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一廂情願,期待普京「遭暗殺」?換個人上來,歐美恐怕更難受
歐洲局勢混亂不堪,英國面臨冷戰後最大的地緣危機。而英國國內乃至整個西方輿論,甚至已經將改變局勢的契機,寄托在普京本人被暗殺或下台這些虛無縹緲的事情上。
近日,英國國防參謀長托尼·羅達金海軍上將在接受英國媒體BBC One 採訪時表示,俄羅斯當前政局相對穩定,普京政府並沒有面臨被推翻或「政權更迭」的風險。指望普京下台或是被暗殺就能改變現狀是不可能的,這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圖註:英國國防參謀長托尼·羅達金海軍上將
事實上,一些西方輿論之所以會相信,只要普京下台或死亡就能讓局勢好轉起來,主要是因為在1982年-1985年期間,深陷阿富汗戰爭的蘇聯曾在短短4年內連續更換了3任領導人。由於高層權力更替頻繁,導致蘇聯國內出現嚴重的政局動盪,經濟政策也因此無法落實與改進,進而影響到整個蘇聯的正常發展。
圖註:勃列日涅夫死後,蘇聯又在2年內更換了2任領導人
除此之外,始於1979年的阿富汗戰爭也因為政局動盪而進展不利,並成為了蘇聯的「越南困局」,蘇軍也在西方的間接干涉下持續「失血」,只能被迫撤軍。而這一系列因素,最終也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蘇聯的解體。
圖註:蘇阿戰爭中的毒刺飛彈是美國援助給阿富汗的經典武器
在西方看來,今天的俄羅斯就是在走40年前蘇聯的老路——深陷戰爭泥潭,國內經濟下滑,俄軍在北約的干涉下不斷在戰場上「失血」。那麼只要俄羅斯現任領導人一換,俄羅斯就湊齊了當年蘇聯解體的一切要素。然後理所應當的陷入政局動盪,隨後像蘇聯一樣分崩離析。而英國人只需要像30多年前一樣坐收漁翁之利就好。
其實,西方輿論場中有人會萌生這種堪稱守株待兔的想法並不意外,因為連英國政府也是這麼想的。早在今年5月份的時候,英國軍情六處就曾四處散播普京「身患重病」的消息,甚至還說他早已去世,現在出來活動的都是替身。試圖藉此擾亂俄羅斯政局穩定,迫使俄羅斯撤軍。因此,英國民眾會相信普京一死萬事大吉,英國官方顯然有著難以撇清的責任。
圖註:英國軍情六處曾稱現在的普京是「替身」
然而他們沒有想到的是,蘇聯入侵阿富汗這件事本身,並未在短時間內對當時的國際地緣政治格局產生劇烈影響。但烏克蘭危機的爆發,及其產生的負面效應外溢,眼下已經給歐洲乃至全球帶來了極為嚴峻的挑戰。
圖註:烏克蘭號稱歐洲糧倉,一旦動盪將影響全球
西方軍援烏克蘭和單方面制裁俄羅斯,顯然無助於這場危機的解決,反而會讓更多的國家捲入其中。因此他們在利用烏克蘭達成「為俄羅斯放血」的戰略目的的同時,自己也無法獨善其身。
而且就算普京下台,俄羅斯出現動盪,新上任的領導人也不一定會比普京更好相處,反而西方可能會更難受。因為現任總統普京反而更像個「親西方派」,他在烏克蘭發動特別軍事行動,也是基於俄羅斯戰略空間被北約壓縮而作出的迫不得已的決定。
因此,即便是事情真的如西方所期待的那樣發生了,那麼針對棘手的俄烏問題,俄羅斯下一任領導人大機率也會基於同樣的理由做出類似的選擇。所以,改變一兩個領導人並不會影響到現在這個結果。整個西方與其指望用冷戰經驗促成俄羅斯「解體」,不如去想辦法解決引發問題的根本原因,至少這個辦法要比「一廂情願」更加現實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