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綜藝真人秀越來越看不下去了!
他們把計較一兩塊牛肉和雞蛋當成一場遊戲,可那就是我的現實。
他們把洗碗做飯幹活當成趣味,可那就是我生活。
楊蒙恩這孩子實誠,幾句話就戳破「下凡」綜藝。
以前看明星去農村體驗生活覺得新鮮有趣,現在才發現這是一種隔靴搔癢的短期麻痹。
就在咱猴急猴急,尋找心靈桃花源的時候。
派爺我火眼金睛發現了一部療傷綜藝。
豆瓣9.5分,滿屏五星。
2023年開年神綜藝!
許知遠也是開篇扎心,真誠又犀利地指出這一代人越來越具體地感受到困難。
每個人的境遇不同,困難呈現的形態也不相同。
但內心的焦慮、困惑和迷茫卻是統一的,許知遠形容地特別精確—— 受困感。
對於許知遠來說,具體的困難就是做節目的感受力越來越遲鈍。
該如何走出受困感?
抱著這樣的疑問,他找到了蔡皋。
蔡皋,第一個為我國贏得國際美術插圖領域最高獎項的繪本畫家。
早在1993年,在國內很多人都還不知道「繪本」為何物時。
她的《荒原狐精》(現名《寶兒》)就獲得第14屆布拉迪斯拉發國際兒童圖書展「金蘋果」獎。
《花木蘭》獲首屆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年度圖書(繪本)獎。
《桃花源的故事》在出版後第二年就被定為日本小學國語教材。
能把陶淵明筆下「武陵人覓桃源,終入佳境」的故事如此生動地呈現出來,想必蔡皋也有一片自己的桃花源。
先聽聽許老師的描述:
武俠小說?小島?絕世武功?
應該是隱居的世外高人吧!
大錯特錯!
奶奶住長沙鬧市區哦!
去向一位在鬧市中創造桃花源的「江湖人士」求一碗忘憂水!
有趣~
已近耄耋之年的蔡皋滿頭銀霜,衣著樸素。
近看,灰色的馬甲似乎還有些起球。
然而說起話來,居然手舞足蹈像個小孩子一樣。
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容易 得意忘形。
總之在蔡皋這裡,「像一個孩子」是最高級的讚美。
蔡皋說, 她一輩子都在追尋自己的童年。
所以在手記里畫滿了童年的點點滴滴。
她有一位通曉四時八節民間俗事的外婆。
外婆會做數不勝數吃食、會納鞋底、搓麻繩......
這些生活智慧是祖輩一代代傳下來的,她不想弄丟。
更有趣的是外婆教的童謠,蔡皋不但記下了文字,連搭配的手勢都仔細描繪出來。
而且隨手就復刻了一段手指舞表演,動作之靈活,許知遠都自嘆學不來,跟不上。
沒有人去傳承這些有趣的故事和智慧,不可惜嗎?
所以為什麼不回憶童年?
蔡皋創造童書,喜歡童年,也懷著一顆童心去感受生活。
她在樓頂建了「桃花源」,種滿鮮花和蔬菜。
那裡是她的樂園,也是小動物們的樂園。
青蛙、小鳥都愛在那裡談戀愛,而且是光明正大,想不看見都不成。
有一次她一時興起給小鳥挪了窩,結果小鳥再也不來了,這讓她後悔了好一陣,覺得自己的好奇心打擾了別人。後來「矯枉過正」,以至於屋頂來了黃蜂,她也堅決不挪窩。
有鄰居擔心被蟄就提意見,蔡皋護短心切,忍不住懟道:「 你挪個地方好不好?」
動人春色不須多,雖然只有一隅,也能常有奇遇。
奶奶實在是太可愛了,居然怕奇遇跑了。
不過這個奇遇也確實讓人驚喜!
居然是一個夢。
她夢到窗口團著一朵朵的雲,想試試雲是什麼味道?又好奇地把腳從窗口伸出去,踩在雲上飛了起來。
講起這段,奶奶眉飛色舞,激動不已,仿佛夢中發生的是真的。
旁人還來不及分辨她講述的是夢境還是現實,就一同掉進她愉快的「陷阱」里去了。
她一直在追求童心,果真有了返璞歸真後散發的童真童趣。
世人以為她是渾然天成、未經風雨的純粹。
然而,蔡皋卻說: 「我的桃花源是被逼出來的。」
蔡皋家境不錯。父親是西南聯大的學生,在國共合作期間,給飛虎隊做過翻譯,還得過銀質獎章。
但特殊年代,她家被劃分成黑五類 。
因為出身不好,蔡皋只能上條件最差的民辦中學,教室是當街的幾間民房改建的,地板走起來咯吱咯吱作響,開大會只能去工棚。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蔡皋考上了第一師範,要知道當時第一師範在整個長沙市只錄七個人,她就是其中一個。
然而上大學沒有並讓她今後的人生道路一帆風順。 時代的巨浪里,個人是飄零無依的船隻。
19歲蔡皋被下放到農村,在田間地頭扛了六年鋤頭,做了十七年的鄉村教師。
除了日復一日地勞作,最切身的苦難是飢餓。
給孩子們上課的時候,她害怕肚子咕咕響,就在兜里揣三顆蠶豆,實在挨不住了,就放一顆在嘴裡慢慢磨。
受困於出生、受困於時代、受困於生活。
蔡皋是怎樣面對「受困感」的呢?
她說,是她的審美救了她,是藝術救了她。
《桃花源》就是蔡皋的自救。
她畫的桃花源就是她六年的農村生活。田埂、茶棚是她每天勞作都要經過的地方,閉著眼睛都能畫出來。
她用審美的眼光打量生活。鄉村的四時景致、淳樸民風浸潤著她的心靈,成為她日後藝術創作的靈感源泉。
所以蔡皋說 痛苦是痛苦,但能從痛苦中品出甜味是高境界 。
痛苦是真實的,不要去修補不要去否定。
只是把苦當作對比色,顏色有什麼好壞?都是畫作的一部分。
這是藝術教給她的—— 軟化生活的能力。
但不是有「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就可以稱作桃花源。
所謂「林盡水源,便得一山」便是要群山做藩籬,才可得清凈之地。
因此既要 有軟化生活的智慧,也要有對抗世界的力量。
好在這種抗爭的力量蔡皋打小就不缺。
不隨人是為了隨自己,隨自己就開心。
就拿學英語這件事來說,考八十幾分是差了點。
但學習又不是為了成績。
她一心想著畫畫,就只撿對畫畫有幫助的學。
至於引起的非議,她充耳不聞。
軟化生活又對抗世界,乍看矛盾實則殊途同歸——用柔軟的心呵護自己所愛,用堅硬的殼保護自己所愛。
蔡皋所愛就是生活本身。
而生活是具體的。
正是這份具體將許知遠從「受困感」中解脫出來。
蔡皋帶著他去地里幹活,第一次知道了怎麼澆水、怎麼挖地不會損壞根莖。
拿起筆來畫畫,雖然畫得差,但這些具體的生活的細節和經驗給了許知遠一個新的維度去思考。
不斷去拓展我們的邊界,刺激我們的感官,才能找到突圍的辦法,生出新的可能。
這種瞬間通透的感覺太神奇了!
沉溺於抽象的觀念使人焦慮,落實在具體的細節使人安心。
當我們在做具體的事情的時候,生活就鮮活了起來。
當然,不是說大家去鋤地、畫畫就能豁然開朗。
桃花源也不是單純指鄉野生活。
蔡皋說,她畫的是心境,是人們安寧、平和的心態,也是複雜世界裡的一點指望。
要擺脫受困感,走進桃花源,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主動去貼近具體細膩之物。
比如去做成一件事,去實現一個小小的目標,去愛具體的人。
生活有時候確實像一地雞毛,但不要喪失對生活的信心。
生活很美, 生活是一萬個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