,但是壓根就沒考慮到烏軍的切實需求與實際水平。
說句難聽的話,這批豹1主戰坦克不會成為壓制俄軍的利器,反倒會成為烏軍坦克兵們的「新棺材」,只不過是其整體技術從蘇式標準換成北約標準而已,讓這群烏軍坦克兵們在死法上體驗一下所謂的現代化版本。故而在這一點上,萊茵金屬公司應學學捷克與斯洛伐克兩國的舉措,畢竟後兩者更為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