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練丨為什麼跑步總是逆時針?80%跑者不知道的這些冷知識

2024-10-24     洞庭湖邊那些事兒

最近天氣轉涼,身邊跑步的朋友越來越多了。雖然跑步看似簡單,但裡面的門道可不少。今天,我們就為大家盤點了6個關於跑步的冷知識,來看看你了解多少!

1、在跑道上跑步總是逆時針方向

如果留意跑步軌跡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大多數人在跑道上跑步時都會選擇逆時針方向。關於為什麼要逆時針跑步,目前並沒有官方答案,但比較常見的說法認為,由於 心臟在身體的左邊,所以人在跑步時如果把重心偏向左側,也就是使用逆時針的方向跑,更容易保持平衡。並且有研究發現,人們的左右腿功能有所區別,左腿的支撐能力更強,而右腿則更擅長跨步和發力,這使得逆時針跑步更符合人類生理運動機制。

不過,比起方向更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跑步方式。一般 建議在跑步時調整成較短的步幅,不僅可以提高耐力,還可以減少對關節的衝擊,降低受傷風險。同時,可以 在訓練中加入變速跑和間歇跑,變速跑是指在跑步過程中交替進行快跑和慢跑,而間歇跑則是在跑步和休息之間反覆切換,這種訓練方法有助於幫你突破瓶頸,提高運動效率。

2、跑步時聽音樂可以有效提升耐力

著名運動心理學家提出,每分鐘節拍數在120-140間的音樂是運動的首選,因為這樣的節奏不僅和人的心跳速率吻合,還能使人產生「美的感受」,在兩者的「和諧共振」下, 可以讓運動者的跑步耐力表現提高10%~15%。此外,在跑步結束後,繼續聽舒緩的慢歌還有助於加快身體的恢復,幫助心跳更快平復,同時也可以讓人體快速補水,促進營養吸收,讓內循環系統儘快恢復到跑前狀態。

3、跑步時攥緊拳頭也許會讓你更疲勞

很多朋友在跑步時會不自覺地攥緊拳頭,看似充滿了力量,但其實這個小動作, 會使手臂肌肉處於半緊張狀態,導致其收縮和伸展能力受到影響。為了完成跑步時的正常運動,手臂肌肉不得不更加吃力地收縮,而這可能會使你消耗更多體能,加速疲勞。

因此,跑步時應 保持手臂放鬆的狀態,可以微微握拳,就像手中握著一個輕輕的球,這有助於讓身體更好地放鬆。

4、跑步瘦得快不快和有氧閾緊密相關

為什麼都是用一個強度跑步,有人瘦得快、有人瘦得慢呢?這可能和個人的有氧閾緊密有關。有氧閾是指身體主要依靠脂肪來供能的一種狀態, 當我們以較低的強度運動時,比如慢跑或快走,身體會主要利用脂肪和氧氣來產生能量,此時我們就處在「有氧閾」。但隨著運動強度上升,越來越多的碳水化合物就會開始作為能量來源,而消耗脂肪的效率逐漸降低。當運動強度較高時,仍然能讓身體處於有氧閾的人,就被稱為「有氧閾高」的體質。

通常情況下, 有氧閾值高的人在相同強度的運動中燃燒的脂肪比例更高,這有助於他們更快地減肥。想要提升有氧閾值,並不是跑得越快越好,反而可以嘗試通過慢跑來堆跑量,用降低配速的方式增加跑步時長,比如以往用30分鐘跑5公里,現在可以用40分鐘來跑6公里。這樣保持長時間的運動狀態,更有助於我們提升心肺耐力,進而提升有氧閾。

5、跑步後免疫力開天窗可能更容易生病

跑步之後, 人體可能會經歷一個暫時的免疫抑制階段,這被稱為「開窗效應」。在這段時間內,免疫系統的防禦能力下降,仿佛打開了一扇窗,使得外界的病毒和細菌更易侵入人體,從而增加了感染的風險,如感冒或腸胃問題,這種免疫力的短暫下降通常會持續3 ~ 72 小時。

一般來說,中等強度的運動只會導致輕微的免疫下降,而隨著運動強度的上升和運動時間的延長,免疫功能的下降會愈發明顯。因此, 議控制運動強度,使運動心率維持在最大心率(220減去年齡)的60%至80%之間,以減少跑步後免疫力降低的風險。運動後,應該適當增添衣物及時保暖,合理飲食以及確保有足夠的休息來幫助身體恢復。

6、跑者練好核心更不易受傷

有些朋友可能認為核心就是腹肌,其實核心指的是在腹部周圍、環繞著軀幹、負責保護脊椎穩定的一系列肌肉群。在跑步中, 核心肌群起到穩定軀幹、支撐下肢動作和上肢平衡的作用。如果核心力量不足,不僅可能導致關節負擔過重,增加受傷風險,還可能導致不良跑姿,影響跑步效率。

因此,強化核心肌群對於預防傷害和提升跑步表現至關重要。而 平板支撐就是鍛鍊核心肌群的有效動作,它能夠訓練到多個核心肌群,包括腹直肌和下背部肌群,可以顯著提升我們的核心力量,預防運動傷害。進行平板支撐時,採取俯臥姿勢,用雙肘和腳趾支撐身體,保持身體呈直線,避免腰部下沉。初學者可以從短時間開始,逐漸增加,直至能夠維持2分鐘左右。

源:運動雲醫院科普版

編輯:韓書林

終審: 蔡興望

出品:雲夢縣融媒體中心

歡迎廣大市民朋友向雲夢縣融媒體中心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用,將予以獎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c9e8f1e8207482c3b53760cc67bbe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