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總理記者會上看到四大經濟趨勢

2022-03-11     抱朴財經

原標題:我在總理記者會上看到四大經濟趨勢

中國經濟這個5.5%的增速是穩健有力,向上生長的。這是依然充滿艱難險阻的一年,但中國經濟發展的四大趨勢給了我們足夠的信心去乘風破浪。

作者:今綸

3月11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閉幕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出席記者會並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我們認同「5.5%的增速已經不低了」,因為中國在2021年的GDP總量為114.367萬億元,首次超過110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1%,不過,兩年平均增長是5.1%。所以,5.5%實際上是超過兩年平均增長的,何況2021年增速高的確有2020年的基數低的客觀原因。

因此,可以確認的是,中國經濟這個5.5%的增速是穩健有力,向上生長的。

我們仔細聆聽記者會的每個細節,同時再度翻閱政府工作報告,看到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四大趨勢正在加速。

01 趨勢一:休養生息

休養生息分為幾個方向,第一是直接減稅、降費、退稅。

預計全年退稅減稅約2.5萬億元,其中留抵退稅約1.5萬億元,退稅資金全部直達企業。

這是極其重要的,為什麼?因為疫情下,有些接觸型的企業(比如餐飲、旅遊、展覽、演出、酒店等)尤其是小微企業已經有點撐不住了,

因此,不斷想辦法精確滴灌,給它們實際的好處,打氣加油,這非常有必要,而且也確實在這麼做。「從2013年實施增值稅改革,以減稅為導向,累計減了8.7萬億元」。

第二是給企業吃「定心丸」。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我們沒有看到「共同富裕」的字樣。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培勇日前表示,共同富裕只有也只能在堅持發展中加以實現,離開了發展或脫離了富裕這個基礎,就談不上共同富裕。

注意,高先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發出類似聲音的還有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他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強調,殺富不一定就能濟貧,最終還只會導致共同貧窮。

總理也說:「共同富裕,那是要共同奮鬥的」。

再來看政府工作報告是怎麼談資本和企業家的:

「要正確認識和把握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律,支持和引導資本規範健康發展。依法平等保護企業產權、自主經營權和企業家合法權益,營造各類所有制企業競相發展的良好環境……落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鼓勵引導民營企業改革創新,構建親清政商關係。弘揚企業家精神,制定涉企政策要多聽市場主體意見,支持企業家專注創業創新、安心經營發展」。

劃重點,「專注創業創新、安心經營發展」。

再往前翻一頁新聞:

1月28日下午,中央網信辦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召開促進網際網路企業健康持續發展工作座談會,座談會充分肯定網際網路企業日益成為建設網絡強國的中堅力量,在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網際網路企業堅定發展注入了強大信心和動力。

綜上,我們認為與企業有關的所有政策、導向都是溫和且務實的,而且大的方向就是希望通過「休養生息」,讓企業活下去,活得好,解決更多普通人的就業問題,從而實現穩就業和保就業,實際上也是在保稅收。

這是非常清晰準確的信號,值得所有人關注,也令人振奮。

「休養生息」是大趨勢!

02 趨勢二:提升科創

基於各種原因,中國必須強力推進科技創新而且這個推進有兩大落點,恰如任正非所云:「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

「向上捅破天」是什麼意思?就是要足夠領先,足夠前沿,不能只是模仿,而是要在某些領域跑到前面去,甚至要彎道超車,部分領域是有這個可能性的。

「向下扎到根」是什麼意思?首先就是要非常重視基礎研究,而不是搞一堆APP,然後大家互相搶流量,搞存量博弈,最後沒啥可搶的,直接跑到菜場去搶菜販子的流量。國家當下更需要的是基礎研究之上的硬科技大崛起,比如寧德時代專利眾多,世界第一,這是一個榜樣,寧德時代是建立在基礎研究之上的發展,這是值得鼓勵的。

其次,這個研究要直接或者間接有利於產業升級,技術研究出來了,能提升企業的效益,提升產品品質,甚至敢於到世界上和「德國品質」比一比,這是「扎到根」的重大意義。

提升科創,本質上是要轉變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實現如德國當年一樣的品質提升發展路徑,這個趨勢和訴求非常明顯。

如果有一天中國製造能夠在品質、技術含量方面坐到世界的第一排,那麼,土地財政占比過大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中國會怎麼干?將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加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實施力度,將科技型中小企業加計扣除比例從75%提高到100%,建設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推進5G規模化應用,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智慧城市、數字鄉村……

相信中國,相信中國製造業,雖然艱難,但已經在路上。

03 趨勢三:協調發展

「東數西算」政策公布之後,萬眾矚目。

但東部的數據傳輸到西部運算只是協調發展的諸多政策之一。

既然報告里提到「增強區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而且直接點名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黃河流域、雄安新區、北京城市副中心,足以說明,在未來,協調發展會是重中之重。

至於「經濟大省要充分發揮優勢,增強對全國發展的帶動作用」,這讓廣東、江蘇、浙江未來的引領作用更加令人關注。

就廣東內部而言,粵西城市湛江的進步尤為引人矚目:湛江2021年GDP3559.93億元,同比增長8.5%,經濟總量本省排名第10,與排名第9的中山市2021年的3566.17億元GDP差距僅有6.24億,中山可是珠三角的城市!

湛江

而且湛江在全國內地城市排名也來到第82位,較2020年上升4個位次。

粵東方面,汕尾去年的增速居然高達12.7%,奪冠!

廣東的粵東西北似乎正在出現新氣象,這樣的發展勢頭,隨著更多基礎設施,包括高鐵、機場等不斷出現、延伸,必將進一步實現更清晰的分工、定位。

協調發展需要藉助產業轉移,更建立在資源互補、互相需要的基礎上,這一步棋如果走得更精準,將有利於整個大盤的長治久安,也有利於東部、南方解決資源壓力、土地壓力等問題。

協調發展的過程中,勢必產生大量的就業和稅收。

趨勢已經開始,要相信中國智慧。

04 趨勢四:擴大開放

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是值得持續關注的重要風向標。總理說:「我明確地告訴大家,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都會堅定不移地擴大開放。長江、黃河不會倒流。中國這40多年,從來都是在改革中前進、開放中發展。只要是有利於擴大高水平開放的事情,我們都願意積極去做,而且要堅定地維護多邊貿易體制,這也是我們自身發展的需要」。

在政府報告中,更是以「多措並舉穩定外貿」、「積極利用外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直接闡明了「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外貿外資平穩發展」的努力方向。

只要「擴大開放」這一根「定海神針」在,大家的信心就在。

「擴大開放」不是一個態度的表達,而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它背後是千千萬萬家庭的福祉和收入,也是億萬人的就業和錢袋子,「堅定不移地擴大開放」意味著堅定不移地在捍衛億萬人的工作、錢袋子和幸福感。

「擴大開放」同時也意味著中國企業依然會和世界發生越來越多的密切關聯,中國企業在世界網絡中生長、擴展,與世界同頻,在全世界招攬人才為我所用,這是開放的必然,也是與世界共同進步的必然。

是的,這是依然充滿艱難險阻的一年,但中國經濟發展的四大趨勢給了我們足夠的信心去乘風破浪,要永遠相信美好的事情會發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ba9bd7f8c34bd592788be316c54c7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