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炯明原來和孫中山關係這麼好,為什麼會反目成仇?

2023-01-08     小女子大人物

原標題:陳炯明原來和孫中山關係這麼好,為什麼會反目成仇?

陳炯明,1878年生,廣東海豐人,和孫中山是廣東老鄉,他早年參加同盟會,追隨孫中山,認同孫中山的主張,後來又參加了黃花崗起義,算得上是一個辛亥元老,當時孫中山有三個親信之人,胡漢民,汪精衛,陳炯明,如果不發生後來的炮轟總統府兵變,也就沒有後來蔣介石的出頭。

陳炯明的思想理念隨著情況的變化而變化,而孫中山非常信任他,把最開始的老本二十個營的兵力給他領導,後來還讓他當廣東省長,陸軍部長,全權管理廣東一切事物,

而陳炯明也確實沒有辜負孫中山的期望,他把廣東經營的井井有條,開辦新學,支持新文化運動,查辦妓院煙館,扶持工商業發展,一時間廣東各界紛紛稱讚,陳炯明的名望達到高峰。

孫中山和陳炯明

而就連共產黨創始人陳獨秀都和他關係不錯,為了陳炯明的邀請,陳獨秀甚至連共產黨一大都沒有參加,赴廣東幫陳炯明從事教育工作,陳炯明的思想傾向革命,這和陳獨秀不謀而合,而且陳炯明還和列寧成了朋友,兩人經常通信,進行思想交流,他還支持自己的老鄉共產黨員彭湃在廣東的工作,這一切都讓人覺得他是一個讓共產黨人和國民黨人甚至是列寧都受歡迎的人物。

彭湃

坦誠的說,陳炯明在廣東的工作確實搞的不錯,人民安居樂業,經濟活躍,孫中山北伐需要的錢都是從廣東出來的,這一點陳炯明功不可沒,況且這個人不貪不占,不好女色,生活簡樸,連孫中山都說,這方面陳炯明比他還強。

然而分歧也就從這裡開始了,所謂合久必分,陳炯明終其一生都只是一位地方豪強,他的一切政策,出發點都只是為了廣東。從他個人來看,陳炯明比起武治更傾向文治,發展教育、實行省憲、親近左派運動,都是他可圈可點的積極一面,但他的政策不出廣東,而只是想割據自己的嶺南一隅,而當時的中國,最需要的不是一個地方的發展,而是全國的統一,全國的富強和發展,為國家和民族的振興以及對抗日本侵略做準備。

在這種大一統思想占主流的情況下,陳炯明自然淪為反派角色,而孫中山著眼的是整個中國的統一和發展,並且要廣東犧牲一部分利益去支援全國的革命,這就不可避免的和陳炯明的思想理念發生衝突了,雖然開始沒有表現的那麼明顯,但是隨著後來形勢的發展,就連陳獨秀都聞出火藥味了,他以老朋友身份告誡陳炯明,要和孫中山保持一致,但是陳炯明已經聽不進去,只是表面上敷衍,隨著後來事態進一步升級,陳炯明的部下發動了炮轟總統府兵變,要不是時任警衛營長的葉挺拚命攔擊,和後衛營長薛岳斷後,孫中山就真的有可能革命事業終止了。

葉挺救駕有功

事後有人撮合兩人,孫中山很大度,只要陳炯明寫個認錯書就可以了,然而陳炯明不寫,兩人終於反目。

當然思想理念歸思想理念,陳炯明這個人的氣節還可以,當時日本人拉攏他,看他生活困難,給了他八萬元銀票,他在錢上打了個xx不要,後來還組建了致公黨,成了第一任領導,

1933年陳炯明病死,死時連棺木都沒有,用自己母親的代替,當時報紙上說:國民黨少了個敵人,世間少了個好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43bdc0c27e5b8ab6b927307e3326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