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又開始整活了。
作為好萊塢最獨特的存在,它一直走在創新的路上。
這不,它又搭上了小島秀夫,要深度改編翻拍他的《死亡擱淺》。
這是一款科幻題材遊戲。
好不好玩,這裡不討論,這也不是咱們的專業。
但夸一句它的世界觀設定精彩絕倫,故事情節盪氣迴腸,應當不為過。
A24之所以敢改,大概也是覺得單就故事和設定來看,《死亡擱淺》就足夠優秀。
科幻末世,冥灘巨怪,還有各種酷炫的高科技......
只要能拍出來,且不談故事講得如何,首先在視覺呈現上便絕對夠震撼。
如果能努努力,打磨好劇本。
那很有可能如《最後生還者》一樣,成為當年的爆款神作——
「死亡擱淺」
Death Standing
神一般的遊戲製作人
小島秀夫是誰?
如果你平時玩單機遊戲,那麼你肯定聽過他。
世界著名金牌遊戲製作人之一。
知名動作遊戲《合金裝備》系列
雖然只有一個序章卻已經足夠封神的恐怖遊戲《P.T.》,都是出自他之手
這麼多部作品積累下來,小島的名字儼然已經成為了精品的代名詞。
但 ,小島之所以能成為推特和Ins粉絲最多的遊戲製作人,並不僅僅只是因為他的遊戲好。
還因為他還十分熱衷於在社交媒體上曬出並安利自己喜歡的一切,活躍度直接拉滿。
吃了什麼美食了,看了什麼新電影了,追到什麼新明星了,濱邊美波檯曆要翻頁了......
事無巨細,能發就發,衝浪程度完全不像一位年過半百的老人。
就差沒有上廁所的時候也來發個動態了。
當然,除開遊戲信息,裡面最多的,還是有關於影視一類的消息。
該說不說,小島的涉獵範圍還挺廣。
從二次元動漫到文藝片,到商業片,甚至是印度神片,他全都來者不拒。
看了之後,他也樂得在社媒上同大家分享各種觀後感。
也難怪網友們會調侃他「主業追星,副業寫影評,順便做做遊戲」。
甚至他本人推特的簽名,都毫不掩飾自己對於電影的熱愛:
我身體的70%都是由電影構成的。
事實上,小島最初的夢想,便是成為一名電影導演,而非遊戲製作人。
小時候受父親喜歡看電影的影響,他早早便在心裡種下了當電影導演的夢想。
從中學時代起,他便開始試著和朋友一起拍攝一些短片。
然而父親的去世,家庭的變故,讓小島不得不擱置夢想。
他沒有選擇報考藝術院校追夢,而是去了一所普通的大學,大概是想著務實一點。
然而,大三時,小島喜歡上了街機遊戲,也就此開始了另一段傳奇之旅。
雖然換了職業,但小島的電影夢,從未熄滅過。
這不僅僅體現在他的追星影評人的業餘愛好,也非常明顯地體現在了他的遊戲中。
注重遊戲的故事性,畫面構圖,鏡頭調度,過場動畫如家常便飯.......
都是小島極具個人特色的標誌性內容。
放飛自我
2015年,隨著科樂美集團調整,小島遭解任。
靠著自己積攢下來的名氣,ta很快便自立門戶,成立了「小島工作室」。
自己當老闆,做起遊戲來,小島明顯玩得更加隨心所欲,完全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製作遊戲。
而他自立門戶後的第一款遊戲,便是更加電影化的《死亡擱淺》。
遊戲的故事發生在未來。
因為某種未知原因,亡靈世界與現實世界相通了。
有些死去的人們,不會按照正常程序,通過冥灘,走向來世。
這種死亡被中斷的現象,被稱為「死亡擱淺」。
無法死亡的靈魂,會回到現實,成為一種看不見的靈體,簡稱「BT」。
BT沒有視覺,但可以通過聽覺來感知附近的情況。
一旦BT與生者接觸,並被拉進某種巨人形態的BT,便會引發正反物質接觸帶來的虛空噬滅大爆炸。
虛空噬滅會產生一種名為「開羅爾」的新物質。
當開羅爾物質升入高空,進入雨雲,便會形成能干擾磁場的開羅爾雲。
不僅如此,開羅爾雲降下的「時間雨」還具有吸收時間,加速物體老化的特性。
死亡擱淺事件,迫使人們轉向地下設施求生存。
人們之間的聯繫被切斷,人類社會分崩離析,人類文明面臨瓦解。
但,人類是不肯放棄希望,頑強求生的物種。
儘管身處絕境,他們還是想將孤立無援的城市結點通過網絡連接起來。
通過通信的恢復達成資料共享,看是否能找出破局之路......
且先不提其它,光看這個全明星參演陣容,便電影味兒十足。
拔叔,蕾雅·賽杜,陀螺,弩哥,瑪格麗特·庫里,尼古拉斯·溫丁·雷弗恩......
至於為什麼要請他們,那自然是因為小島是他們的影迷。
比如在遊戲里帥到慘絕人寰的拔叔,就是因為小島看電影時沉迷於他的美色不可自拔。
圖源微博@光影莫里斯
而在《死亡擱淺》中,拔叔被做成了這樣的角色——
他會一邊追殺你,一邊在主觀鏡頭視角下對你狂喊「bb」。
只能說,小島是懂粉絲的,畢竟他自己就是死忠粉。
遊戲的類型元素,科幻+末世+恐怖,也算是好萊塢近些年的熱門元素。
撇開那些新奇怪異的設定,這其實也算是一個孤膽英雄拯救世界的常規故事。
原本因為悲傷過去而封閉自己的主角,漸漸在連接起城市和人們的過程中敞開心扉,對人類包括自己又燃起了生的希望。
既有關於生命、存在等主題的深刻思考,也充滿著對人性的溫暖期望。
同樣是非常適合影視改編的故事與主題。
不過,也有擔心。
貫穿在整個遊戲中的核心理念叫做「連接」。
除了劇情上的解釋之外,其實整個遊戲的玩法也是基於此而建立。
比如,前期,玩家扮演送貨的快遞員,旅程充滿危險和困難。
但當你將遊戲中的區域聯網之後,其他玩家在區域內留下的設施也會出現。
你會突然發現,來時的路變得不再那麼難走,因為總會有人與你走過同樣的路,總會有人好心地留下一些方便趕路的梯子、橋樑,或是一些鼓勵你前行的標示牌。
雖然你在遊戲中看不到其他玩家,但卻能通過這種方式收到他們的鼓勵。
這是只有你在切身去操作主角進行長時間的跋山涉水後,才可能會有的一種感動。
很難想像,沒有互動機制的電影該如何體現這一點。
但,據小島所說,他們的改編並不只是單純的翻拍遊戲。
而是試圖探索如何用獨屬於電影的方式,去呈現一個獨特的《死亡擱淺》世界。
只能說,先相信。
革新電影?
最後,想說說小島有關電影的另一個項目——
與死亡擱淺電影同時推進的,不久前剛剛亮相的新遊戲,《OD》。
該遊戲是他與喬丹·皮爾(《逃出絕命鎮》)合作製作。
短短100秒概念預告,依舊是全明星陣容。
有憑藉《龍與地下城:俠盜榮耀》俘獲一大批影迷與遊戲迷的索菲亞·莉莉絲。
有憑藉《亢奮》紅極一時的亨特·莎弗。
還有拉斯馮提爾的御用男主,烏多·基爾。
預告是小島標誌性的抽象神秘風格。
三個人面對著鏡頭,以不同的語氣說著同一段奇怪的話。
隨後,索菲亞似乎是看見了什麼可怕的東西,嚇得花容失色。
故事雖然尚不清晰,但短片所表現出來的人臉捕捉技術,令人震撼。
連演員嘴角害怕時的抽搐都被捕捉得十分清楚,幾乎到了能以假亂真的地步。
單從表演上來看,這個遊戲絕對會比《死亡擱淺》更像電影。
據小島所說,他們要開創一種全新的媒體形式。
希望真的如此吧,說不定還會因此影響和啟發到恐怖片的拍法,也未可知。
畢竟,60歲了,還像一個老頑童一樣,如此專一且純粹地熱愛著,戰鬥著。
這樣的人,你不期待他,還能期待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