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心理主筆團 | 笛子 凌扶搖
壹心理運營團 | 宇宙
《小歡喜》今晚終於要大結局了。
看了預告,毫無意外,皆大歡喜。
孩子們都考上了好的大學,歷經磨難的三個家庭都往好的方向發展,讓所有追劇的人都得到了一份小歡喜。
但我真的不得不潑個冷水。
宋倩這個控制欲爆棚的媽媽,在英子得抑鬱症之後一下子變得毫無控制欲,不再對孩子有任何管束——這個劇情太美好,但卻太不真實。
「我已經三十四天沒有睡過一個好覺了。」「對不起,是我沒有做好你們的女兒。」「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17歲的喬英子,跳海前撕心裂肺地對媽媽大喊。
媽媽宋倩,自從離婚後,就開始和女兒「談戀愛」。
她一次次地對英子強調:
媽媽最最最最愛的就是你呀。
自從你到媽媽肚子裡,媽媽就沒跟你分開過。
媽媽從沒覺得你已經離開媽媽的身體了......
為了女兒學業順利,她辭掉了安穩的工作,起早貪黑做家務,事無巨細都要管。
在英子的臥室裝大玻璃窗,時刻監視她的學習;
一大早逼英子空腹吃生海參,說是大補;
無視英子的航天理想,硬是要求英子考清華。
而英子呢?
面對媽媽這種掏心掏肺的愛,她變得越來越小心翼翼。
甚至,當媽媽帶她去看電影時,明明已經看過了,她卻不說,怕媽媽不開心。
但媽媽不領情,直接把英子拖出來罵:「何必看兩遍浪費時間呢?」
英子特別委屈,說,我也是為了你高興呀......
媽媽氣沖沖地轉身離開,回頭說:我不用!
長期活在媽媽控制下的英子,情緒越來越低落。
而媽媽卻指責她:「媽媽一個人帶你長大的呀,我白天要上課,晚上還要備課,我起早貪黑給你買菜做飯。」
「你壓力大,我壓力不大?」
而英子給出的答案是:「我知道你不容易,是我配不上你給我的愛。」
於是,才有了開頭的那一幕。
宋倩崩潰大哭,她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愛才是最大的傷害。
爆紅國產劇《小歡喜》,真的一點都不歡喜。
劇集播出後,評論吵翻天:
年輕人說,英子是世界上的另一個我。一切都是媽媽單方面安排,以愛為名控制自己。
年紀大的人卻說,宋倩付出那麼多,她逼英子優秀真的沒錯,英子應該感謝她。
長大後的孩子,對父母有了無邊無際的仇恨;
而父母卻渾然不覺,仍然為了孩子嘔心瀝血。
兩代人之間的矛盾那麼大,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呢?
父母那些以愛為名的控制欲,恰恰是讓家失去安全感的根源。
宋倩和英子之間的關係,是千萬中國家庭的縮影。
無法忍受高壓控制的英子跳河前,宋倩送上的第一句話,不是「下來吧,我不逼你了」,竟然是質問:
「你為什麼非要去南大呢!」
這句話與其是對英子說的,不如說,宋倩是對「自己」失望了。
一直以來,宋倩都是個女強人,在帝都有4套學區房。
她給自己的人生劇本,是有個聽話的老公,一個成績優秀的女兒,給身邊的人和事,都安排正確的路。
表面強悍的她,內心其實極度缺乏安全感,最怕生活失控。
丈夫疑似出軌的時候,她大鬧離婚,其實是想被哄。可是丈夫說離就離,因為受不了她極強的控制欲。
她無奈地抱怨說:「當年我一學霸死乞白賴地跟了這麼個學渣,現在落什麼好下場了?」
婚姻失控,是宋倩人生劇本里的一場本不該出現的意外。
這給她帶來了更強烈的不安感。
自此之後,她經常跟英子說:「媽媽只有你了,沒了你,媽媽可怎麼活呀?」
她把本該投注給丈夫的關注和愛,全都壓在了英子身上。
飾演宋倩的陶虹說,宋倩和英子的關係,是戀愛。
只是,「女兒是被迫戀愛的,母親對她有百分百占有權。「
可以說,缺乏安全感的宋倩,甚至把英子當成了另一個自己。
為了保證人生劇本的完成度,她自我感動,過度付出,要把英子變成「完美孩子」。
可惜,英子長大後不聽話了。
她要英子必須考清華,可是英子心裡卻只有南大和航天。
她不許英子見爸爸和玩遊戲,可是英子卻常常逃課跑去爸爸家玩樂高。
那天,她發現英子躲在爸爸家,把她精心準備的燕窩送給爸爸的新女友時,極度憤怒。
她衝上去把英子精心搭建的樂高模型摔個稀爛,還甩了英子一巴掌。
英子委屈大哭:為什麼你永遠都在逼我做不喜歡的事情?
可是宋倩也很委屈。我把你當成了人生的延續,把你當另一個自己,你卻一次次地背叛我。
這是她人生劇本遭遇的又一次巨大意外——她的安全感也被徹底摧毀。
其實,我們每個人,潛意識裡,都有預設的人生劇本。
這是我們的童年經歷內化形成的,成年後的人生,大都在無意識地完成這個劇本。
有諮詢師說,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可以從一個角度去衡量:他能多大程度地走出劇情,看到真實的世界。
相反,越是陷入人生劇本的人,就越會要求周圍的人和事按照自己的規定發展,如果誰「失控」了,他甚至會暴怒,試圖強行控制對方,成為自己劇本中需要的那個人。
劇本完成度越低,就越沒安全感。
越失控,就越要控制。
在控制型環境中成長的孩子,看似擁有父母全部的愛,其實是最缺愛的。
因為,自己從沒被父母真正理解和尊重過,內心的聲音從來沒有被聽見過,沒有和父母建立真正的情感連結。
長大後,通常會有兩種結果。
一是像英子一樣,徹底失去人生的選擇權,想方設法拚命逃離媽媽。
二是複製這種「控制型」人生,矛盾型依戀代際傳遞,用同樣的模式與他人建立關係。
缺愛的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求安全感。
你會害怕進入親密關係。
有時,會把早年對父母的憤怒,轉移到現在的伴侶身上,經常作天作地,以證明,不管怎樣,自己都是值得被愛的。
有時,太害怕失去,要在關係里不斷考驗對方是不是真的愛自己。
在綜藝《我家小兩口》中,戚藍尹和老公若風的相處方式就很典型,幾乎每集都在吵架。
她每天都要對老公靈魂拷問,老公要看著她的眼睛特別真誠地回答。
-「你愛我嗎?」-「愛你」 -「你會拋棄我嗎?」-「不會」 -「無論我幹什麼你都不會嗎?」-「是的」……
可不管老公怎麼回答,她還是半信半疑。
一次吵完架,若風出門,小戚暴風三連問:
你去哪?還回來嗎?回來還愛我嗎?……
倆人一起去看婚姻心理諮詢,小戚的第一個困惑就是,自己生孩子後沒有工作,沒有經濟來源,萬一離婚了怎麼辦?怎麼爭奪孩子的撫養權?
為什麼她時刻都活在「被傷害」、「被拋棄」的恐懼中?
歸根結底,是因為她打記事起,父母就總在吵架,感情破裂。
這種不安全感,深深刻在了她的骨髓里。
所以從小,她什麼事情都會做最壞的打算,常常會覺得對不起身邊的人,把一切的錯都歸罪於自己。暴躁的時候,甚至會打自己。
她的人生劇本,從「我是被愛的」,變成了「我會被拋棄的」。
和老公談戀愛時,總是分分合合。有次分手後,老公去追別的女生沒追成,又回頭找她復合,結婚。
這,成了她至今都無法釋懷的芥蒂,吵一次架就拿出來說一次。
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往往會習慣從外部索取安全感。
像宋倩控制丈夫和女兒,英子的逃離,小戚的追問,最後卻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
如阿德勒所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很多人都把這寫進了自己的人生劇本,當成自己的宿命。
仿佛一個童年不幸的人,一輩子都要活在被原生家庭支配的輪迴恐懼里。
這才是最大的悲劇。
因為阿德勒後來還說:一個人的經歷,不能決定其一生的命運。
而我們仍把自己困在了當初的黑暗裡,像個孩子一樣哭訴,索取,唯獨忘了自己是個成年人。
曾奇峰說過,人活在世上,只要堅持兩點,就能活得很好:
我作為一個成年人,我應該有能力讓別人給我幫忙;
我已經是成年人,我不依賴任何人就可以活下去。
我想起了前段時間,同樣被稱作人間真實國產劇的《都挺好》。
蘇明玉從小就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愛。
她想考清華,媽媽卻硬要求她去考免費的師範大學;
她想好好讀書,媽媽卻讓她直接去打工賺錢。
在這種控制環境下成長的蘇明玉,實在是太缺乏安全感了。
那她是怎麼把一手爛牌打成王炸的呢?
她從沒把人生的希望,跟外界綁定。
爸媽不愛她,她不會怨天怨地,哭訴爸媽對她的傷害,而是選擇了離開家庭,沒日沒夜打工,拚命努力往上爬。
優質男友石天冬對她表白,她也沒有如釋重負,覺得後半生可以靠他養,而是非常明白自己就算辛苦,也要找三觀相合的伴侶。
一個人最終極的安全感,永遠是來源於自己的。
儘管她的成功有運氣的部分,但她人生的原動力,一直是自己。
我們來到世上,每個人都希望能有滿滿的安全感,順利過好人生。
但事實卻是,失業,生病,分手......意外和不確定,才是人生的常態。
我們能做到的,就是要像蘇明玉一樣,接納它的存在,安撫它,照顧它。
同時,就像人本主義所堅信的,相信自己生而為人,有極大的,向上的潛力。
對於90後的我來說,大學畢業以後最大的不安全感,就是遇到無法承受的意外。
比如,生病。
每次在朋友圈看到各種親人患病的眾籌,我都特別害怕,萬一自己遇到該怎麼辦?
直到我工作第一年,進了一家沒有社保的公司,沒有絲毫保障。但因為擔心找不到更好的工作,無法養活自己,一直不敢辭職。
突然之間,因為囊腫反覆發作,一年不到的時間裡做了4次手術。
我不想麻煩爸媽,所以到處找朋友借錢,刷爆了信用卡。
後來用了2年多的時間,省吃儉用,不敢輕易換工作,不敢給自己放假,才把債務還清。
我也曾反覆抱怨,憑什麼我就這麼倒霉呢?
今年,我27歲。
希望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的最大安全感。
世界和我愛著你。
- The End -
壹心理主筆團 | 笛子 凌扶搖
壹心理運營團 | 宇宙
一群與弗洛伊德抬槓的 90 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