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輕聲哼到高聲和,這檔節目打通民歌新時代創新傳承的任督二脈

2024-01-07     影視觀察家

原標題:從輕聲哼到高聲和,這檔節目打通民歌新時代創新傳承的任督二脈

1月6日21點檔,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原聲天籟——中國民歌盛典》迎來第十期節目。在耳熟能詳的歌聲中,為受眾奉上了一場異彩紛呈、豐富多元的視聽盛宴。雖然本季節目已經落下帷幕,但是眾多網友的熱情卻並沒有消退。有的點贊節目「是時光機,每首歌都能喚起唱歌基因,歌聲中回到了童年」,有的點贊專家「讓我知道了歌曲的來歷和知識,學到了」,有的已經開始翹首以待下一季的到來,「歌單坐等刷新中,請不要讓我等太久!」

回望整季節目,《原聲天籟——中國民歌盛典》與觀眾唱響了《桃花紅杏花白》《勞動號子》《烏蘇里船歌》《康定情歌》等近百首歌曲。每播一期,都會在社交平台引發一波對民歌的熱烈討論。截至1月7日12:00,《原聲天籟——中國民歌盛典》共計收穫129個熱搜熱榜,主話題#中國民歌盛典# 閱讀量達2.7億,全網傳播覆蓋人數14億。節目直播全網累計觀看量達4109萬,全網相關視頻播放量累計達2.4億。新媒體活動「我為家鄉唱民歌」,央視新聞4小時大直播「民歌正當燃」以及衍生綜藝節目「你好民歌」等,不斷創造民歌新的打開方式。《原聲天籟——中國民歌盛典》宣傳片及海報登陸海外10個國家17塊戶外大屏。用文化包裹藝術,用藝術刺激文旅,節目不僅讓民歌唱響世界,也擦亮了山西左權的文化名片,讓左權文旅也熱了起來。

一期期節目陪伴觀眾追尋、唱響、創新的過程,其實就是一次次讓民歌歷經時代變遷、煥發恆久活力的過程,也是民歌在口耳相傳之際累積精神厚度、滋養中華兒女心靈的過程。所謂「民生而志,詠歌所含」,民歌的緣起本就蘊含著為生活而歌,為時代而歌的殷殷之情,這大抵就是民歌的魅力所在,也是《原聲天籟——中國民歌盛典》能夠吸引人的地方。從輕聲哼到高聲和,《原聲天籟——中國民歌盛典》何以讓觀眾愛上唱民歌?

始於顏值

天地為幕,傍山而歌

一檔節目吸引觀眾的首要因素,一定是足夠好看。

回溯民歌的中華文明源流,從上古歌謠到近現代民歌,「歌詠所興,宜自生民始也」一直都是民歌傳承不斷的內在基因。向天而歌,俯地而作,民歌是充滿原生態和鮮活感的。

在這天地布下的舞台上,《原聲天籟——中國民歌盛典》以實景為幕布,以夢幻光影為點綴,全程採用戶外實景錄製的演繹方式,將左權著名風景「百里畫廊」與虛擬技術相融合,交相輝映間巧妙激活了民歌的原始魅力,從中也展現出民歌從過去唱到現在、從太行山間唱到蜚聲中外的勃勃生機。

在《原聲天籟——中國民歌盛典》的舞台上,所演唱的歌曲是有畫面、有溫度的。《牧歌》在長調與馬頭琴的伴奏下響起,聲聲旋律入耳,廣闊草原入眼入心;開闊嘹亮的彝族歌曲《情深誼長》也跨越山海而來,引領觀眾一同潛入古老而神秘的彝家山寨,感受彝族人民的熱情好客;歌曲《打牆歌》以輕快的曲調、歡樂的舞蹈,描繪出藏族同胞歡樂勞作的生活場景。

一方水土養一方歌,繁複多樣的風土人情孕育出異彩紛呈的民歌作品,並千姿百態地盛放在華夏大地。在「百里畫廊」之前,雲海繞峰,翠色滿坡,觀眾在如此景色中通過歌聲走遍中華山川大地,從煙雨江南到黃土高坡,從湖海山川到戈壁大漠。隨節目觀賞華夏盛景,伴歌聲暢遊天南海北,走一步有一步的風景,唱一曲有一曲的歡喜。

感於情長

穿越地域語言,入耳動心

在《原聲天籟——中國民歌盛典》舞台上所唱響的民歌,無不觸動著大眾情感切口、生動展現人民生活和情感歷程。經由這些民歌架起的,是一條穿越地域語言的甬道,通過歌聲,實現情感互通,體味民族風情。

《北京的金山上》

《山丹丹開花紅艷艷》

當《北京的金山上》用喜悅讚美、優美婉轉的節奏,唱出了藏族人民真摯的情感和對祖國的熱愛;當《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唱出了陝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當《初升的太陽》在炙烈豪放的歌聲里與觀眾定下草原的約定與守候……雪山、高原、延邊甚至是初升的太陽,都是勞動人民情感訴說的對象。

民歌作為由人民自我創作由衷而發的藝術文化,雖然語言不同,曲調萬千,但都是人民生活與情感的集萃,有著深摯的感染力。或分享收穫時的喜悅,或展現勞作時的情景,或浪漫繾綣,或熱烈濃郁。節目中每一首歌曲都與觀眾產生了較大的情緒連結,產生共鳴,而這份共情也正是民歌的基本特質,也是大家喜歡看節目的基本必備條件。

致於傳承

繼承是最好的守護

節目用了大量的筆觸,特別組建由十餘位民歌愛好者組成的《原聲天籟》民歌研習營,他們搭檔4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民歌傳唱人,尋找多姿多彩的民歌記憶,去探尋民歌得以生生不息、一代代傳唱的生命力。

一首廣為傳唱的《康定情歌》道出張大哥和李大姐的愛情故事,更成為家喻戶曉的歡歌。節目走進康定城探尋「跑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雲喲」的「溜溜調」演變,更記錄著「溜溜調」在一代又一代的康定兒女中傳唱,讓觀眾感受到共同的民族情感,傳承著蓬勃向上的民族力量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除了探尋起源,《原聲天籟——中國民歌盛典》也邀請到了王世慧、王向榮、周彬、阿木古楞、朴銀花、吳廷翠、次仁央宗等多位民歌傳唱人,他們和《原聲天籟》民歌研習營成員交流民歌心得,探討民歌文化,共同傳承傳統文化探尋民歌該如何發展。

當85歲的劉改魚與左權開花調最新一代的傳承人、年僅11歲的琪琪共同演唱《桃花紅杏花白》,在幾代人的歌聲接力中,聽見了在民族基因里代代流淌的文化記憶,是民歌生生不息、始終傳承的旺盛生命力;在應憶俊向朴銀花學習演唱的朝鮮族民歌《阿里郎》中,一聲聲極具感染力的「阿里郎」仿佛穿過了長白林海,唱進每個期盼重逢的人心中;葉爾波力和袁小征共同演唱的歌曲《可愛的一朵玫瑰花》旋律歡快活潑,描寫了青年男女的愛慕之情,也表現出了青年嚮往與愛人見面時的急切心情和幸福遐想……

民歌是我們的根,亦是我們的魂,在新時代,民歌應以怎樣的面貌和姿態去傳播,怎樣在傳承和創新間找到一座平衡的橋樑,甚至讓它在更多的年輕人心目中共振,《原聲天籟——中國民歌盛典》做出了很好的示範。

善於創新

多元融合,應時而變

同時,《原聲天籟——中國民歌盛典》也將民歌進行創編,讓其迸發出新的時代活力。

當馬頭琴與電吉他共同嘶鳴,呼麥與電聲樂隊齊奏,在草原上代代傳唱的蒙古族民歌《希格希日》,真正被注入了讓人熱血沸騰的時代氣息;侗族大歌與流行音樂相融合的《穀雨天》,唱出了侗族人民迎穀雨、盼豐收的喜悅之情;《荔枝頌》用流行歌曲與阿卡貝拉無伴奏的合唱形式,將「一灣溪水綠,兩岸荔枝紅」中描繪的嶺南佳果之甘美鋪陳在觀眾面前……此時此刻,節目早已跳脫出作為展示民歌一方舞台的單一功能,成為打破圈層之隔的密鑰。

當然節目對於民歌的傳播嘗試不止於內容,還在於注入了更多「融」思維,通過衍生新媒體節目《民歌正當燃》《你好民歌》《我為家鄉唱民歌》,為民歌傳唱注入新活力,以更貼近現代生活、審美的方式帶動民歌普及,打開了民歌傳播和民歌傳承的更多可能。

民歌不老,生命常青。它們既述文明之悠遠、傳生命之活力,也立生活之志,給養民族之精神。

在這檔節目中,觀眾越是走進民歌、了解民歌,就越是能激發出內心深處對中華民族的一種情感和一份敬意。所有的這些傳承與創新、交流與互鑒,都讓民歌的滋養如春風拂面,不僅給了受眾審美享受和精神寄託,也輕易拉近了其與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精神家園間的距離,讓民歌之花超越代際的壁壘,再一次燦爛綻放。

在《原聲天籟——中國民歌盛典》中遍覽民族風韻,見證文明多元,打通血脈覺醒的任督二脈,也讓我們有理由期待:民歌在精神的長河裡永遠奔騰不息,走到火熱的生活,走進遼闊的世界,走向美好的未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d6056cc8a72b86bccd92e069dc53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