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了美國轟炸後,人在北京的伊朗大使,給了中國兩個明確信號

2022-08-27     佐羅軍事

原標題:挨了美國轟炸後,人在北京的伊朗大使,給了中國兩個明確信號

挨了美國轟炸後,人在北京的伊朗大使,給了中國兩個明確信號

中東最近並不太平,先是美國總統拜登一聲令下,美軍連續空襲敘利亞境內伊朗目標,以回應此前美軍基地遇襲。與此同時,已接近尾聲的伊核談判似乎又陷入了僵局,美伊雙方都放出消息稱「談判取得進展」,但彼此的信息卻完全不一致,可見分歧依舊巨大。

而就在這前所未有的緊迫感之下,伊朗向中國喊話示好,並給了中方兩個十分明確的信號。消息顯示,在日前舉辦的 中伊友好協會第十三屆年度聯席會議上,伊朗駐華大使克沙瓦爾茲扎德在講話中先是提到,伊朗可以成為中國在中東地區的最安全、最可靠的夥伴。其二,這位大使還強調,伊朗擁有世界第二多的油氣資源,能夠在中國能源安全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伊朗駐華大使克沙瓦爾茲扎德)

實際上,在具體談及伊朗駐華大使的這番表態之前,中美都關心的中東與伊核問題,一直都是沒辦法繞開的一點。而對於近期愈發火熱的伊核問題,文戲武戲都是一齣戲。不論是美國和伊朗直接的武力過招,還是在外交、輿論層面上的明爭暗鬥,都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在伊核談判的最後階段,爭取達成對自己有利的局面。

拜登入主白宮後,伊核談判已經經歷了八輪談判,期間有伊朗政府和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博弈,也出現了俄烏衝突的節外生枝。在各方的努力下,今年6月末再次重啟的伊核談判頻頻傳出「即將達成」的好消息,中東和平的曙光似乎即將來臨。

但俗話說得好「行百里者半九十」,一件事的成敗往往取決於「最後一公里」。伊核談判至今未能塵埃落定,還是在於美伊在三個實質性矛盾上互不相讓:一是美國取消對500名伊朗個人和實體制裁;二是將伊朗革命衛隊從美國認定的「恐怖組織」名單中去除;三是國際原子能機構結束對伊朗核計劃的深入調查。除了這三個矛盾,以色列在伊核談判過程中的不斷攪局,也是協議達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伊核設施)

儘管克服上述阻礙相當困難,但全世界都需要這份伊核協議。因為只要伊核問題得不到解決,伊朗和美國的全面爭鬥就不會停止,而中東地區就會始終處於戰爭的陰影之下。中美之間儘管也有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但畢竟雙方有高層直接溝通的渠道,而美國和伊朗則沒有。由於伊朗代表拒絕與美國代表溝通,因此目前的伊核談判都是歐盟在中間傳話。

而一旦美伊之間的武力過招進一步升級,導致雙方出現戰略誤判,那麼歐盟這個傳話人恐怕很難起到什麼調停的效果,中東地區很可能將再次出現紛爭。而如果中東局勢陷入混亂,那麼整個亞歐大陸都將受到波及,屆時全球或將陷入比現在更加嚴重的能源危機和通貨膨脹。

回到中伊合作這件事本身,眾所周知,中國作為伊核協議的重要一方,也是相比於歐盟而言伊朗更為信任的夥伴,完全可以在伊核問題上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引導伊核協議順利走完「最後一公里」。

與此同時,中國和伊朗在能源安全、去美元化、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有著許多共同話題,中國與伊朗的合作前景非常值得期待。今年1月,中伊正式啟動25年全面合作協議;7月,伊朗方面正式提交了加入金磚國家的申請;而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伊朗在明年就將成為上合組織的正式成員國。

可以看到,伊朗在被美國轟炸,同時伊核問題談判又出現變數之際,向中國傳達加強戰略合作的信號,同時重點提及保障中國能源安全的議題,這件事本身就是中方在中東地區乃至全球範圍內軟硬實力提升的真實寫照,更符合中伊兩國與中東地區的整體利益。

(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簽署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協議)

雖然美國在中東仍保持著「撤而不離」的態勢,與中國、俄羅斯等大國繼續保持競爭,但美國在中東霸權的衰落已經不可避免。可以相信,而隨著中國在中東地區發揮越來越大的建設性作用,中國將以行動和事實來證明,中國是中東國家長期可靠的戰略夥伴,與中國的合作,將為中東帶來和平、穩定、發展與繁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0c5ce021876420928b242c8c00feb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