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在水庫邊玩水被小夥伴害死了,我要不要原諒兇手?

2023-03-16     木匠說劇

原標題:兒子在水庫邊玩水被小夥伴害死了,我要不要原諒兇手?

#圖文創作打卡挑戰活動#

香港永勝電影公司的老闆向華勝曾經有過一句名言,他說他拍賭片並非以「賭」為中心,賭錢有什麼好看的?好看的是人性,他拍賭片其實都是在拍人性。

人性有高光,人性有陰影,正因人性複雜幽微,我們才覺得電影好看。任何電影皆如此吧。

就像我今天剛看的這部《地久天長》,第六代導演王小帥兩年前的大獎作品,主演王景春和詠梅分別獲得柏林電影節最佳男、女主角銀熊獎。豆瓣42.1萬網友打出了8.1高分。

王小帥曾發文稱:「對我來說,這已經不是一個電影,這就是真實的生活。這個生活是我們中國觀眾最能接受的,我希望引起中國老百姓的共鳴。」

但是我想說,我一點都共鳴不起來。我共鳴不起來的原因,恰恰是因為我認為《地久天長》壓根就沒有王導口中的那份「真實的生活」,以及真實的「人性」。

兒子突然死了,父母只有沉默嗎?

影片里,王景春與詠梅飾演的一對夫妻,有一天兒子劉星突然在水庫溺水身亡。他們明知孩子的死跟小夥伴浩浩有關。可是他們卻什麼都沒說都沒做。他們唯一做的就是沉默、隱忍。

當浩浩父親手提菜刀衝到他們家,假裝大義滅親地讓王景春「宰了那兔崽子」時,王景春卻一把奪下菜刀,只叮嚀了一句:「我們要保護好浩浩,從今往後永遠不要在浩浩面前提這個事。」

他們那麼大的痛苦,從頭到尾,幾十年的痛苦如一日。巨大創傷面前,感情完全沒有變化沒有層次。

太單薄了!

人性不是這樣的!!!

國外有對夫妻,唯一的兒子死在了二戰戰場。他們不能接受只是一具冷冰冰的屍體回家,他們想知道兒子在死前到底都經歷了什麼。於是他們拿出所有積蓄,找了所有還活著的那麼戰友們,一一訪談,回憶兒子最後一天所有的經歷。

最後,夫婦倆終於拼湊出了兒子活著的最後一天裡完整的經歷,細到每一小時每一分鐘。夫婦倆最終釋然,他們知道兒子活過,兒子早餐吃了什麼、兒子喝了什麼酒抽了什麼煙開了什麼玩笑,他真實地經歷了活著的每一分鐘。

對比王景春和詠梅的反應,就很奇怪。

唯一的兒子死了,是意外嗎?是人為嗎?怎麼死的?死前他經歷了什麼?是跟浩浩有關嗎?還是跟那一群孩子有關?有可能是霸凌嗎?要為兒子報仇嗎?

當王景春抱著劉星的屍體往醫院跑時,我的腦海里冒出n多的問題不停在盤旋。

兒子意外死去,作為父母,第一反應難道不是想要知道真相嗎?

第一步,探知真相。第二步,表達憤怒和悲痛。最後一步,才是長久的哀傷,以及在時間的長河裡慢慢地與「兇手」和解與自己和解。

這才是正常的人性、正常的情感變化吧?

國外電影《彷徨之刃》里,女兒死去後,父親拼了命地去查清真相、手刃兇手。

香港電影《山狗》里,一個父親為一對兒女,隻身查真相、親手復仇。

國外電影《告白》里,一個母親為「意外去世」的女兒對一群孩子展開了另類復仇。

但是,王景春和詠梅這對夫妻,從一開始正常的人性就已經被導演閹割。他們沒有任何憤怒,沒有任何想要探知真相的慾望,他們只有沉默和哀傷,一傷幾十年。

劉星是誰?只是一張相片嗎?

影片里關於劉星的鏡頭就只有兩三個,一個是全家一起吃飯,一個是劉星和浩浩一起去水庫邊玩,還有一個是兩人一起去一個廢棄的建築玩。

然而劉星在全片中似乎又無處不在,因為父母悲痛時時刻刻都指向這已經死去的兒子。可是,關於劉星的回憶,一片空白,電影里一表達回憶,就是一張全家福照片。其他就再也沒有了。

劉星是誰?這個人物單薄的就只是相片嗎?他在影片里似乎只是一個功能性人物,他只是一個哀傷的符號,這個符號就叫「獨子」。

王景春和詠梅到底在哀傷什麼?他們只是在哀傷「失去獨子」這件事情而不是失去劉星這個人嗎?

這就好比,有人痛哭自己失去了愛情而不是痛哭自己失去了那個男人或那個女人,他們哭的是愛情本身。

換句話說,如果劉星不是獨子,如果夫妻倆有好幾個孩子,那麼劉星的死就不會那麼悲痛了嗎?導演王小帥對失去孩子這件事的認知,膚淺得可怕。

墳頭為什麼長草?說好的懺悔呢?

全劇最扭捏的一個劇情,就是最後浩浩來到王景春破敗的筒子樓,來幹嘛?來為當年的事懺悔。

他是怎麼懺悔的?他說痛苦像一棵樹一樣長在他的身體里幾十年了,他長大,樹也長大,再不說出來,他的身體都快被撐破了。

尼瑪懺悔還要文藝腔!起碼的真誠呢?

如果你真那麼痛苦,真這麼多年都在痛苦,那為什麼不是去墳頭去給劉星當面懺悔當面道歉???浩浩首先對不起的是受害者劉星,然後才是劉星的父母哈。

還有影片最後劉星這墳頭,眼前就是修葺整齊的公墓,劉星卻只是一個寒磣的土墳。王景春和詠梅不在的這些年,浩浩家的人呢?如果他們還有一丁點像他們表現出來的那份歉疚和懺悔,最起碼每年劉星忌日,他們是不是也該墳頭上柱香?

可是他們沒有。

他們所有的所謂懺悔,就只停留在那扭捏作態的文藝腔上了。

道德審判「原諒帝」

幾十年前,王景春和詠梅就是loser了。懷二胎,被迫打掉。下崗潮,丟了飯碗。獨生子,水庫淹死。幾十年來,他倆就如同時間靜止了一般,生活的貧困程度依然停留在了幾十年前。

物質上他們徹底的赤貧,可是導演卻安排他倆當了道德的聖人,道德的暴發戶。浩浩一家,和美幸福,物質豐盛,香火延續。他們只配讓王景春和詠梅來進行道德審判,而後者,還只能、必須原諒他們。

早在惡人原諒自己之前,聖人便義不容辭地先行原諒。

人世間的白蓮花,道德界的原諒帝。

只是白蓮花和原諒帝,都離真實的人性越來越遠了。

結語:

作為一部跨越三十年的時代電影,《地久天長》里雜糅進了眾多的時代議題,比如計劃生育、改革時尚、下崗潮、海南熱,等等。導演王小帥把太多的個人表達都放進了這一部電影里。

我的感受是,歷史的包袱太過沉重,壓得男女主角這對苦命夫妻的命運都變了形。而關於人性的最基本情感,卻反而沒有做紮實。

全片最大的主線,基於人性的劇情合理性我深表懷疑。當然,王景春和詠梅的表演非常出彩,我想這也是《地久天長》能拿下最佳男、女主角獎,而不是最佳電影、最佳導演獎的原因之一吧。

柏林電影節的眼睛,還是雪亮的。

(全文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b3caed1d613788ad97bfc29f53aeb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