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相當於中醫學的「胃緩」,這一名稱,首見於《黃帝內經》,《靈樞.本藏》篇云:「脾應肉,……肉胴不稱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約不利。肉胭不堅者,胃緩。」明確指出肌肉瘦弱與身形不相稱的胃的位置偏下,肌肉不夠堅實的則胃緩。《金匱要略》中所述的「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頗類似本病的症狀。歷代醫籍中,雖未將胃緩作為專門病症加以討論,但不少有關脾胃臟腑功能失調的病證載述中,多涉及到胃下垂的症狀,如腹脹、痞滿、噯氣等。
患者多自述腹部有脹滿感、沉重感、壓迫感。多為持續性隱痛。常於餐後發生,與食量有關。進食量愈大,其疼痛時間愈長,且疼痛亦較重。同時疼痛與活動有關,飯後活動往往使疼痛加重。
常於飯後活動時發作,尤其進食過多時更易出現。這是因為一次進入較大量食物,加重了胃壁韌帶之牽引力而致疼痛,隨之出現噁心、嘔吐。
辨證治療胃下垂
脾虛氣陷型
面色萎黃,精神倦怠,語言低微,氣短乏力,食少納呆,脘腹重墜,脹滿,噯氣不舒,食後加重,肌肉瘦弱,舌淡苔白,脈象緩弱。治以補氣升陷,方用補中益氣湯合枳術丸
虛實夾飲型
脘腹墜脹不適,食後尤甚,喜暖喜按,必下悸動,水走腸間漉漉有聲,噁心,嘔吐清水痰涎,便溏,舌淡苔白滑。脈象沉細小滑。治以溫陽化飲、和胃降逆,方用苓桂術甘湯合附子理中湯
肝胃不和型
兩脅脹而不適,脘腹脹滿,呃逆,噯氣,嘈雜噫酸,善太息,苔薄膩,脈弦小。治以疏肝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或四逆散與逍遙散加減化裁。
胃陰不足型
面色略紅,唇紅而干,脘腹脹滿,灼熱不適,口乾苦,口渴思飲,噯氣,噁心嘔吐,大便干,舌紅少津,脈象細數。治以濡養胃陰,方用益胃湯合一貫煎
胃絡瘀滯型
胸膈痞滿,脘腹脹墜,臍上刺痛,按之濡軟,噁心,形體消瘦,面色晦暗,舌暗淡或有瘀斑,苔薄,脈象沉細或澀。治以疏肝養血化瘀,方用血府遂瘀湯合香砂六君子湯加減化裁或用柴胡疏肝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化裁。
眾所周知,中醫中藥用來治療消化系統疾病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對於胃下垂的治療,近些年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所以從中醫治療胃下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中醫中藥能夠緩解胃下垂的相關症狀,尤其是對於腹脹、噯氣、便秘、食欲不振等等,臨床療效還是比較明顯的。對於輕、中度胃下垂,一般臨床療效還是比較令人滿意的。對於重度胃下垂,中醫治療也需要很長的過程,完全治癒存在一定的難度,建議根據病情的輕重,必要的時候選擇中西醫結合的方式,以便取得更好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