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數說廣豐巨變: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2019-10-07   發現廣豐

70年風雨兼程,70年波瀾壯闊;70年砥礪前行,70年滄桑巨變。

「善抓商機、勇創市場、敢冒風險、吃苦耐勞」的廣豐人追夢前行,與祖國共奮進,與時代同步伐,實現了從「一根扁擔挑江湖」「三十萬斗笠闖九州」到「七萬台挖掘機鬧世界」的歷史巨變。

特別是「撤縣設區」以來,百萬豐溪兒女在廣豐區委、區政府的帶領下,在拼搏中築夢、在奔跑中追夢、在實幹中圓夢,成為了上饒唯一一個GDP突破400億元、全省第九個財政收入突破 50億元大關的縣(市、區),實現了連續四年江西省唯一的「雙百強」市轄區的歷史跨越。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新中國成立之初,廣豐產業構成呈明顯的「一、二、三」格局,農業占主導地位,且種植業產值占農業產值的比重達90%以上,處於產業結構演進的低級階段。改革開放以來,全區經濟結構得到較大的調整並逐步走向成熟。從1996年開始,第三產業比重超過第一產業,產業結構扭轉為「三二一」格局;1998年,產業結構發生了質的演變,第二產業比重超過第一、第三產業,形成了「二、三、一」的產業格局,說明廣豐的產業結構基本實現了以工業、服務業為主,向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方向轉變。三次產業結構逐步趨於合理,由1949年的96.1:2.9:1.0調整為2018年的5.7:50.4:43.9,形成了二三產業共同拉動經濟增長的新格局。

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

新中國成立之初,廣豐農業基礎十分薄弱,農業生產十分落後,1949年全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僅0.24億元。經過70年的發展,農村生產條件得到極大改善,2018年全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6.80億元,是1949年155.6倍,年均增長7.6%;糧食總產量由新中國成立之初的4.9萬噸,增長到2018年的19.08萬噸;油料總產量由新中國成立之初的0.16萬噸,增長到2018年的1.02萬噸;肉類總產量由新中國成立之初的0.07萬噸,增長到2018年的2.92萬噸;農業機械總動力由1978年的19757千瓦,增長到2018年的187000千瓦。

工業經濟快速發展。

新中國成立之初,廣豐工業以手工業為主、技術落後,企業寥寥無幾,1949年工業總產值僅為9萬元。到改革開放之初的1979年也只有2762萬元。改革開放以後,工業經濟迅猛發展,生產規模不斷擴大。1994年,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10億元;2006年首次突破100億元;2018年,全區工業總產值已達到510.7億元,是1949年的56.7萬倍,年均增長21.1% 。2018年,全區工業增加值為146.15億元,占GDP比重達36.3%。

服務業繁榮發展。

新中國成立之初至改革開放之前,服務業發展相對緩慢。1949年服務業增加值18萬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1.1%;1978年,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165萬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14.2%。改革開放之後,服務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1992年,服務業增加值突破億元大關;2000年,邁上10億元台階;2015年跨入100億元關口。2018年,廣豐區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76.75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3.8%。其中,交通運輸業、批發零售業、營利性服務業、金融業、房地產業、住宿餐飲業占服務業的比重分別為6.8%、20.1%、17.7%、6.8%、26.2%和2.6%,服務業各行業全面發展,方興未艾。

來源:廣豐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