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本文標題,很多熟悉抗美援朝戰爭的人會提出疑問:116師擔負阻擊任務呀,不是在和美軍騎兵第5團打麼?美軍騎兵第5團的坦克縱隊突破志願軍阻擊衝進砥平里這是很出名的呀。
話說得沒錯。可是志願軍116師與美軍騎兵第5團戰鬥的只是348團的一個營(2營)。一個師九個步兵營呢,116師的主力部隊在幹嘛呢?
答案是:主要是和英軍第27旅戰鬥,可與英軍的戰鬥在各種史料的記載中,無論是《抗美援朝戰爭史》還是《39軍軍史》、《116師師史》、《346團團史》、《347團團史》、《348團團史》或者《39軍在朝鮮》中都沒有,這是因為我軍把與英軍的戰鬥誤記為美軍騎兵第5團。
所以本文標題的「不知所蹤」是指在史料記載中不知所蹤,沒有相關記載,自然是不知所蹤,自然不為人們所熟知。
一、先打橫城還是先打砥平里?彭德懷的高明之處
關於「先打橫城還是先打砥平里」這個問題,我早就講過了。
本小節僅從敵軍增援這個角度再加以闡述。
當美軍第23團戰鬥隊被志願軍包圍於砥平里時,奉李奇微命令,美軍第10軍展開了積極的救援行動。而美軍第10軍要救援砥平里,共有三條道路。從西向東分別是(見下圖):
1、驪州經曲水裡至砥平里的24A公路,
2、驪州經注岩里至砥平里的24號公路,
3、原州經砥平里通往楊平的鐵路,另有原州經丹石里、農皋至注岩里之鄉間公路(路線略同於鐵路,圖中不標註)。
除此之外,還有多條鄉間小道,就不一一敘述了。
敵軍援軍亦分三路,美軍第2師第9團3營及師偵察連(第一次救援部隊),美軍第38團(第二次救援部隊,未出發)和英軍第27旅走24號公路救援砥平里(第三次救援部隊);美軍騎兵第5團走24A公路救援砥平里;韓軍第6師團走鐵路(鄉間公路)救援砥平里。
這就回到了彭德懷在1951年2月8日的判斷:「經再三考慮,對東線出擊作戰有如下意見:一、砥平里地區據已知敵為美、法軍八九個營。如我攻擊該敵,一晝夜不能解決戰鬥,則利川、原州等地美、營、南韓軍均可來援。南韓軍第五師、八師與美空降一八七團亦會策應。如我兩晝夜還不能解決戰鬥,則水原方向之美一、九軍亦可能東援。這樣如萬一吃不下,打成消耗仗,甚至洪川至龜頭裡公路被敵控制,則我將處於極為不利的情況,此一著必須充分估計到。」
彭德懷
因此彭德懷改變了不久前剛做出的先打砥平里的決心,改為先打橫城。
而美軍的救援行動充分證明彭德懷是正確的。註:如果先打砥平里,則在橫城一線的韓軍第8師團和美軍第38團及荷蘭營不會遭到打擊,這部分敵軍可以沿橫城至砥平里的2號公路救援砥平里,則原定攻擊砥平里的志願軍三個軍將被敵包圍於砥平里狹小空間內。
二、2月13日
當志願軍發起橫城反擊戰之時,李奇微沒有驚慌失措,他進行了以下部署:
1、美軍第25師立即接替美軍騎兵第1師繼續進攻志願軍38軍;
2、美軍騎兵第1師轉移至驪州,準備沿驪州至楊平公路北上,襲擊38軍側後的重要據點楊平,圍殲志願軍38軍;
3、橫城地區敵軍向原州撤退,建立防禦陣地;
4、原定編入美軍第9軍的陸戰1師停止向驪州前進,仍然歸美軍第10軍編制,在忠州建立二線防禦;
5、砥平里的美軍第23團戰鬥隊就地堅守。
從李奇微的應對可以看到,李奇微並不打算在東線與志願軍糾纏,準備採取東防西攻的策略,在穩固東線防禦的同時,首先分割志願軍東西線之間的聯繫,進而圍殲志願軍38軍,以此打破志願軍在東線的攻勢,迫使志願軍不戰自敗。
然而,志願軍在橫城的巨大勝利,以及38軍在武甲山的拚死防禦(使得美軍騎兵第7、8兩個團遲遲不能前往驪州),打破了李奇微的詭計。
1951年2月13日,在砥平里的美軍第23團團長弗里曼上校覺察到志願軍攻擊症候後,向師長拉夫納少將和軍長阿爾蒙德中將(2月12日升任中將)請求撤退,得到了阿爾蒙德的同意。但撤退命令隨即被李奇微撤銷,李奇微改命美軍第2師第9團3營及師偵察連,美軍第38團分別向砥平里增援。美軍第9軍的英軍第27旅和韓軍第6師團則向原州移動,歸美軍第10軍指揮,填補原州和砥平里之間區域,以保持美軍防禦陣型緊湊。
正當美軍第9團3營先頭連L連向美軍第2師偵察連靠攏之時,戰況又發生了變化。
2月12日,志願軍副司令員鄧華命令39軍,派一個師協同42軍126師負責切斷砥平里之敵退路,阻擊驪州、梨浦方向援敵。39軍軍長吳信泉命116師師長汪洋立即率部南下。註:116師行進路線是與115師並肩行進,圖中為避免擠在一起看不清楚,故用直線表示,實際進軍路線並非如此。
2月13日17時,當116師進至注岩里、丹石里以北一線時,因為志願軍方面並不知道李奇微意欲加強砥平里防禦,吳信泉認為在注岩里的美軍準備南逃,遂命汪洋以一部兵力在丹石里阻擊,主力繞至注岩里以南,由南向北攻擊。
三、2月14日
2月14日3時30分,從正面向注岩里搜索前進的347團,在注岩里以東100米處發現美軍,團長李剛決定趁夜暗迅速發起攻擊。戰鬥打響後沒多久,師長汪洋趕到347團指揮所靠前指揮。
116師師長汪洋
此時注岩里的美軍為第2師偵察連和剛剛趕到沒多久的第9團L連,雖遭志願軍突襲,仍然激烈反抗。戰至7時許,347團部隊終於突入注岩里村內,混戰中,部分美軍喪失抵抗意志向347團投降,但大部分美軍占據房屋院落困獸猶鬥,347團被迫逐屋逐院與美軍爭奪。
苦戰良久,美軍終於不支,退出注岩里向南逃竄,又遭遇向南方內龍里穿插的346團,346團未能完全形成阻擊陣地,美軍兩個連付出稍許代價後得以逃脫。
激戰中347團1營教導員楊光中、副營長葛永高力戰犧牲,營長穆占魁負傷。美軍共計傷亡212人,其中擊斃114人,俘虜96人,僅2人受傷後逃竄。美軍兩個連遭我一個團圍攻,苦戰不支後逃跑,大部分卻是戰死的,可見美軍戰鬥意志之堅決。但美軍I連和K連就沒有L連爭氣了,見L連戰敗,美軍第9團3營未敢反撲,反而向原州撤退。註:美軍第9團3營也是黑人部隊,有些美軍被俘謊稱自己為第25師第24團,故《39軍在朝鮮》有此記載。
另一邊原州方向,因志願軍120師向原州發起進攻,與美軍第38團、空降187團、荷蘭營在原州西北高地展開激戰,李奇微原定的援軍第38團已無法派出。
得知注岩里美軍被殲,第38團陷入激戰,原定方案已無法實施,李奇微這下著急了,他馬上飛往忠州與阿爾蒙德會面,兩人商定由14日6時剛剛抵達原州西側向美軍第10軍報到的英軍第27旅立即沿24號公路救援砥平里,英軍第27旅遂歸美軍第2師指揮。
離開忠州後,李奇微又前往美軍第9軍,命令軍長摩爾少將,讓2天前抵達長湖院裡的美軍騎兵第5團向驪州集結,爾後沿24A公路救援砥平里。
11時,韓軍第6師團抵達原州,美軍第2師師長拉夫納遂命師團長張都暎不做停留,立即沿鐵路線北進,在美軍第9團西側占領陣地,防止志願軍向原州的下一步進攻。
而志願軍方面,負責指揮東線作戰的鄧華這時發現自己出現重大指揮失誤,從驪州經梨浦、曲水裡至砥平里的24A公路上,他只派了378團一個團負責阻擊,而378團偏偏又是42軍最弱的一個團。雖然至目前為止,378團在曲水裡驅逐了美軍第24師第21團一個前哨,並與再次前來偵察的第21團巡邏隊發生小規模交火,看起來似乎沒什麼事,但美軍一旦從24A公路大舉來犯,僅憑一個378團那是要出大問題的。而且378團僅僅占領24A公路以西高地,公路以東至注岩里以西一線沒有志願軍部隊。
鄧華立即採取補救措施,遂命126師師長黃經耀以377團加強阻擊力量,376團繼續進攻砥平里。同時,鄧華跳過39軍軍長吳信泉,直接命令116師師長汪洋:「砥平里敵抵抗甚烈,我一一九師及一二六師一個團今晚攻殲該敵,已令一二六師主力轉移至曲水裡打援,一一五師先頭團已到望美里,你師應以一部迅速控制注岩里以西牛頭山及曲水裡以東高地。有力策應一二六師,堅決堵擊、側擊南進北援之敵,務求全殲該敵。」
汪洋遂留347團在24號公路注岩里、坪村、石隅里段,占領兩側山地;346團占領注岩里和曲水裡之間的牛頭山;348團緊急向西移動,占領曲水裡以東高地,以24A公路為戰鬥分界線(不含曲水裡,378團負責)。348團2營緊急趕到曲水裡以東後,在沒有工事的情況下投入作戰,但曲水裡一線戰鬥,主要還是378團打的,377團次之。所以以為116師在阻擊美軍騎兵第5團,那是個大誤會。
本來,負責阻擊24號公路的是347團,346團在中間牛頭山位置,負責阻擊砥平里逃敵,可砥平里被志願軍多個團包圍,明顯沒仗可打,346團團長吳寶光玩起了心眼,命令3連、8連前出內龍里、上橋里公路兩側,把防禦陣地修到了347團前面去。347團團長李剛氣得七竅冒煙:「好你個吳寶光,還能這樣搶生意的?」
李剛
我們話題再轉回來,看看奉命出發救援的英軍第27旅。連夜趕到原州的英軍本來打算吃頓飽飯然後好好睡一覺,卻接到了立即北上救援的命令,於是英國佬開始百般找理由了。
英:「我們沒坦克,要是碰到中國人的防禦陣地過不去。」
美:「我給你一個坦克連。」
英:「我們沒火炮。」
美:「不,你有的,紐西蘭炮兵第16團已經加入你們了,我再給你們一個重迫擊炮連。」
英:「我們沒車。」
美:「不,你有的。」
英:「韓國人還沒到。」
美:「他們還在路上,你們先出發。」
英:「你遲到了。」(英軍抱怨自己6時抵達,美軍7時30分才來對接,而我們從前文知道,英軍抵達後李奇微才決定英軍第27旅北上救援,這個時間差很正常。)
美:「好吧,對不起。」
英:「我也是中校,你也是中校,你不能命令我?」(美軍來和英軍對接的是第9團1營營長,英軍第27旅與之會面的是米德爾塞克斯團第1營營長曼中校,下文簡稱米德爾塞克斯營)。
美:「這是命令,我傳達命令。」
英:「不,你沒資格命令我,我要給你上級打電話。」
在把打電話到美軍第2師師部後,11時45分,英軍第27旅只好罵罵咧咧地出發了。
當米德爾塞克斯營開始前進時,打頭陣的阿蓋爾和薩瑟蘭高地團1營(後文簡稱阿蓋爾營)已經碰到了美軍第2師偵察連和第9團L連逃出來的十幾個散兵。於是阿蓋爾營停了下來,很友好地等著米德爾塞克斯營超過了自己,都是兄弟部隊,咱們不爭第一,冠軍就讓給兄弟單位吧。
越過阿蓋爾營1.5公里後,米德爾塞克斯營的尖兵發現內龍里北側的112高地上有志願軍的身影。米德爾塞克斯營立即發起攻擊,經兩個小時激戰,米德爾塞克斯營戰敗退回。
米德爾塞克斯營自言自語道:「啊,中國人的火力太猛了,我們要先做好防禦,不做好防禦怎麼進攻?孫子曰: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於是米德爾塞克斯營開始瘋狂挖掘工事、分發彈藥、鋪設電話線。
這時,從後面慢悠悠趕來的阿蓋爾營看到了熱火朝天的建設工地,聽著那響亮的勞動號子,不由激情萬丈,於是默默拿出了鐵鎬鐵鍬。
看到米德爾塞克斯營和阿蓋爾營高度自覺的「建設精神」,英軍第27旅旅長科德准將大為讚賞。
可就在這時,來了一個不開眼的,澳大利亞營上來了。作為韓戰中敵軍最兇悍的部隊,澳大利亞營目瞪口呆看著兩個英國營揮灑汗水:「大哥,我們是去救人啊。你們這是幹嘛?」
米德爾塞克斯營和阿蓋爾營訕訕一笑:「兄弟,你說的太對了,來,你走中路主攻,我們在兩翼掩護。」於是,米德爾塞克斯營自覺靠向左翼,阿蓋爾營自覺靠向右翼,把中路讓給了澳大利亞營。科德心想,美國佬,我對你們可太夠意思了,這不,直接展開三個營來救你們,毫無保留。(可是,大哥,你倒是往前進啊。)
弗里曼
遠在砥平里的弗里曼並不知道英軍第27旅在比賽挖工事,要是知道實情,他得一口老血:「大哥,我等著你們來救命,在那挖工事你們想和中國人長期對峙嗎?」故美軍評價,英軍是韓戰中最善於防禦的軍隊,誠不我欺也。不過美軍還是很給盟友面子的,美軍戰史寫道:英軍只能萬分艱難地前進。嗯,是蠻艱難的,大冬天的,凍土層不好挖,挺累的。
當112高地打響,志願軍346團知道敵軍援兵已至,團長吳寶光下令:準備戰鬥。可吳寶光等了半個下午,敵軍不來了。吳寶光等不住了:「你不來打我,老子來打你。」
四、2月15日及之後
15日凌晨,志願軍346團2連、9連在夜暗掩護下向內龍里南側穿插。3時,米德爾塞克斯營A連和D連同時遭到志願軍襲擊,戰鬥開始沒多久,志願軍迫擊炮彈就正好摧毀美軍重迫擊炮連前方觀察員的無線電,失去迫擊炮火力的英軍A連、D連連戰連敗,連退三個山頭。其中A連最慘,其右翼排遭到嚴重打擊,志願軍率先突入該排陣地展開肉搏,將其大部俘虜(後來被他們跑了),另外兩個排拚命往後跑,志願軍在後緊追不捨。在英軍即將完蛋之際,紐西蘭炮兵第16團在A連的前方觀察員羅克斯堡中尉召喚紐西蘭人的25磅炮對志願軍追兵進行了覆蓋射擊,這才保住了英軍逃兵的性命。英軍兩個連傷亡65人,346團戰報斃傷敵80餘人,116師的戰報總是和實際數據相差不大。
此處有一個小問題,英軍米德爾塞克斯營抓到的志願軍俘虜稱自己是119師的,這就有兩個可能,一是被俘的志願軍戰士騙英國大鼻子,其實這種可能性很小,我們的戰士比較老實;二是356團有部隊走錯路了,往內龍里跑,誤打誤撞打了一仗。英軍戰史未說是哪個團,從各個團行動路線來看,只能是356團。所以我在14日地圖上畫了356團。
號稱最擅長防禦的英軍在116師面前不堪一擊,可英軍第27旅還有敵軍最擅長進攻、比土耳其人還兇猛的澳大利亞營。澳大利亞營與志願軍第一次戰鬥——上揚五里戰鬥,117師傷亡700餘人,澳大利亞僅傷亡76人(敵軍總計百餘人),傷亡比7:1,39軍吃了大虧。
這次會怎麼樣呢?
9時許,英軍第27旅以三個營展開全面進攻。而吳寶光見敵軍大舉來犯,自己牛頭山主陣地一個敵軍都沒,索性把1、2、4、6連都派往內龍里,至於李剛是不是在後面跳腳大罵,吳寶光可沒心思管。
不過,說是英軍全面進攻,其實是澳大利亞營唱獨角戲,左翼的米德爾塞克斯營和右翼的阿蓋爾營都在磨洋工,這可是他們最拿手的。於是又進入了英軍旅最常見的模式,澳大利亞人衝鋒,英國人加油吶喊:「兄弟,我在道義上支持你。」我以前就跟大家講過,進入陣地戰後,大英國協第一師所有部隊都龜縮主陣地。前沿哨所?不要。巡邏隊?不派。只有澳大利亞營整天挑釁志願軍,主動求戰。而與澳大利亞營的小分隊作戰,志願軍吃虧不小。
澳大利亞人從東到西展開C、B、A連,C連、B連分別沿著公路兩側高地前進,當他們氣喘吁吁翻過一座山頭後,機槍子彈迎面而來。公路上,跟隨前進的美軍坦克撞上了地雷,爆炸聲此起彼伏,美軍坦克掉頭就走。以勇猛聞名的澳大利亞營罕見的膽怯了,B連也掉頭就走,而C連早就不見影子了。結果C連以無人傷亡的戰績宣告驕傲的戰敗,反而是後面的預備隊D連倒被流彈擊傷一人。B連運氣沒C連好,有四人受了輕傷,B連跑回去後大呼小叫:中國人好猛,打不過。心裡想著:米德爾塞克斯營、阿蓋爾營你們怎麼打仗的,當我不知道啊。
B連和C連這樣打仗,反而讓勝利的志願軍傷亡更大一些。本來除了地雷,志願軍還組織了部隊打坦克,因為沒有火箭筒,用老辦法,人力拿著炸藥包去炸。結果美軍坦克跑得飛快,奉命炸坦克的6連爆破手齊才跟著坦克猛追,完全追不上,眼看追不上坦克,齊才居然把心一橫,衝進跟著坦克逃跑的澳大利亞B連的逃兵群中,拉響了炸藥包。澳大利亞人的四個傷員基本就是這麼來的,而我們犧牲了齊才。註:按《116師師史》,齊才犧牲於阻擊澳大利亞營戰鬥中,按《39軍在朝鮮》,則犧牲於殲滅美軍的注岩里戰鬥中。吳信泉作書時年紀已大,記憶不清,書中時間節點錯誤甚多,應以《116師師史》為準。
翻山越嶺從山地攻擊的A連比較實心眼,與志願軍陷入激戰中。B、C兩個連逃跑後,紐西蘭炮兵和美軍重迫擊炮集中支援A連,澳大利亞人還獲得了美軍空中支援。在強大的火力支援下,A連未受B、C連逃跑影響,冒著志願軍火力不斷前進。激戰竟日,A連攻上我8連的112高地前坡,346團僅控制主峰山頭。黑夜來臨,澳大利亞繼續進攻,在志願軍火力面前最終選擇撤退。
當日17時30分,從曲水裡北上的美軍騎兵5團坦克縱隊已沖入砥平里,鄧華決定停止對砥平里之敵的進攻。命令39軍撤出戰鬥,向洪川方向轉移。 22時30分,汪洋接到軍撤退命令,可汪洋根據戰場態度認為,自己若撤出戰鬥,砥平里的我軍部隊很可能遭到敵軍反撲,116師應該保障兄弟部隊安全,遂決定留在原地繼續阻擊一天。
可汪洋太高看英國人了。這時出現兩段分歧劇情。英軍說:16日,我們繼續艱苦地清理24號公路。美軍說:英軍第27旅旅長科德命令,16日停止進攻,只打炮,步兵不要動。
結合116師師史記載16日敵軍只有猛烈炮擊,英軍撒謊,美軍說的是事實。
這就搞笑了,15日晚,美軍騎兵第5團團長克羅姆貝茲上校已經得意洋洋的在砥平里散步了。而16日,英軍居然還蹲在砥平里以南15公里的戰壕里挨凍。
17日,116師撤出戰鬥,英軍第27旅終於在12時30分進入砥平里,此時距離砥平里解圍已經差不多38個小時。
美軍騎兵第5團從24A公路的救援行動,任何一本韓戰書籍都會提。我不喜歡寫大家熟知的戰鬥,我喜歡寫那些記載中語焉不詳的,所以本文只記敘116師與英軍第27旅的戰鬥。
而敵軍另一路援軍韓軍第6師團,他們在14日下午得到命令沿鐵路線出動救援,15日,其先頭進至農皋一線時,與志願軍345團前哨部隊遭遇,發生小規模戰鬥,韓軍遂停止前進,準備次日再戰。次日,志願軍115師已撤退。而345團(欠1營)即是在農皋負責阻擊這一方向援敵。
抗美援朝戰爭,歷次戰鬥各個時間節點敵我各部隊的位置、行動路線,與其他書籍不符的,以我為準。如果修訂中發現錯誤,以我修訂後的版本為準。
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