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下五千年,哪一時期最危險?其實,這一時期離我們不遠

2022-07-24   歷史新視角

原標題:中國上下五千年,哪一時期最危險?其實,這一時期離我們不遠

我國歷史上的黑暗時期有許多,在這些不堪回首的時期中,中華民族幾度面臨危亡。不過,沒有任何一個「黑暗時期」,比發生在十九世紀的「瓜分中國狂潮」更屈辱。

因為滿清朝廷的腐敗,致使國家在發展的進程上停滯不前。曾經位於世界前茅的偌大中國,竟成為西方國家眼中任人刀俎的肥肉。在此期間,各列強國無所不用其極,用各種各樣的辦法或直接,或間接地侵吞中國的利益。

雖說對中國的瓜分處於國家層面,但其形式無非「坑蒙拐騙偷」。列強國所展現出來的手段,覆蓋了文化、經濟、軍事、政治等各個方面。

首先從政治上來說,想必各位歷史愛好者對十九世紀中國簽署的不平等條約非常熟悉,這些條約的內容極其苛刻。在侵吞中國土地的過程中,列強還剝奪了中國的自主權。雖然,晚清時期中國仍保留著國統,但此時的清廷,要受到種種條約的制約,能夠行使的主權已十分有限。可以說,這一時期的滿清政權,已經成為任列強操控的木偶。

打個比方來說,海關稅是國家稅收的重點,但這一時期的清政府,連海關都受到列強國的控制。藉助條約,列強國還一度控制了中國的經濟。我們知道,條約中有各種形式的賠款條目,從一次性賠付到按揭賠付可謂一應俱全。作為一個正值衰落期的政權,自然無法及時填補賠款的窟窿。那麼,該如何還清賠款呢?那就是通過其他形式支付。

例如:土地使用權、允許海外國家在本土開闢市場等。明清時期,銀在中國流通率極高。十九世紀,海外國家通過無節制地向中國輸送銀,從中國換取其他資源,最終導致中國經濟全面崩盤。這一點,對比一下明末乃至清末銀子的購買力,即可管中窺豹。

平心而論,政治與經濟上的瓜分,還不至於使中國面臨覆滅之危,至少在當時尚有許多先進人士,他們仍是挽大廈於將傾的希望。

「瓜分中國狂潮」最可怕的,是對中國本土文化的破壞。

十九世紀,列強國紛紛對中國進行了文化滲透,在當時西方國家派來了許多傳教士。這些傳教士在中國藉助宣傳宗教的名義,在這片土地上為非作歹,蠱惑民眾的思想。此外,許多傳教士就像間諜一樣,打著宗教的幌子刺探信息。

顯然,這些「外來和尚」嚴重威脅到了中國的國土安全。

從西方地理文獻中,我們能夠看到十九世紀有許多「探險家」前往中國,來到這裡進行考察。然而,這些「探險家」只是打著考察名義的強盜罷了。在此期間,有無數文物遭到西方「探險家」的盜竊,據悉還有許多瀕臨滅絕的物種被「探險家」們偷到西方。

這其中,最令人難以接受的是,當時有許多「洋大人」橫行霸道,在大街小巷為非作歹。當時中國的法律,根本約束不了這些外國人。最可恥的是,腐朽的清朝還有許多崇洋媚外的老百姓,甚至會幫助洋人欺壓中國人。

「瓜分中國狂潮」用心最險惡之處,就是對中國軍事的打壓。如何防止大清國這塊被瓜分的蛋糕崛起呢?那就是限制其軍事發展,使這個國家沒有力量反抗。晚清朝廷開始引進西方先進武器,從表面上看清朝的軍事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事實上真是如此嗎?

分析史料,我們可以看出,當時西方國家雖對清朝銷售軍火,但卻只是「授人以魚」,核心技術永遠被把持在西方國家。清朝從外國採購的,並不是應用了最先進技術的武器。也就是說,清廷傾盡國庫,採購來的先進武器,仍要落後西方國家一籌。

最能體現「瓜分中國狂潮」本質的,就是在十九世紀清朝的內部戰爭中,外國人的表現。從太平天國、義和團等對內戰爭中,外國人的表現是非常微妙的。尤其是在太平天國運動中,外國人的表現搖擺不定。

對於列強國來說,中國不論是太平天國做主,還是清廷做主,都無法影響「瓜分中國狂潮」。甚至在太平天國起義爆發中期,羅馬教廷還曾派使者造訪太平天國,考慮給予這個政權一定的支持。

從這裡,我們就能看出,在西方世界看來,十九世紀的中國就是一條任人宰割的羔羊。

參考資料:

【《中國近代史》、《晚清時期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