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跳樓者砸中女孩後續:遺體無人認領,自己失去記憶

2023-07-30     視覺志

原標題:被跳樓者砸中女孩後續:遺體無人認領,自己失去記憶

4月23日,一條名為#男子商場墜樓砸中過路女子#的新聞登上各大媒體的熱搜榜。

當天下午5點40分,上海某商場內人來人往,突然一樓大廳內傳來一陣驚呼。

有人看到,在商場5樓的護欄外,一名男子情緒激動的和上前勸慰的保安比划著。突然,他放開緊握護欄的雙手一躍而下。

隨後,徑直下墜的中年男子砸中了一名過路女生。

男子因搶救無效死亡,被砸中的女生送入ICU救治。

自此,兩個毫無交集的陌生人因為一場意外,命運被栓到了一起。這場意外的背後,也成為兩個普通家庭的交叉點。

被跳樓者砸中前的25歲

閔行區的這家商場,位於被砸中的女孩小孟所住宿舍區的正對面。

每次上夜班時,小孟都會提前一會兒去商場大堂的書店裡,邊看書邊等班車。這裡環境不錯,還有空調。能讓一天在流水線上工作12小時的小孟,暫時從忙碌中抽離出來片刻。

4月23號是個周日,25歲的小孟還有3天就會度過試用期。不出意外的話,她的收入也會從比現在的六千多,多上將近一半。

在流水線上當操作員,是小孟來上海後的第一份工作。

在此之前,具有大學本科學歷,師範專業的小孟。畢業後順利的進入一家浙江教培機構,成為了一名英語老師。

但好景不長,剛工作一年的小孟因為「雙減政策」被迫失業。

不認命的她,又想一邊當代課老師一邊考編,為以後的出路奮力博一次。可惜的是,代課老師的工作是臨時崗位,一千六百塊的工資還是半年一發。

為了解決自己的生計,以及家裡的用錢困難。小孟不得已放棄了自己的夢想,來到上海謀生。

進廠應聘時,小孟還用了不少「小聰明」。

工廠在用人時,都覺得大學生不可能塌下心來做操作工。因此,小孟自豪瞞報自己本科生的身份,用高中畢業證辦理了入職。這也導致,她比其他大專生每月少拿了700塊補助。

進廠後的辛苦,遠比她想像中的更嚴重。每天十幾個小時站著工作,狹小擁擠的宿舍,枯燥乏味的流水線環境,以及白夜交替循環的班次都讓人,每天疲憊到無暇思考太多。

幾個月後,一同進廠的朋友們,陸續離開了上海回到老家河南,接受相親留守的命運。

但小孟堅持了下來,試用期六千多的工資,至少能給她提供一份落腳的保障。轉正後翻了近一倍的收入,也可以用作弟弟的助學貸款和奶奶的醫藥費。

懷著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希冀,小孟還把一家四口的聊天群名改成了「越努力越幸運」。

這一切,卻都在4月23號的那個傍晚被改變了。

九死一生後的失憶

出生於1997年的小孟,河南農村的老家裡除了父母弟弟外,還有一對年邁的爺爺奶奶。

因為兩位老人一直臥病在床,身為獨子的小孟爸爸只能留守家中照料。外出打工養家的重擔,都落在了媽媽的身上。

在外地流水線工作的媽媽,每月省吃儉用寄回來的五千元,就是這個家全部的收入。

在小孟的記憶里,童年永遠和貧窮脫不開關係。

懂事的小孟從中學起,每天放學後都會去學校食堂幫忙,這樣就能免費吃上兩頓飯。

大學時選擇師範類專業,也是考慮到學費低還有補貼,能給父母減少一部分壓力。

在發生意外之前,家裡人都不知道小孟在上海當操作工。

因為每次打電話都是報喜不報憂,小孟的父母只知道她在上海的新工作「公司大、收入高、機會多、有很多朋友」。

如今時隔半年再度見面,女兒卻已經躺在ICU的病床上,唇邊還殘留著沒擦乾的血漬。

頸部脊髓損傷、頸椎、鎖骨、枕骨骨折、頸椎間盤突出、腦挫傷、創傷性顱內出血......

會診單上密密麻麻的診斷說明,讓人看了觸目驚心。

更讓一家人絕望的是,小孟漫長且無法預估的康復期,和巨大的醫藥費缺口。

保守估計至少幾十萬的費用,讓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女士出事後,不想花錢請護工的小孟父母都趕到上海醫院照料。因為經常請假,孟媽媽也被工廠開除了。

沒了經濟來源,花出去的每一分錢就要特別規劃。

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小孟的手術費和醫藥費就花了12萬。

父母兩人剛來上海時,住在最便宜的招待所,一晚也要108元。再加上伙食費、康復器械、護理用品等費用,每天手機支付帳單上的數字,如流水一般從眼前趟過。

而出事前,小孟只買了河南老家的新農合醫保。 保險上明確規定,因意外導致入院治療的病人,費用由第三方責任人賠付,醫療費用不能走醫保報銷流程。即使起訴第三方責任人後,對方沒有賠付能力,異地就醫報銷也要看具體情況,不能做到100%報銷。

面對醫藥費的巨大缺口,小孟的父母跑遍了上海的中介,租了一間老破小的樓房。有了落腳點後,孟爸爸便開始出去找工作,希望儘快有份穩定的收入。

這些舉措顯然只是杯水車薪。

幸好,在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接力下,小孟籌到了20萬醫藥費。這筆救命款到位後,剩下的就是幫助小孟進行康復訓練和通過法律途徑追討賠付。

頻繁的手術,把小孟的長髮剃成了光頭。剛入院的一個月時間裡,頸椎神經受損的小孟連仰臥和吞咽都無法自主。

每天只是眼神渙散側躺在病床上,安靜的看著窗外。吃飯喝水和排泄,都要靠別人手把手的幫助。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現在的小孟已經可以坐起。每天長達6小時的康復訓練,也在幫她重新學習站立、握筆寫字、走路。

除了要像新生兒一樣重新學會自理外,作為當事人小孟還要配合律師,著手準備向跳樓者和商場方提起民事訴訟。

要打官司,就要先回憶起當天事發的一切。

但或許是因為在面對意外時,人會出於自保發生應激反應,也或許是因為顱內出血,小孟將那天在商場裡發生的一切,都自動從自己的記憶中刪除了。

她想不起自己為什麼會出現在傍晚的商場裡,又為什麼會躺在醫院的病床上。

就連被跳樓者砸中的過程,她都是從別人口中得知的。

在向跳樓者追討賠償時,小孟一家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難題。

無人認領的跳樓者

作為這次事故中承擔主要責任的一方,小孟家人和律師需要聯繫到跳樓者的家屬,讓對方做好調查取證工作。

但意外發生距今已經過去3個月,跳樓男子的遺體卻一直在停放在醫院的太平間,無人認領。

孟媽媽在上海的日子裡,除了陪床照顧女兒外,就是一趟趟的跑街道信訪辦,但至今仍沒見到對方的任何親屬。跳樓者的身份也一直是個迷。

只有一次在和派出所工作人員聊天時,孟媽媽聽到了關於跳樓者僅有的線索。

原來事故發生後,調查人員就對周圍外來務工人員租住的區域,進行了重點走訪。雖然沒有找到跳樓者的家屬,但在一些知情人的隻言片語中,慢慢拼湊出了關於他的一點痕跡。

這名外地來滬的男子,今年大概50多歲,在上海多年卻沒有固定工作,生前從事一些體力勞動的短工。經濟條件不佳,一直在郊區的群租房裡獨自生活。他在老家結過婚,有一個兒子,但因為種種原因,已經十多年沒有來往。加上一直在外打工沒有回過老家,親戚朋友也早就斷了聯繫。

意外發生後,曾經有人聯繫上跳樓者老家的村領導,對方表示他在村裡沒有遺產可繼承,也沒有繼承人願意來上海處理後續。

當天的商場監控里,也沒有拍攝到跳樓者的正面圖像。只有一段網友用手機拍攝的不太清晰視頻中,能看到一個中年男子突然情緒激動的摘下帽子,張開雙手,沒有一絲絲猶豫地徑直跳下了五層樓。

面對一個沒有賠償能力的事故方,小孟一家束手無策。他們不知道20萬的捐款用完後,小孟的康復之路又該何去何從。

小孟的遭遇公布出來好,網絡上呈現出不同的兩種聲音。

有人覺得跳樓者想死就該跑遠點,沒有責任心和公德心,不給自己積陰德。

有人覺得這是一個將死之人,最後不體面的告別。

有人覺得應該效仿日本自殺森林,設立開放的自殺公共場所,避免後續麻煩。

有人呼籲安樂死,讓人可以有選擇,有尊嚴地走。

每天進行康復訓練,身體和記憶逐漸有所好轉的小孟,在看到網絡上的這些討論後,有時也會想起那個周日傍晚的情景。

當時正值晚高峰,商場一樓大廳里有帶孩子就餐的年輕父母和約會的情侶,氣氛溫馨又悠閒。而她只看到一個黑影迎面墜落。

對於跳樓者,小孟沒有父母那樣的憤恨,她至今都搞不懂男人為什麼會選擇在商場自殺。或許他是希望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有人能在身邊給他幾句開導或是交流,也或許他是希望在一個有人陪伴的環境里,走完最後一程。

相比跳樓者,小孟覺得自己是幸運的,有那麼多人願意給予她關心和愛。

如今這家商場,早已恢復營業。除了在這裡上班的工作人員和少數知道事情經過的路人外,沒人會想起這裡曾經發生過什麼。

如果沒有那場意外,走上工作崗位的小孟姐弟會讓一家人從貧困的生活中迎來轉機,

那個身份成謎的跳樓者,可能也會走出那段至暗時刻。

30 / Jul / 2023

監製:視覺志

編輯:sheryl

微博:視覺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3ac68fa72110c17b013bf231dca4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