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就2座?武漢的這座百年古寺被誤作歐洲教堂,造型極為罕見

2022-04-19     蘇丹卿

原標題:全世界就2座?武漢的這座百年古寺被誤作歐洲教堂,造型極為罕見

在武漢的繁華居民區,有這麼一片古建築群堪稱「世界只有兩個」,一個在武漢,一個在青藏高原的同仁地區,這片古建築群的名字為「古德寺」

青藏高原同仁地區的古德寺全稱「古德貢佐欽南傑林」,意為「古德大圓滿尊勝洲」。武漢的古德寺,則有「心性好古,普度以德」之意。

今天要與你們分享的就是這座位於繁華居民區深處的武漢古德寺。古德寺,初名古德茅蓬,始建於清光緒三年,距今已有145年的歷史。

與國內所見的古寺建築風格所不同的是,古德寺的建築風格十分奇特。

混合了哥德式、羅馬式、拜占庭式,古希臘神廟以及柬埔寨、緬甸古寺中最常見的悉卡羅式等建築風格,是一座讓人眼前一亮,不禁讚嘆的中國古寺。

也正是如此,古德寺的名聲逐漸遠播,吸引了很多人前來打卡,尤其深得年輕人的青睞。2021年,於高德指南中,它在武漢10月寺廟道觀榜中排名第2。

整座寺廟被居民樓所包圍,掩藏在城市的繁華深處。規模也不大,主要由圓通寶殿、天王殿、藏經閣、觀音殿等組成,並有古樹林、花園、果園、菜園、荷花池等景觀。

寺內的圓通寶殿建築是其精髓,目之所及,迴廊、立柱、尖拱、圓形大窗、長窗、浮雕、頂端立有九塔、牆面刻有花卉、獅頭、象頭和大鵬金翅鳥等。

通寶殿的建築風格最早起源於印度的阿難陀寺,屬於印度帕那瓦建築風格的群塔型寺廟。

後來,緬甸依照阿難陀寺也仿建了一座阿難陀塔。隨著中、緬雙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頻繁,阿難陀寺(塔)的建築風格也傳入了中國。

圓通寶殿在後期修復中,則是參考緬甸的阿難陀寺的建築風格。

它除了神似阿難陀寺,又兼具古希臘建築風格、哥德式建築風格,如那圓窗和長窗的造型頗似米蘭大教堂、巴黎聖母院的風采。

大概也正是如此,許多人在第一眼見到圓通寶殿的時候,誤以為是一座教堂。實際上,這座寶殿也將漢傳佛寺的建築精髓也融為一體。

窗戶之上的花卉、獅頭、象頭和大鵬金翅鳥映入眼帘,這是不能忽視的藝術之美、文化之美。

殿頂為方形,四沿共有96個蓮花方墩,每四個蓮花方墩前立菩薩雕像,共有24位天神,又稱二十四諸天。

如此之多風格迥異的建築因文化疊合而十分自然,不得不說,古德寺的建築風格確實教人驚嘆。

而它早在1954年(10月19日),就吸引了印度總理尼赫魯及女兒英迪拉·甘地來此參觀。

許多愛美的女孩忍不住發出極為誇張的讚嘆,如「零成本歐洲旅遊」、「隱藏在百年古寺的歐洲風城堡」、「最具異域風的寺廟」,甚至還有人將這裡稱之「武漢小羅馬」

每逢節假日,來古德寺旅拍打卡的年輕人絡繹不絕。這裡,不知何時已變成了一座網紅旅遊景點。

作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座古德寺之一,武漢的古德寺以其多元化的建築風格堪為「佛教勝地一大奇景」、「漢傳佛寺第一奇觀」,並成為武漢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1911年10月10日,是中國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天,武昌起義成為辛亥革命的開端。

當起義軍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同時,古德寺僧眾也在自發救護武昌起義的起義軍們。1914年,黎元洪親自為其改名為「古德寺」並豎題寺名。

「心性好古,普度以德」,這才是古德寺真正要留給我們的智慧。經過一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今天的古德寺的歷史文化和建築藝術,深深吸引了每一個前來參訪的人。

暮色下,日落餘暉的光影更是令這城市深處的一塊凈地,透露著神秘的色彩與歐亞建築的古老風韻。於繁華紛擾的鬧市中,顯得格外獨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2b8caf2a331d20418110359aca2ea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