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饒廣豐非物質文化遺產:洋口海參餅,堪稱古代「漢堡包」

2019-07-24   發現廣豐

廣豐有一餅,其製作技藝入選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項目,此餅名為海參餅,又叫排餅。 海參餅是江西廣豐家喻戶曉的食品,蹊蹺的是,它的成分與海參並無任何關聯,只是形狀有些相似。

與價格不菲的海產品海參不同,海參餅是備受平民百姓喜愛的古代「漢堡包」,攜帶方便,開水一泡就可以變成美食。

洋口海參餅,又名排餅,大約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1)已有大規模生產,歷來是廣豐糖坊業的知名品牌,家喻戶曉的平民食品。

海參餅原料,以麵粉為主,有白糖、麵粉、麥芽糖、鹼粉等數樣,其製作工序,科學而講究,經過和面、發酵、攪拌、揉勻、切形、蒸烤、成品、熏干、包裝即可出售。

洋口海參餅是一種傳統的民間糕點。以洋口鎮為中心,全縣各地都有餅爐作坊,而且長期生產不衰,直到中西糕點如林的今天,廣豐百姓仍然鍾愛於它。其原因是:

(一)平民食品。價廉實惠,食用方便。它是廣豐百姓的「漢堡包」,又是勞動者的「方便麵」。

(二)節日禮品。廣豐習傳,每年端午節,親戚送禮,必備排餅,約定俗成,家家如此,代代相傳。

(三)營養佳品。其中的麵粉、蔗糖、麥芽都有利氣生津,消積化食的功效,老少皆宜,香甜可口。

傳統商品,雖受當今市場的衝擊,輝煌不再,但品牌猶存,在全縣各鄉鎮村仍在銷售流存,頗受歡迎。這種手工工藝,畢竟勞累辛苦,利潤低微,年輕人不願繼承,已呈失傳的危機。

製作洋口海參餅時,要將配好的原料加水揉成麵糰,待發酵八九個小時後,再放入面機中攪拌,成為面料。將面料搓成大小相等的糰子,四個一組,連成一排,形似海參。再用刀切開兩半,按住相粘,就成形了。

把成形後的麵餅放入餅坊特製的烤爐中。爐內燃燒炭火,一個個成品分別貼在爐壁上,再向爐中澆下一碗冷水,水火相撞,放出騰騰蒸氣,蓋上爐蓋,成品在爐內蒸烤十多分鐘,就能烤熟。取出烤熟的海參餅,放進另一烤箱中進行炭熏。一晝夜後慢慢轉干發脆,就算製作完成,可出箱包裝了。

舊時的包裝少了許多複雜華麗,一塊海參餅二兩,十塊一包。每包裝成上大下小的方形梯狀,纏以紅繩和紅紙廣告,樸素大方。

兒時的味道

你想起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