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由最具權威的部門、機構和專業機構聯手,制定一個科學防疫政策,可以參考廣州、深圳等城市的成功經驗,儘量縮短封控、管控、防範的時間,儘量減少企業的損失,不能任由一些基層組織隨意封控,以及過度延長封控時間。
作者:今綸
一段時間以來,針對市場的金融寬鬆政策不少,可以說是一個利好接著一個利好。
4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印發《關於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金融服務的通知》,提出加強金融服務、加大支持實體經濟力度的23條政策舉措。
這些政策都很好,也確實很重要,不過,企業最需要的是什麼?
這也是複雜經濟形勢下需要回答的問題,回答好了這個問題,難題就能得到逐步解決。
01 給民營企業家創造平等工作環境
我的好友劉總最近因為生意的需要到處拜訪合作夥伴,他的一個最大的感受就是:「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待遇太不一樣了。很多做生意的朋友都表示,在某些場合,即使自己條件更優秀,但是出於某些原因,甲方還是更傾向於國有企業,這讓我們有點沮喪」。
那麼,在頂層設計方面是個什麼狀況呢?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對外發布。
今年三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落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鼓勵引導民營企業改革創新,構建親清政商關係。弘揚企業家精神,制定涉企政策要多聽市場主體意見,尊重市場規律,支持企業家專注創業創新、安心經營發展」。
可是落實到具體的場景中,總是有些「潛規則」讓民營企業舉步維艱,甚至在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合作中,如果出現了糾紛,無論有理沒理,民營企業都會相對弱勢,這裡面的很多具體情境值得深思。
比如我見過一個普通的經濟糾紛案,原告是民營企業,被告是國有企業,是非姑且不論,但是面對法官的判決,被告律師居然說:「你這樣判決會導致國有資產流失」。
好在法官很堅持原則,這很好,可是律師的心態和說法也說明了一個問題:
當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打官司的時候,國有企業有一把」殺手鐧「,那就是「你這種判決會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的指責,這樣的帽子有幾個人扛得住?這樣的大帽子屢屢出現,在我們努力追求法治的今天真的合適嗎?
在前述個案中固然是律師的一家之言,在現實工作中又何嘗不是很多人行為的規則?
那麼,這還是一個正常的市場競爭環境嗎?這樣的狀況,或者更殘酷的狀況會不會讓民營企業感覺無力?從而失去信心?
答案不言自明。
在這樣的情況下,金融寬鬆的邊際效應是遞減的,因為民營企業家完全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
「尊重市場規律,支持企業家專注創業創新、安心經營發展」,就是要讓民營企業家感覺自己是在一個可預期的、平等的環境中工作,否則,他們是沒有什麼幹勁的,只有退意。
很多人在講今天的經濟如何困難,我說今天的經濟比1978年還困難嗎?比1980年還困難嗎?
1978年,中國人是怎麼闖過來的,就是政策逐漸寬鬆,在諸多領域「無為而治」,信奉「法無禁止即可為」,活水湧來,大魚就來了。
企業家有了信心,經濟就起來了,哪有那麼多大道理可講。
02 企業家的信心比黃金還珍貴
對於一些企業來說,有錢也不敢貸的重要原因還有對疫情防控的預期。
實話實說,疫情防控對企業家的心理帶來的陰影面積過大,快占到90%了。還有以下類似的新聞不斷讓人頭疼:
某市一市民外出回家,因為是密接,未報備,他孩子就讀的學校居然將孩子的學籍開除了,後來因為輿論譁然,才撤除開除決定。
某縣因為出現了一個確診病例,結果縣城區域內所有餐飲場所取消堂食服務,全員核酸檢測。
還有一個市的下屬縣發現兩個確診患者(系外地過往司機),全員核酸即使都是陰性,全市國道、高速依然封閉了幾天。
還有由於高速道路封閉導致的企業經營困難。
這樣的新聞實在太多了,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也就是說,如果你是一個企業家,如果你因為金融寬鬆去貸款準備大幹一場,你會發現自己可能進入了一個地雷陣:你完全不知道哪裡會封控,病毒的擴散本來就有一定的偶然性和隨機性。
如果你投資了一個企業,不幸因為疫情爆發被困幾十天,那就意味著損失慘重。
如果你是企業家,你但凡有一點退路,你會怎麼干?
兩個選擇:
第一,以靜制動,暫時不投資了。前幾天,有個貴陽的富豪朋友說他想去某市投資某餐飲品牌,我就勸他等疫情的政策出現新的變化之後再說,因為餐飲是受疫情影響最大的行業,他聽取了我的意見。
因為疫情管控的原因而縮手縮腳的企業家不是少數,這必然帶來稅收、就業、GDP的負面影響。
第二,抗擊疫情更理性,更柔性,更成功的城市、省份會逐漸獲得更多企業家的青睞,比如廣州、深圳以及貴州省,這也是一種資金和資產避險選擇。
本輪抗擊疫情的戰鬥中,廣州已經在打最後的巷戰,學生已經開始分批上課,解封「三區」的消息不斷傳來。
深圳在此前的抗擊疫情的過程中表現卓越,如今大部分行業也已經恢復正常。
至於貴州省,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流動人口少以及本省執行防疫政策堅決有力,又足夠人性化。比如外省人來了,只要有48小時核酸陰性證明,不隔離,不賦黃碼,博得喝彩。
類似這樣的城市、省份會越來越多贏得投資者的關注,即使有疫情出現,這些城市、省份也能以「短、平、快」的方式趕走病毒。
所以,各城市、省份的抗疫表現將使得城市競爭局面發生變化,企業家在投資的時候更多會考慮:「在這個城市、省份投資,如果出現疫情,我的損失會有多大?」
所以,應該怎麼辦?
我的看法:應該由最具權威的部門、機構和專業疾控機構聯手,制定一個科學防疫政策,可以參考廣州、深圳等城市的成功經驗,儘量縮短封控、管控、防範的時間,儘量減少企業的損失,不能任由一些基層組織隨意封控,以及過度延長封控時間。
企業家的錢是白花花的銀子,企業家的信心比黃金還珍貴,權力不可以任性,人民和國家都需要白銀和黃金。
簡而言之,疫情防控要有一個科學的統一的標準,要給企業家們一個明確的預期。
捫心自問,如果我們是民營企業家,一方面要面對不甚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另一方面還要提防病毒給自己「埋雷」,這是不是太難了?
誠然,有些企業家缺錢,需要融資、貸款,但是有些企業家是真不缺錢,他們只是感到迷茫,他們是缺信心,他們對未來的預期也不太樂觀。
解決企業家的信心問題,需要在某些領域重新制訂「遊戲規則」,非如此,難以解決問題。
2022年第二季度已經過去20天了,救企業,保就業,是天大的事情,需要更快更強更到位的執行力,再也耽誤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