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西夏對北宋的戰役都打贏了為何還簽訂慶曆和議?

2022-07-03     歷史新視角

原標題:歷史上西夏對北宋的戰役都打贏了為何還簽訂慶曆和議?

慶曆和議是北宋時期宋仁宗慶曆四年與西夏達成的和議,之後,宋朝和西夏維持了近二十年的和平,到宋仁宗嘉佑年間,西夏再次犯邊,之前的協議也早已不算數了。

慶曆和議的內容其實很簡單。其一,西夏首領元昊取消帝號,由宋冊封為夏國主。其二北宋每年需要給西夏歲賜,其中還包含西夏國主的生日。其三,兩國在沿邊設立榷場貿易。其中還對戰爭中的戰俘以及一些逃民做了安排。

關於這份協議是清晰的,關鍵問題在於簽訂這份協議是令人意外的。宋朝和西夏開戰以來,說實在的,北宋屢遭失敗,損傷慘重,朝野震驚。可以說西夏占據了絕對的優勢,然而就是在這樣的前提下,西夏竟然同意與北宋議和,這是為什麼呢?

很多人對此感到不解,其實這裡面的原因很簡單。

從北宋這邊來看,雖然自尊心作祟,但怎奈能力不濟,打又打不過,消耗實在是太大了,宋朝無力消滅西夏,主和意見占上風,所以非常樂意與西夏議和。

而西夏其實面臨的壓力也很大。西夏地處西北,經濟不發達,人口也不多,整體實力不能與北宋相提並論,尤其是經濟,雙方的差距非常大。雖然幾次戰爭都勝利了,但是卻並沒有給西夏帶來實際的好處,反之,連年戰爭使西夏本身就弱不禁風的經濟再次承受巨大壓力。

因為西夏與北宋撕破臉,所以雙方停止互市,正常的邊境貿易是沒有了,西夏國內物資日見匱乏,而在元昊建國稱帝之前,西夏每年都可以從宋朝得到「歲賜」的白銀萬兩、絹萬匹、錢2萬貫,這是夏國的一項重要經濟來源。

這麼一大筆錢財失去了,導致西夏經濟遇到困境。

經濟上的麻煩是很大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則是西夏的進攻令人看不到希望。雖然之前西夏屢屢獲勝,但是畢竟北宋的實力在那擺著,一次戰爭的失利影響不是很大,很快又可以建立防禦,以備再戰,況且北宋的經濟非常發達,遠不是西夏可比。

同時北宋的知延州范仲淹等人的經略,宋方的軍事防禦能力得到了明顯的加強,並且堅壁清野、嚴守城寨,不與西夏正面交鋒,使西夏難有新的作為。

正所謂傷敵一千,自損八百,這樣的勝利對於西夏來說是致命的。

而在西夏與北宋進行戰爭的同時,西夏後方也不穩定,北方的契丹藉此機會對西夏施壓,導致元昊與契丹交惡,那麼這麼一來,西夏也得防著點契丹的突然襲擊,要知道契丹也不是好惹的,萬一趁著雙方戰爭正酣的時候,契丹來這麼一下,西夏可是非常危險的。

在這種情況下,雙方達成了協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b5f84855983cc6eccd7caf1f06dd4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