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都未放棄的半導體產業,日本為什麼會放棄?

2022-03-07     瀚舟觀察

原標題:美國都未放棄的半導體產業,日本為什麼會放棄?

2019年10月1日,隨著東芝存儲器(TMC)宣布改名為鎧俠,日本終於失去了最後一家大型半導體企業。按照2019年的銷售額,東芝存儲達到87.97億美元,是全球十大半導體企業之一。這也是繼2012年爾必達被美光收購後,日本企業退出晶片市場的重大舉措,爾必達曾經是日本碩果僅存的DRAM生產企業,是由日立,NEC,三菱電機三大半導體巨頭的業務合併後的產物。

而在30年前,日立,東芝,NEC正是全球最大的三家半導體企業,而30年後,日本企業幾乎是集體退出了半導體產業,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日本企業做出這樣的決定?一般認為,日本企業是在韓國,美國企業的激烈競爭面前,節節敗退,失去了競爭力,最終不得已退出了市場。不過非常奇怪的是,美國存儲晶片企業(美光)都可以生產下來,為什麼日本企業卻做不到?難道日本的經營成本比美國還高,這樣的理由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就半導體產業鏈的完整程度而言,日本比美國,韓國都要好,晶片材料中成本最高的矽片,日本兩大企業信越化學,勝高的市場占有率超過50%,其它包括光刻膠,光掩膜在內的幾十種晶圓製造及封裝材料中,日本企業占據絕對優勢,有些甚至在市場上處於壟斷地位。

聯想到去年日本對韓國限制半導體材料出口事件,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即日本放棄半導體成品市場,並不是因為失去競爭力,而是刻意為之。通過策略性地退出競爭激烈的下游產業,而將主要精力放在上游原材料及生產設備領域,既能避免激烈的競爭,同時還能利用技術優勢,控制下游的生產環節。

這種觀念事實上在很多日本企業中都有,曾經有位日本企業家說,大家都搶著做的,我們就不要去做了。做別人不能,不願做的領域,是很多日本企業共同的生存準則。我們知道日本的百年企業數量高居世界第一,這些企業之所以能生存到現在,靠的不是在紅海中生存的技能。這些企業往往會選擇別人不願涉足的領域,不斷摸索,幾十年如一日,在行業內逐漸樹立很深的技術壁壘。日本在半導體材料領域的優勢恐怕正源於此。

這一點與韓國企業有非常大不同,韓國三星電子以兇猛的價格競爭和反周期投資而著稱,越是不景氣,就越是加大投資規模,迫使競爭對手退出市場。今天日本已經沒有真正的半導體巨頭,不過就產業影響力來說,誰占據上風還真不一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33fb7c42e8b3e2c4629ed18c481b6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