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硬核技術的新起點,再次刷新世界認知

2024-11-04     安卓中國

說起現在國內的科技公司,機友們應該都有這樣的感覺:

由於全球競爭格局的重塑,如何通過科技創新來成為各行各業的新主導,才是目前的主流趨勢。

比如,此前被央視點名的中國四大硬核科技公司:華為、比亞迪、寧德時代、小米。

要機哥說啊,在這其中,現在又以小米的進步速度最為驚人。

早在今年初,小米成為了「CCTV 品牌強國工程」的成員之一,「人車家全生態」和中央電視台達成了戰略合作。

在此之前,「CCTV 品牌強國工程」在科技領域的合作品牌,只有華為一家。

可能放在五年前,大夥對於小米最大的印象就是性價比、價格屠夫。

但現在隨著小米「新十年戰略」的落實,曾經那個經受無數質疑的阿米,其實已經真正迎來了硬核科技全面綻放的「新起點」。

手機高端大成,離不開自研投入

先說手機業務。

作為一家堅定走全球化道路的廠商,最近幾年小米手機在全球的發展,確實可以用「起飛」來形容。

根據調研機構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小米手機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已經連續 17 個季度排名全球前三。

其中今年 8 月超過蘋果,成為全球第二。

再具體到不同的地區上。

如今的小米,更是主打一個雨露均沾——

截至上半年,市場份額排名前三的國家和地區,已經達到了 58 個。

像歐洲的話,今年 Q1 的份額就漲到了 18%,和前一位蘋果的差距越來越小。

曾幾何時,一提到小米在全球市場的攻城拔寨,網絡上就總是會有類似於「組裝廠」的質疑。

但在「新十年戰略」下,小米顯然已經不再是以前那個小米。

在過去的六年里,小米已經連續入選全球 500 強企業。

今年入選《2024 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 TOP100》,排名第 87 位,中國唯二。

歸根結底。

加大底層技術研發投入、死磕硬核科技,才是小米敢於去和蘋果、三星、華為等廠商競爭的關鍵。

直接看數據和實際動作。

2024 年全年,小米在研發上的投入預計將達到 240 億。作為對比,22 年是 160 億,23 年是 191 億。

而到了明年,這個數據預計還將再度提升到 300 億。

此外,智能製造也被小米當作未來發展的重要一環。

早在 2020 年,小米的第一座智能工廠就正式投產。放在當時,是全國最高端、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手機工廠之一。

而到了今年 2 月,小米另一座投資 121 億的智能工廠,也在北京昌平完成建成投產。

北京昌平智能工廠採用全球最先進的自動化、數字化生產線和智能製造技術,系統軟體自研率達到 100%。

重點來了——它的旗艦手機年產能,超過了一千萬台。

自研技術上的持續投入,最終也給小米手機的高端化帶來了無數成果。

比如說。

在 5G 標準的全球榜單中,小米目前排名全球第八,國內第三。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排在小米之前的廠商,全部都是通信行業巨頭。

再比如說。

最近剛剛發布的小米 15 系列,又落地了全新的小米龍晶玻璃 2.0、超高能量密度金沙江電池、小米星辰通信系統、LIPO 螢幕立體封裝技術...

所以大家今年也都在說。

阿米的底氣和自信更足了。

新發布的小米 15 和小米 15 Pro,也在強大產品力的加持下,真正實現了全面越級對標 iPhone16 Pro 系列。

包括小米的高端化進展,如果說前兩年還是屬於一個慢慢摸索的階段。

那現在的阿米,則是已經通過小米 13 系列、小米 14 系列等機型的成功,向世界宣告——「小米手機,高端已成」。

AI 時代,小米有自己的解法

在 2024 年聊新手機,總有一個話題無法繞開。

那就是 AI。

實際上這不僅僅只是手機行業,隨著美國、中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在 AI 領域上的競爭愈加劇烈。

現在的 AI ,既是各個科技公司之間的競爭,同時也成為了國與國之間的重要博弈。

好在關於這一點,早在 2016 年就提前布局的小米,如今也已經擁有了全棧的自研 AI 能力。

以最新發布的小米澎湃 OS 2 為例。

作為一個為「人車家全生態」服務的作業系統。

小米澎湃 OS 2 內置了 HyperAI 架構,而它所帶來的超級小愛,也給世界帶來了小米關於 AI 的全新解法。

相比起目前行業里各種花里胡哨的 AI 功能。

小米更希望目前的 AI 技術可以以人為本,真正做到幫助用戶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瑣事。

體現到超級小愛上,它就成了一個真正生活中的小助理。或者說,是你的另一個無限容量的大腦。

它可以隨時隨地幫你記錄各種證件信息、商品信息、菜單、照片...

甚至是生活里各種需要被記住的環節。

只需一句「記一下」,全部搞定。

等到需要使用時,再問它或者讓它自動填寫即可。

當然,作為一個全生態 AI 智能助手。

超級小愛,也可以幫你通過一句話來創建各種自動化流程。

有一說一。

看到這次澎湃 OS 2 對於 AI 的演示,機哥真的有「awesome」的感覺。

對於小米這樣的中國公司來說,現在掌握更強的 AI 實力,就等於擁有了未來的競爭力。

同時也意味著在全球市場,阿米可以代表中國科技去和谷歌等外企競爭。

汽車時代,小米要走最艱難的道路

最後,再聊到造車的話題。

曾幾何時,進口車一直被當作是象徵高貴身份的奢侈品。歐洲、日本、美國主導了整個市場格局。

但隨著新能源時代的到來,大夥應該也都看在眼裡,國產車企逐漸成為了世界汽車工業的最大攪局者。

在出口量上,中國汽車也在去年超越日本,成為新的世界第一。

但儘管如此。

正如當年市場都看不起比亞迪和寧德時代一般。

當雷總真的宣布造車時,市場的聲音,還是大多都是不看好。

甚至在 SU7 發布之初,網上關於它的言論都是:

「軍,收手吧,外面全是 XX。」

結果呢,等到 SU7 一經上市,大夥才真正感受到它所帶來的震撼。

毫無疑問,從上市首日就接近 9 萬台大定。

如今依然後勁拉滿,10 月累計交付突破 20000 台的小米 SU7。

已然成了今年車圈乃至整個新能源車歷史上,一款超現象級的產品。

那現在再讓我們回顧整個過程,重新思考一個問題:

小米造車,為什麼會成功?

我覺得是因為,小米從一開始就選擇了一條最艱難的道路——

新勢力的智能化、傳統車企的機械素質,我全都要。

為什麼要卷機械素質?核心原因就是如今的性能領域,還是被海外品牌所壟斷。

而小米汽車的目標,就是致力於成為這個領域的突破者。

當然了,這事說起來簡單,幹起來可不容易。

小米最終選擇的是全棧自研的路線。

短短三年,就建成了首座小米汽車超級工廠,自研的 9100t 一體化大壓鑄設備集群、超級電機 V8s 相繼面世。

所以看到這,你應該也能理解雷總那句「造車很苦,但成功一定很酷」的含金量。

再拿剛剛成為紐北賽道史上最速四門車的小米 SU7 Ultra 來說。

6 分 46 秒 874」這個成績,充分證明了中國車企除了能擁有更強的舒適化和智能化,也能擁有最巔峰的性能。

可以預見的是,小米 SU7 Ultra 量產版的發布,勢必也將引領國產性能車迎來新的時代。

當然,在智能化領域,小米的目標也一直是做到行業第一梯隊。

其實話說回來。

對於目前的科技大廠,造車就等於是未來,科技 × 汽車已然成為行業共識。

華為開創了幫助車企造車的路線、小米選擇親自下場。

原本來說,蘋果也應該會是這個領域的最強競爭者之一。

只可惜,最終阿果選擇了放棄。

難怪福特 CEO 說小米是「中國的 Apple」,因為他們把蘋果沒幹成的事兒乾了。

總結:小米又迎來了新起點

可能不用機哥說,很多機友應該也能感受得到。

對於小米來說,2024 年絕對是值得銘記的一年。

手機上,走了四年的高端化迎來大成,軟硬體水平真正能在世界舞台和蘋果三星競爭。

汽車上,一鳴驚人的小米 SU7,證明了只要肯研發肯投入,國產車企同樣也能造出媲美保時捷和特斯拉的高端性能轎車。

至於全新登場的小米 HyperAI,也將成為連結小米手機、汽車乃至全生態的關鍵橋樑。

回顧小米過去十五年的歷史。

曾經的它,代表的是新國貨;而現在的它,代表的是中國新一代的硬核科技力量。

小米這一次,是真正站在了品牌價值重塑的新起點。

圖片來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2d8834320c59efd2270a775f5050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