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兒子竟3年不喊爸爸,專家的一句話讓父親臉色大變

2023-03-21     木匠說劇

原標題:5歲兒子竟3年不喊爸爸,專家的一句話讓父親臉色大變

育兒師接到一對父母的訴求:5歲的兒子從2歲開始便不再張口喊爸爸,孩子大多數都是沉默寡言,非常內向;父母說什麼也不聽,只是自顧自的做自己的事情。孩子這種性格急壞了父母,經過育兒師的觀察,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

父親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沉默寡言的人,除了非必需,很少說話;媽媽則一開口就是指令性的話語,他們很少耐著性子去關注孩子內心的真實需求,只是一味的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孩子。

一旦孩子沒有達到他們所謂的聽話的標準,立馬就是打一下後背或者屁股。慢慢地孩子再也不願意和父母溝通,也不再開口喊出那聲親愛的爸爸。

無數個真實的案例告訴我們打說教育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受這種教育的孩子往往會有兩個極端,一是用沉默的方式獨自承受委屈和無助;前面提到的不喊爸爸的孩子就是如此;另一方面孩子也會變得暴躁易怒,像父母一樣用暴力解決問題。

很多父母總說我們小時候就是挨打過來的,不也是沒事嗎,現在的孩子真脆弱,打幾下就不行。

心理教授都說了,生活環境不一樣,現在的孩子面對的是快速發展的社會和各種新型的事物,他們面對的誘惑更多,需要遵守的各種原則也更多。

去年,重慶兩個女孩因為受到父母和老師的批評竟相約跳江身亡,很多網友表示說都說不得,現在的孩子不得了,這可怎麼教育呢?難道教育只有通過打說、言語侮辱,傷自尊的方式才能實施嗎?

打說不是教育的目的,也不是唯一的手段,無數個讓人心痛的真實案例已經驗證這個道理。

孩子遇到任何問題,家長最應該做的就是學會如何和孩子溝通。99%的教育問題其實都能通過溝通解決,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矛盾就是缺乏溝通和理解導致的。

身邊一位學霸的媽媽從來不打說孩子,孩子依舊十分優秀,學習好,性格也好,這位媽媽分享了她的教育態度:孩子遇到問題之後,好好溝通。

大多數家長聽到孩子犯錯了,不想寫作啦等等,第一反應就是抽出皮帶就打,要麼就是喋喋不休的訴說自己的勞累,孩子不懂事就是罪惡等,這只會讓孩子更加反感和叛逆。

而這位學霸媽媽第一永遠是關心的詢問孩子遇到什麼問題了,為什麼這麼做。

給孩子一個說話的權利,讓孩子表述清楚自己遇到的問題苦難。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只要父母願意傾聽,他們是很願意和你分享自己的情緒的。

聽完孩子的問題之後,家長心裡基本了解個大概,這時候別慌著下結論,先聽聽孩子怎麼看。

詢問孩子對這些問題的感覺,這一步是在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情緒。不要去管孩子說的對或者錯,父母只需要靜靜地聽著就行了。只有孩子把內心的情緒發泄出來,他才能靜下心聽你的建議,用冷靜的態度去看待現實。

等孩子心態平和一點之後,要詢問孩子的看法,這是站在平等的角度與孩子對話。鼓勵孩子勇敢的說出自己的想法,不管孩子的想法是否正確,家長先不要急著打斷孩子。

很多家長總是認為孩子還小,什麼也不懂,總是一味地否決孩子的看法,慢慢孩子會失去溝通交流的慾望。

開頭提到的不喊爸爸的小男孩之所以選擇沉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父母不會溝通。

育兒師觀察到男孩兒和妹妹搶玩具的時候,媽媽總會一味地讓他讓給妹妹,每當男孩想要說什麼的時候,媽媽總是聽也不聽,直接強勢地指責孩子不懂得讓著妹妹。

媽媽的指責和命令性語言,讓男孩心裡的委屈和壓抑無法得到釋放。這些負面情緒經過一日復一日的累積就像一種無形的壓力讓孩子感到孤獨和絕望,於是他拒絕說話,決絕和父母溝通。慢慢孩子會變得內向,極端,甚至抑鬱。

不聽孩子解釋,不分青紅皂白的單方面溝通是大多數家長的教育現狀,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什麼事也不跟父母講的原因,因為他們知道講了也沒有用,父母是不會聽也不會相信的。所以一定要鼓勵孩子多說話,多表達自己,只有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之後才能有方向的去引導孩子往好的方面去發展。

孩子的想法可能不夠全面,不夠時尚,家長一定要適當的給出一定的建議,並講明其中的道理,最好能夠陪伴孩子一起去面對問題,並盡力找到好的解決辦法。

這篇文章轉發給更多需要的家長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a25fc78cce77c986821a0f01e6d6f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