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陽造」為何是中華第一槍?敢為天下先的武漢,配得上「大」

2022-05-09     蘇丹卿

原標題:「漢陽造」為何是中華第一槍?敢為天下先的武漢,配得上「大」

在武漢生活久了,不由會發現這座城市的「英雄氣概」早在百餘年前就已經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並深入到每一個武漢人的骨髓中:大氣、壯闊、追求卓越、敢作敢為。

當走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總有一些建築、舊址伴隨著歷史記憶,令我對這座城市不禁肅然起敬。不論是氣性,還是作為,武漢的格局如兩江交匯那般大氣磅礴。

如我參觀了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如我對張之洞與武漢博物館進行了探索、如我在萬里長江第一橋一邊吹風一邊看三鎮壯闊畫卷時......不由讚嘆,武漢在中國近代歷史中留下的濃墨重彩的一筆,真是一筆又一筆,書寫華章。

從「敢為人先」到「敢為天下先」,武漢精神一直被歷史深刻地記著, 這座城市所創下的各種輝煌也給華夏篇章增添了無限精彩。

巍巍大橋,煌煌中華。萬里長江第一橋令每一個武漢人、每一個中國人感到無比自豪和驕傲。

一聲槍響,響徹天地,被譽為「中華第一槍」的漢陽造步槍,不僅見證了歷史,也為我國軍工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地處武漢江夏區的白雲洞景區附近(隸屬武昌區管轄),一座高約10米的雕塑十分醒目,一隻強勁有力的大手從崩裂的石塊中伸出,緊握一把步槍扳機,槍口直指蒼穹,十分震撼。

那把槍就是大名鼎鼎的「漢陽造」,被譽為「中華第一槍。從1895年出廠到1944年停產,這款槍在近代中國近代戰爭史上留下太多輝煌篇章。

還記得1911年10月10日的那一天嗎?中國近代歷史上發現的一件大事件令後世銘記在心。

武昌起義—— 打響武昌起義的那一聲槍響正是來自於「漢陽造」步槍。這一槍響不僅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也成為辛亥革命的開端。

當我站在「中華第一槍」雕塑面前,當看到「漢陽造」三個字,腦海里不禁湧現出「敢為天下先」的武漢精神,像是奔騰不息的長江之水,鼓舞著每一個人,激勵著每一個人。

天空湛藍、陽光熱烈,環繞著大手和步槍的紅色建築如飄帶一般、如火焰一般,如此炙熱而醒目。

這是我探索白雲洞之際的一個強有力的收穫,它勾起了我對武漢近代歷史的探索,也讓我再次忍不住為「武漢精神」感到自豪。

從武昌起義到辛亥革命、北伐戰爭、南昌起義、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漢陽造」真不愧為「中華第一槍」。

而被視為「漢陽造之父」的張之洞更是與武漢有著深厚的不解之緣,被譽為「武漢城市之父」。

提到張之洞,很多人會想起由他主導發起的那場失敗的「洋務運動」。但不可否認的是,「洋務運動」對後來中華民族的崛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後來,他在武漢造槍炮、建鋼廠、修鐵路,重視紡織工業、興辦教育、漢口治水等,張之洞對武漢的付出和建設,令今天的每一個武漢人都銘記在心。武漢的「敢為人先」、「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愈發充滿力量。

19世紀80年代末,時任湖廣總督張之洞建立了漢陽鐵廠,這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大規模資本主義機器生產的鋼鐵工業,也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廠,就連日本的鋼廠建設還比這晚幾年呢。

後又建立起漢陽兵工廠,這是我國第一家制槍兵工廠。

張之洞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向德國購買專利技術和生產設備,以裝配無煙火藥的德國88式步槍為原型仿製新槍。這就是後來的「漢陽造」步槍。

在張之洞與武漢博物館內,我們仍能見到這些步槍,仍能通過其他實物資料和圖片資料去感受當時的武漢變化、中國發展。

在白雲洞景區周邊,不論是「中華第一槍」的雕塑、還是火車軌道或其他具有年代感的房屋建設,都在深深激勵著今天的人們「傳承漢陽造,敢為天下先」。

儘管56式半自動步槍逐漸取代了「漢陽造」步槍後(漢陽兵工廠也歷經多次搬遷),但「漢陽造」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依舊在鼓舞著所有中國人, 這一點,正是武漢之旅不可錯過的探索。

如果大家來武漢旅遊,並且想要了解武漢近代歷史的話,千萬不要錯過這幾個地方:

1)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2)張之洞與武漢博物館

3)武昌起義門

4)漢口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

5)湖北共進會舊址

6)漢口租界舊址(黎黃陂路一帶、車站路一帶、一元路一帶、輕軌黃浦路站一帶、江漢路一帶)

7)……歡迎補充!

當然,白雲洞景區和「中華第一槍」雕塑也值得一探究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928b9115cf1f2a17636b57a1c4525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