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水平開放推進多邊合作 承擔大國責任

2023-11-23     中國網

原標題:以高水平開放推進多邊合作 承擔大國責任

作者: 董珊珊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骨幹人才計劃」在讀博士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面對風雲變幻的周邊環境變局和大國關係的演變,為了更好地承擔大國責任,增強應對未來風險的核心競爭力和戰略定力,中國應以自主開放、制度性開放營造開放包容的區域和國際經濟環境。

要建設公平、開放、透明、非歧視的國內營商環境,留住並繼續吸引高質量外資和跨國企業來化投資,以開放包容的政策推動區域產業鏈的構建。將高水平開放與國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在國際經貿規則改革和全球經濟治理中反映發展中國家的願望和訴求,切實推進國際關係的民主化變革和公平公正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立。應堅定地做國際多邊體制的維護者和創建者,推動自由貿易、多邊合作機制和全球經濟金融體制朝向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共享的方向變革。要通過國內統一大市場的建設,打破商品自由流通的阻礙,充分激發我國內需市場潛力,為世界各國創造更多的需求。

在推進位度性開放方面,中國還需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統一國內市場標準,進而推動國內規則國際化。「雙循環」戰略是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戰略舉措。通過雙循環統一國內規則,繼而通過培育本土的跨國企業走出去參與全球化競爭,提高競爭力和國際技術標準規則的制定權和話語權,通過海外投資、國內自貿區的規則探索和完善以及參與構建區域產業鏈,逐步實現國內規則的國際化,這樣既可實現內部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又進一步融入國際經濟體系並逐步推動國際經濟秩序向著更加公平合理普惠共贏的方向發展,塑造更加公平共贏包容可持續的新型全球化。

第二,推動變革不合理的現行國際規則。攜手發展中國家通過參與全球治理,推動國際體系和規則向著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變革。中國在形成國內統一市場規則的基礎上通過自貿區壓力測試和機制探索提高國內製度體系先進性,並形成有效制度供給,將國內製度轉化為國際制度,引領塑造更加公平公正、包容共享、普惠均衡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和新型全球化模式。

第三,主動創設和參與未來規則的制定。近年來,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絲路基金和南南合作基金等,為全球發展融資和包容共享可持續發展做出切實的努力和貢獻,得到國際社會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未來,應以制度和規則的合理性、公平性和包容性吸引更多國家認可和接納,共建共享助力地區繁榮。中國推動創設和參與的規則必然要體現更多的包容性、開放性、公平性和多元性。尤其在數字經濟和網絡空間規範領域,可通過國際技術合作推動數字時代技術標準制定權、規則制定權和議程設置的話語權,推動數位技術擴散普惠共享。

中國還應以高水平開放擔當大國責任,為緩解全球發展斷裂和收入分配失衡,破解多邊合作困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共有共在共享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智慧、方案和能量。中國以高水平開放為全球性挑戰提供治理資源和解決方案。世界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上升表明中國作為消費市場、供應方和資本提供方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中國未來在成長為全球價值鏈或區域供應鏈的核心供給者、新發展治理的倡導者和全球治理的「推進器」方面大有可為。應努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背景下與亞太地區國家之間的互利共贏關係,為應對安全挑戰和塑造包容性地區秩序營造有利的經濟條件。圍繞科技安全問題,推動與亞太地區國家的對話,將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與拓展中國在亞太地區的技術合作體系緊密結合起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925489623161d381f49bc611d4cd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