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陵之戰魏國無憂,為何在馬陵之戰後一夕而落寞至此?

2022-07-04     歷史新視角

原標題:桂陵之戰魏國無憂,為何在馬陵之戰後一夕而落寞至此?

經過春秋的霸主之爭,愈演愈烈的局勢下,金戈鐵馬的殺伐,日趨激烈的兼并,終於是進入了最為禮崩樂壞的戰國時代,這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悲情時代,也是一個熱血英雄的浪漫時代,隨著公元前403年晉國被三家瓜分,一個諸侯國率先而崛起,正式開始了列國爭相變法圖強的特殊時代,魏國是一步先而步步先還是後繼無力,魏國三代,魏文侯、魏武侯到魏惠王,終將是一場美麗的夢罷了。

魏國的崛起得益於魏文侯,而其落寞卻是諸侯中率先稱王的魏惠王,兩場戰役下來,魏國的衰弱竟然是如此的迅疾,前者桂林之戰,魏國雖敗,卻也未傷精動骨,恢復能力仍然強悍,可是後者馬陵之戰卻一夕而落寞至諸侯盡相征伐,竟有亡國之危,實在令人不解。

要找到其中的答案,還是要先回到魏文侯的崛起和魏武侯的擴張策略上來,如此才能全方位地了解魏國瞬間落寞的根本原由。

魏國雖然三家分晉了,當時名義上還是一體,魏斯正好是當時的正卿,可是魏氏只得到了晉國西南角安邑一帶土地,相較於韓趙而言,實力相對弱小不少。魏國處於四戰之地,而當時勢力尚弱,四方皆是強大的諸侯,如此境地讓魏斯有了急切的憂患意識,所以藉助於晉國正卿的影響力,開始了其對於人才的引進,從而導致了魏國的率先變法。

當時天下正是大變而未變之時,魏斯將當時的名儒大家子夏請到了魏國,還恭敬地執行師禮,這一作為,讓天下有識之士看到了魏國對於人才的看重,魏國以此而樹立起了一個文化標杆,從此之後,人才接踵而至,慕名而來,魏國即為諸侯中的文化宗主國。

西河學派從此風行魏國,魏斯對於人才的取用和後世的曹操異常相像,唯才是舉,從此寒門士人有了更為廣闊的晉升空間,公孫衍和龐涓就是這一時期的既得利益者的代表。

過去都是注重出身的世族政治,所以利益的糾纏而導致朝堂錯綜複雜的利益連結對國家不斷腐蝕形成上層壟斷。有了寒門士子甚至戎人的加入後,朝堂瞬間吏治更為清明,效率更加高效。

當然魏國也不過是剛剛嘗試,一切也是以富國強兵為主,朝堂的主要勢力還是把持在公室貴族之手,還遠遠達不到後世的官僚集團取代世族集團的地步。

一時間魏國人才濟濟,魏斯以翟璜為相,改革弊政;以樂羊為將、吳起改革軍制;以李悝變法,於是魏國百業俱興,國力蒸蒸日上,這是魏國的崛起時代,猶如東邊冉冉升起的紅日,耀眼無比。

魏文侯的戰略思想是三晉一體,魏國變法強大了,總需要通過武力擴張才能夠迅速強大,而東邊的擴張雖然很吸引人,但是有齊楚兩強國,再加上息息相關的中原諸侯小國的合力,所以魏文侯將眼光放到了西方的落後秦國身上,河西之戰爆發,魏國勝利擴張了土地。

當是時,吳起訓練的魏武卒五萬人大敗秦軍50萬,陰晉之戰,魏武卒一戰而名震天下,魏國占據河西,而且還越過趙國攻掠了中山國,魏不可阻擋的強勢崛起,稱為戰國初期的超級強國,戰力之強,幾可比肩於當時的韓趙齊楚秦諸侯國的聯合。

富國強兵,看字面意思就是經濟繁榮,甲兵強大。其實除了經濟和軍事方面,政治制度方面的改革顯得更是尤為的重要,這一點將在魏國往後以及秦商鞅變法後對比而出。

魏武侯當政後,雖然打敗了有意窺測中原的楚國,從而建立了以大梁為中心的向東擴張的霸主強國。魏武侯的國策是依仗國力而四處征伐,雖然取得了不小的勝利,痛揍了不聽話的周遭諸侯國,可這也意味著無形之中得罪了不少的勢力。

魏武侯攜三晉之勢而巧取豪奪,自己吃得飽飽的,可是韓趙卻只能幹瞪眼,韓國還好還能兼并鄭國以達到擴張的目的,可是趙國卻連湯也沒得喝,這與在魏文侯時代完全是兩種對待。

不久後諸侯小國衛國則成為了魏趙大戰的導火索,趙要擴張,衛國投奔魏國大哥的懷抱,如此雙方兵戈相向,最終雖然秦楚應邀而介入,魏趙重新和好,但破鏡再也不能重圓,三晉一體的聯盟也就此名存實亡。

魏武侯當政的25年間,雖然國力仍舊呈現上升態勢,但是隨著各國的變法嘗試,以及西河學派中公室、貴族對平民士族的排擠,文化宗主國形象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在不久後的齊國的稷下學宮將取代魏國,成為天下士子趨之如鶩之所。

最主要的不僅是魏武侯東征西伐,空耗國力,更為重要的是,韓、趙、魏聯盟的解體,以及韓、趙對魏國的仇視;除此之外,魏國錯失了更加一步強大的階梯,擴張方向不明,白白放過了落寞貧窮的秦國,沒有向西邊擴張,沒有吞併秦國,達到擴張縱深,擺脫四戰之地劣勢地緣的軍事戰略,這將成為魏國永遠的痛。

魏惠王是魏國承上啟下的國君,盛極而衰猶如後世的唐玄宗一般。

數十年的魏國霸主榮光,文有公叔痤、公子昂;武有龍賈、龐涓;軍士有魏武卒,也難怪魏惠王目中無人,高高在上;也難怪衛鞅、孫臏大才不識;也難怪後來的張儀、范睢之輩而不削。

魏惠王終究是完美地躲過了這從四面八方而匯聚來的天下大才,估計他買彩票肯定得是超級特等級了吧。

其實這說來說去,還是與魏惠王的心態息息相關的。

與其父魏武侯一樣,沒有像樣的戰略,強盛時四處征伐,弱勢時就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當然這是後話。而在桂陵之戰爆發時,魏惠王還是一如既往地嘚瑟。

公元前354年,我大魏打的就是你趙國,怎的不服啊,兵臨邯鄲城下,魏武卒戰力就是如此不可一世。喲,還想請求援兵,齊國又如何,我大魏不放在眼中,還想來捋虎鬚,這是找死的節奏。

沒曾想齊威王派遣兩路大軍,其中一路就是田忌、孫臏。圍魏救趙的成語從此印刻在了史冊上。此一戰,龐涓輕敵冒進,結果中了埋伏,一戰而全軍覆沒,龐涓僅以身免,也有說龐涓是被抓後放回的,總之桂陵之戰魏武卒損失八萬,可謂傷了元氣。

桂陵之戰魏國失利,天下震驚,可是魏國還仍有強悍實力,不久後,齊國仍舊要老老實實向魏國老大哥賠禮道歉,此時天下仍然是一超而多強的局面。

有強大的國力和底蘊作為依託,幾年後魏國的實力還是有所恢復的,這下魏惠王又有了足夠的實力再次嘚瑟一把了。

而這一次由韓國為導火索引起的馬陵之戰將會讓魏國一朝回到解放前,或者比之更慘,因為諸侯國間都有著痛打落水狗的傳統。

公元前343年馬陵之戰爆發,魏武卒十餘萬之眾盡皆被殺,龐涓身死,太子申被俘,這還是那個以一敵十的魏武卒嗎?魏國終於還是敗了,窮途末路不遠矣!

消息傳來,諸侯明白一頂王冠落地了,天要大變了。

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相隔也就11年左右,為何會出現截然不同的局勢呢?

說來,桂陵之戰雖然損失八萬武卒,可是元氣仍在,大魏國精銳老兵還有二十萬上下。仍然具有超強的戰鬥力,從之後魏國迅速出兵齊國就可見一斑。

而馬陵之戰中,十餘萬魏武卒身死,聽到這消息的那一刻,朝堂上的魏惠王直接就暈厥了過去,可見這次戰敗的損失之重。

一個國家能動員的兵力是有限的,而且百戰老兵更是國家強盛的依託,桂陵和馬陵兩次戰役損失近二十萬,這在當時,秦國、齊國、楚國等大國能動員的精銳兵力也不過才20萬,何況是魏武卒這種極為耗費國力和時間才能練就的精銳兵團呢?

消息傳來,四鄰諸侯迫不及待的痛打落水狗。趙、秦、齊三面進攻,此時四戰之地的地理劣勢顯露無遺,沒有戰略縱深的魏國可謂是一敗塗地。公元前340年,秦商鞅誘俘公子昂,斬殺魏軍精銳五六萬,至此河西之地魏國再無一戰之力。

至此,魏國昔年侵占他國之領土幾乎被全部索回,魏惠王不得不委曲求全與齊,交好韓,與楚化干戈,再無往日之威風。

其實桂陵之戰就可以看出魏國霸業即將落幕,一個完全不在乎外交且還是四戰之地篤信武力殺伐沒有精確戰略目標的諸侯國,被勵精圖治,變法圖強的秦、齊後發先至也實在算不得驚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266caa1543ae3e5f85ad5f8fbbf307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