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
既然是安史之亂,那安、史自然都是這段歷史中最重要的歷史人物了。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安祿山在歷史上得到的「流量」卻遠遠大於史思明。
史思明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他既能與安祿山並為「逆首」,又比安祿山「低調」呢?
歧途同歸的髮小
史思明比安祿山剛好大一天,兩人既是同鄉,又志氣相投,因此從小就玩到了一起。
與安祿山一樣,史思明的「第一專業」也是「外語」,他們都通曉六蕃語言,因此,成年後,他與安祿山的第一份工作都是「互市牙郎」,也就是負責貿易中介方面的工作。
雖然吃飯不成問題,但兩位少年都對現狀不滿,遂以各自的方式「撈外快」。
安祿山的選擇是:偷羊;
史思明的選擇是:賭博。
當然,無論古今,想靠這兩種方式搞快錢,結局只有一個:出事!即便是安祿山、史思明這樣的猛人也不能例外!
安祿山被抓了;史思明為躲債跑路了。
安祿山被抓後,要被亂棍打死。
安祿山大呼:您不想平定兩個蕃族嗎?為什麼要打死我?
張守珪見其言語不凡,儀表不俗,不但放了他,還收了他,讓其在帳下效力。
值得一提的是,韓信、李靖,兩位軍神在即將被斬時,也曾發出過類似的豪言,也都因此獲得了重視。
看來,安祿山的玩法是非常高級的。
史思明的玩法則是「劍走偏鋒」。
他為了避債,企圖逃去奚部,途中被奚人的巡邏騎兵抓住了。
奚邏懶得和他囉嗦,想要乾脆殺了他算了。
史思明開啟史詩級忽悠:我是東土大唐派來的使者,要見你們的王!
史思明神態自若,逼格很高!「吹牛裝逼,法力無邊」,奚人的巡邏騎兵被其詐住,急忙帶去見了首領。
見到奚王,史思明拒絕下跪:老子是大國使者,下什麼跪?
吹牛裝逼,法力無邊,奚王被其唬住,以貴賓之禮待之,並派一百多人跟著史思明去大唐「回禮」。
史思明繼續裝逼:您如果只派些沒有什麼名望的人去,也是無禮呀!不如派名將瑣高去吧!
吹牛裝逼,法力無邊。奚王被其唬住,派瑣高一起跟著史思明走了。
回到大唐境地,史思明向唐將彙報:這幫傢伙託名朝拜天子,實際上是來襲擊我軍的。將軍,先下手為強呀!
唐將沒有核實(其實也是無法核實,因為翻譯就是騙子本人),直接把這些奚人拿下!
史思明原本只是躲債、求生,結果一番忽悠,反而把大唐屢屢興兵馬拿不下的敵名將瑣高拿下了,立下大功!
於是,史思明與安祿山一樣,都被刮目相看,收在張守珪帳下了!
他們一起在張守珪手下作捉生將,也就是偵察兵指揮官,算是又走到了一起。
就這段來看,安祿山、史思明,風格迥然不同。但憑二人的才幹,都絕不會是泛泛之輩!
被發小活活比下去
然而,此後,兩人的「進步速度」卻逐漸拉開了差距。
安祿山更善於鑽營,善於結交大人物。
他先是討好張守珪,成了張的義子,後又討好楊玉環、唐玄宗,深得聖人喜愛,平步青雲。
如此,安祿山最後混成了三鎮節度使,一人掌管天下1/4的兵馬,成為天下最有實力的人物之一。
史思明呢,雖然多立戰功,但提拔一直比安祿山緩慢。
不過,安祿山要培植自己的勢力,自然也要栽培史思明。
因此,跟著安祿山,史思明也得以面見天子,並逐漸升官。
到安史之亂爆發前,史思明剛剛成為平盧軍使了。
據說,史思明第一次見唐玄宗時已經40歲了。唐玄宗摸著他的背說 :你的富貴在後面!
這說明:唐玄宗認為,史思明得到的地位與其軍事才能不完全相匹配。因此史思明還有富貴在後。(後來史思明的富貴卻是「稱帝」,這大約是玄宗無論如何想像不到的吧。)
後世關於安祿山的故事,大多數是關於他如何混跡官場,鑽營進步的。
這些故事既八卦,又「貼近生活」,自然是最吸引眼球的了。
然而,史思明這方面並不擅長,沒有留下什麼故事。
因此,他在後世的「流量」不及安祿山,也就自然而然了。
卓越而不頂尖的軍事表現
如上章所說,史思明的進步不是特別快,到安史之亂爆發時,就職務而言,他遠不是叛軍的「二號人物」。
然而,史思明的本事,發小安祿山最清楚不過了!
因此,叛亂髮動後,史思明為先鋒,一路南下。
叛軍十一月九日在范陽起兵,十二月十二日即襲取洛陽,前後才33天!先鋒史思明居功至偉!
此時,河北地區的軍民起兵反抗安祿山。在顏真卿、顏皋卿兄弟的帶動下,河北二十三郡,有十七郡起兵,兵力達二十餘萬,形勢大振!
安祿山遂派史思明還定河北。
史思明只帶了三千精騎回援,會合蔡希德,就攻破常山,連破各郡!河北合計二十萬義軍,完全被史思明壓制了!
3000精騎,以少擊眾,各個擊破,壓制住20萬義軍,史思明的軍事才能可見一斑!
然而,因為有李光弼,所以史思明可不敢稱「天下第一」!
李光弼率步騎萬人,弓箭手三千人出井陘,收復常山,隨後,與史思明的兩萬精騎大戰!
史思明用盡方法,就是奈何不了李光弼,結果,郭子儀東援,史思明大敗而回。
此後,郭子儀、李光弼合軍,史思明率戰率敗!
僅僅嘉山一戰,史思明就被斬殺四萬餘人!
可以說,如果不是唐玄宗犯混,潼關失守,長安淪陷,此時被困於博陵的史思明估計就要止步於此了!
這一回合,史思明完全被李光弼從正面比了下去!
很快,二將下一回合角逐又開始了!
長安失守後,郭子儀回靈武,李光弼守太原。
史思明在平定河北後,來攻太原!
當時,李光弼只有團練不滿萬人(主力被郭子儀帶去了靈武),而史思明的叛軍有十萬!
然而,史思明想盡了辦法,就是奈何不了李光弼。
當然,後來的事實表明:面對李光弼,攻不下並不丟人。
因為,史思明離開太原前線後,李光弼反擊,斬殺蔡希德七萬人!
看來,史思明的將略,在叛軍中確實首屈一指,但確實不及李光弼,所以,難稱頂級!
成為叛軍之首
儘管史思明功勞不小,但其實,單以戰功論,叛軍之中,還有不少人功勞在其之上。至少,在靈寶一舉殲滅哥舒翰十萬大軍的崔干佑,其功績就在史思明之上。
就兵力而言,當時,史思明在後方的兵力不過十萬餘人,不比其他將領多。
史思明成為叛軍之首,並不是靠著戰功,而是安祿山的失誤。
原本,安祿山以范陽節度副使賈循鎮守後方,然而,賈循受到顏杲卿的影響,一度要反正,結果被除掉了。
於是,史思明就留守范陽,成了留守叛軍老巢的人。
一來,叛軍一路南下,家屬都留在范陽。
二來,安祿山等人有一個習慣:掠奪的財富,紛紛送到老巢去!
因此,史思明的實力膨脹起來。
尤其在安祿山被兒子所殺後,一些將領紛紛率軍離開安慶緒,到范陽投奔史思明。
因此,史思明雖然名義上是安慶緒的臣下,但他實際上已成為叛軍最有實力的一支!
反正失敗
然而,史思明其實並沒有下定非要反唐的決心。
因此,安祿山死後,他粉碎了安慶緒奪范陽的計劃,宣布歸唐了!
一時間,河北除安慶緒的相州外,全部歸唐!
然而,朝廷認為史思明與叛軍勾連,必然還要造反,遂設計除掉他。
結果,東窗事發,事情泄露,史思明再次起兵!
其實,史思明歸唐,是大唐的一次機會!即便大唐信不過他,也不應這麼早就動手!
朝廷完全可以先平定安慶緒,再慢慢對付史思明!
朝廷更可以在安撫反正諸將之心後,再慢慢對付史思明!
過早動手,不但使史思明再次造反,也使原本也跟著降唐,但人心未定的叛軍跟著史思明再次造反!(史思明歸唐時,有兵八萬五千;再反時,起兵十三萬!)
史思明反正不成,「被逼造反」,其失在朝廷。
稱帝
史思明再次造反後,開始圖謀安慶緒。
當時,大唐正圍攻安慶緒於鄴。
史思明以援救安慶緒為名,靠近戰場,待機而動!
這一次,唐軍集結了九節度,二十萬大軍,郭子儀、李光弼等名將悉數集結於此。
然而,大唐卻未設主帥,各節度使各自為戰。
結果,史思明一舉擊敗唐軍,解鄴之圍!
郭子儀、李光弼,都已證明其將略在史思明之上。
二十餘萬大軍,兵力遠在史思明十三萬軍之上。
然而,遇到朝廷的胡亂安排,精兵良將都是浮雲!
李光弼強於史思明;郭子儀強於史思明;但朝廷瞎安排+郭子儀+李光弼卻弱於史思明!
這個公式,在後面還會得到驗證!
驗證公式之前,史思明把安慶緒收拾了,自己稱帝了!
大戰李光弼:勝負之手
其後,史思明反攻,直逼洛陽。
李光弼放棄洛陽,率軍退到洛陽北的河陽。
如此,史思明如果西進,李光弼就可側擊其後,可謂「猿臂之勢」。史思明遂留下,集中兵力再次拉開了與李光弼的大戰!
沒有朝廷瞎指揮,李光弼還是不怕史思明的。
自759年十月到760年四月,史思明用盡辦法,就是拿不下李光弼!
史思明,到底還是比不上李光弼呀!
然而,朝廷的瞎指揮又來了。
朝廷要求李光弼發起反擊,收復洛陽。李光弼表示「賊鋒尚銳,未可輕進」,被否,被迫出兵。
結果,在邙山,僕固懷恩與李光弼就列陣一事爭論不休,史思明一波衝來,大敗唐軍!
於是,叛軍幾有直逼潼關之勢!
看起來,史思明有機會複製安祿山當年攻破長安的「偉績」了。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史思明被其子史朝義殺害了!
史思明被殺前,曾經感嘆:我馬上就要攻破長安,滅亡唐朝了,你到那時再動手不是更好嗎?
然而,哪有那麼多如果,史思明,就在其最輝煌的時候,沒了。
史思明與李光弼多次大戰,然而,到了關鍵時刻,對全局起關鍵作用的勝負之手,卻是「場外因素」:朝廷的瞎指示、叛軍的內訌···
後世許多史家認為:史思明「其才力元出祿山上」。
《劍橋中國史》甚至認為,如果史思明不死,他或許能滅了大唐。
這些評價都顯示出:史思明的才能確實很強,叛軍在其領導下,其危害並不弱於安祿山!
然而,後人提及安史之亂,依然主要提安祿山。
人們大多知道世上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瑪峰,但很少人知道第二高峰。
而史思明,則在方方面面都是「第二」。
在叛軍地位中,安祿山早早崛起,他只是跟著安祿山混出頭的。
在軍事才能上,李光弼又能壓其一頭,他也只能成為李光弼故事的「背景板」。
就八卦而言,史思明不善鑽營,他沒有安祿山那麼多的「緋聞」、「故事」。
就「壞」而言,他也沒有「壞」得那麼徹底。他一度歸順,最後被逼反唐,其主要責任在朝廷!
因此,儘管影響大、能力強,但他「流量」不大,也就不足為奇了。
今日推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