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電 影 派,和 片荒 說 拜 拜
電影派
Vol.4116
朱丹的嘴,騙人的鬼。
沒有人比周一圍更懂什麼叫越描越黑。
前不久又看到朱丹爆料周一圍老和張頌文深夜煲電話粥,所以她第一個吃醋的人就是張頌文。
一旁的周一圍抱頭驚訝:「真的假的?」
是呀?尊嘟假嘟?
直到看到這個場面,我宣布朱丹這次沒冤枉人。
你敢信周一圍居然貼身攜帶張頌文親手做的木牌?
還說上面都是滿滿的愛。
一旁的「刀哥」林家川一整個沒眼看,酸言酸語來爭寵。
見狀,張頌文秒變端水大師。
好傢夥,還是三個人的故事呢~
以上片段出自一檔為張頌文量身打造的慢綜藝《燦爛的花園》。
製片人談到節目初衷時四句話三句不離「張頌文的生活」。
「強哥」也強硬表示「不要劇本」。
而且剛表完態 人就鑽到地里和放養的老鄉探討起羊糞養花了。
這份隨性,別說編劇寫不出來,攝像大哥有時候也跟不上啊~
總之,這檔綜藝給人的初印象是極好的。
然而幾期看下來,派爺發現期待的那盞香茗好像變成了「大鍋燉」。
雖然是各有各的香。
但還是忍不住可惜它後勁不足,錯過了一次「開闢綜藝新賽道」的機會。
《燦爛的花園》
01
有聊的無聊
據製片人說,他聊了十幾次 ,每次都是七八個小時,最終打動張頌文拍真人秀。
可見,這檔綜藝是「餃子」,張頌文才是「那點醋」。
前期來看,張頌文的「味兒」確實能撐起節目的內容。
首先,他靈魂有趣又見識豐富。
看到路邊一截枯萎的樹根,他能預見當上面爬滿綠植,自成一角春色。
會為了和陌生人在電波里相遇而感動不已。
盤樹根、養綠植、縫被子、學焊接、收羊糞、逛集市、參加婚宴……
日常不要太豐富,最重要的是在張頌文閱歷和經驗的加持下。
這些生活的細節變得有感有趣,時不時給人眼前一亮的驚艷感。
比如,盤樹瘤。
砂紙從80目、240目、600目、 800目......依次遞減,在得到想要的形態後,張頌文頗為得意地拿出了秘密武器——拋光棉。
一頓打磨,樹木的年輪逐漸顯現,顏色也更接近未打磨的部分。
可謂是「無痕」打磨了。
再比如,同為綠植愛好者的圖克和大家分享他帶來的「龜背竹」大家族。
葉子的好看其實是得了白化病,為了保持這種好看繁殖都是扦插。
對培苗不感冒?
沒關係,花園單憑顏值也能贏得芳心。
寄生在樹幹上的「鹿角」,橫著長的攀緣植物......
生命的多姿多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被展現地淋漓盡致。
一呼一吸間,療愈感十足。
自然的靜謐安慰人心,具體的生活更是充滿趣味和驚喜。
張頌文砍價,和養花大姐大戰四個回合。
最後把大姐都氣笑了,貼面吐槽他太摳門。
帶著一幫藝人朋友在村子裡遛彎。
一聲問候,分享欲爆表的大爺,大方熱情的大媽相繼加入進來。
村口聊天會,張頌文熱情介紹:「我有些外地的朋友朋友來看我。」
大媽直接:「看你?你是誰?」
差點沒笑撅過去了~
明星光環是個啥?
他們對誰都一視同仁。
反正在村裡,過了50歲掃大街都沒人要。
年紀最長的信和張頌文內心仿佛遭受到一萬點暴擊。
既然掃地不行,咱就來點拿手的才藝表演拉近距離。
肉眼可見的尷尬中,信溫柔地唱了兩句自己的代表作《死了都要愛》,結果被嫌棄不吉利。
輪到馬嘉祺來了一首《映山紅》,才終於和觀眾通上了電。
更搞笑的是後采,比起點評他們的歌唱,大媽們更著急回家做飯。
咋說呢?
人間處處是詼諧~
太真實了。
同款著急的還有吃席的倆大爺。
和節目組嘮嗑?嘮幾句得嘞!
平常人,平常事,平常心。
心靈上的平視,才可能敞開胸懷去接納,方可平等地表達。
難怪張頌文無比珍惜溫暖的鄰里關係。
煙火和詩意並存。
這既是張頌文選擇的生活,又也是他身為一個演員應該吸收的養分。
同時,如何具像化的熱愛生活和保持好奇心也是喂養觀眾的精神食糧。
某種程度上,節目賣點就是「張頌文打發時間的100種方式」,即「有聊的無聊」。
他的出其不意、天馬行空自帶綜藝效果。
他的樸實真誠、隨性鬆弛能輕易勾連起中國人骨子裡的田園情趣、鄉情鄉誼。
一檔綜藝,創意和內容都依賴於藝人的個人魅力,屬實小眾。
不過,事物常是一體兩面。
放開眼光看,《燦爛的花園》是不是可以成為首檔以藝人本身為IP的綜藝新形式呢?
總之,無論是可看性還是開創性,這檔綜藝都潛力巨大。
然而,怎麼看都不會難看的綜藝居然愈發難看了。
02
無聊的有聊
觀感越來越差,原因很簡單——
說一套做一套。
從第二期開始,各種和節目調性完全不搭的嘉賓陸續登場。
特別是街舞冠軍席嘉琪空降那段。
瞅瞅全員懵逼的表情,在座的顯然沒一個人認識這位飛行嘉賓。
這是無劇本?我請問呢?
疊個甲,對嘉賓本人沒意見,主要是觀感太尬。
尤其是後面的公園斗舞。
毫無亮點,一通干嗨!
冠軍擱這兒秀舞技,倆業餘大爺社會搖,怎麼看怎麼割裂。
不是舞種有壁,而是兩邊的氛圍格格不入。
熟人場崩壞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張頌文從節目主心骨變成了節目主持人。
要負責介紹大家互相認識,還要負責cue流程。
豆友辣評「一個《嚮往的生活》完結了,千千萬萬個《嚮往的生活》站起來了。」
恕我直言,單談節目形式,它遠不如《嚮往的生活》。
首先,常駐嘉賓選的就很迷,看不出人物分工,也無法預想後續劇情。
而《嚮往的生活》從籌劃階段就把算盤打得啪啪響。
有何炅和黃磊幾十年的友情打底,還有提供獨特視角和趣味性的劉憲華。
雙保險給節目效果托底。
《嚮往的生活》總導演王征宇解密幕後製作
另外,每期嘉賓也有考量。
一個新人物附帶一個新故事。
除了預設人物關係和故事。
節目組還在「嚮往的生活」這一情境下自然地安排了「事件」,來完成對節目意義的表達。
比如,搭灶台、做飯、種地......
《燦爛的花園》當然也有事件支撐,但對比下來顯得相當生硬。
比如,即興表演。
誰看綜藝是抱著看「演技大師班」的期待來的呀?
而且隔著第四堵牆,普通觀眾也很難沉浸到各位演員的小劇場中。
當然,要透過生活去挖掘一個實力派演員的修煉秘籍,肯定繞不開「演戲」。
問題是,在奉行全面和深度時,可不可以有所側重呢?
比如,多一些篇幅展現他和朋友們打打鬧鬧的日常,他和狗狗「小白」的絮絮叨叨,他隨性而起的一次串門或追尋。
相比硬cue尬演,以上情景明顯比較可愛生動。
如果覺得不夠豐富,還可以挖掘一下「花園」建造的過程。
在我看來,那幾乎是一個素材藍海。
試想一下,租住了15年的農家小院即將拆除,沒什麼值得留戀的嗎?重新去蓋一個新家,沒什麼想要實現的住宅幻想嗎?
然而,已播內容中,「小熊花園」是一個轉場就基本完工了。
若論具體細節,大概是張頌文叮囑在門口地面做個斜坡防止冷風倒灌,以及給女生宿舍安裝窗簾。
「偷懶感」很重。
說難聽點,節目組幫倒忙。
像一個廚藝拙劣的廚子,加一堆「料」試圖把菜肴變得美味,結果反而糟踐了食物的本鮮。
「技拙何來鴻鵠志,才低自少妙靈方」,不如回歸初心。
為張頌文量身打造的綜藝,就大方把舞台還給張頌文。
畢竟他給雞催眠,都夠我琢磨一下午。
有必要擔心接下來沒有小節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