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在醫海 | 針藥並用治蛛網膜囊腫頭痛

2024-05-06     廣東省中醫院

原標題:敏在醫海 | 針藥並用治蛛網膜囊腫頭痛

敏在醫海

開欄語:廣東省中醫院主任醫師楊志敏教授帶領臨床經驗豐富的中醫醫生組成中醫診療團隊,注重回歸經典,在臨證中運用中醫思維及中醫綜合治法,解決複雜疑難病、危急重症與圍手術期疾病,取得顯著療效。今開設本專欄,以醫案解析的形式介紹楊志敏團隊的特色診療思維及臨證經驗,以供借鑑。

宋某某,女,35歲,2022年3月8日初診。主訴:頭痛9年余。患者自訴2013年開始出現頭痛,症狀逐漸加重,嚴重時伴有嘔吐。西醫診斷為蛛網膜囊腫,建議必要時手術治療。刻診:頭痛明顯,表現為右側前額至巔頂脹痛,右眼眶牽扯痛,常於每日午後1點左右發作。遇風加重,嚴重時伴有嘔吐,常需服用羅通定止痛,偶有頭暈,平素怕風怕冷,四末不溫,汗出不多。入睡可,眠淺易醒,夢多;胃納可,胃脘部隱痛,噯氣,腸鳴明顯,飲食尚可耐生冷,不易上火,大便干硬,小便調。月經周期規律,末次月經2月14日,色量均可,無痛經。手涼微潮,舌暗苔薄白,眼瞼淡、白邊紅。脈浮細,人迎二盛,脈息比5.27。

中醫診斷:頭痛(太陽陽明證)。

西醫診斷:蛛網膜囊腫。

治療:千金陰旦解肌湯:麻黃5g,葛根25g,黃芩15g,赤芍15g,甘草15g,大棗25g。7劑,水煎內服,每日1劑,早晚溫服。

針灸處方:人迎氣口針法取穴後溪、前谷、少沖;針節術取穴天柱、大杼、通谷、束骨。

瀉後溪、前谷,補少沖1~2分鐘後,患者自覺頭痛緩解三分;再針刺天柱、大杼、通谷、束骨,前額汗出,訴瞬間感覺輕鬆許多,眼睛視物較前清亮,頭痛明顯緩解。

次日電話隨診,訴失眠安穩,醒後頭部輕鬆。服藥一周後隨診,患者頭部偶有隱痛,休息後可緩解,未需服用止痛藥。

按患者頭痛主要部位在太陽經和陽明經,且常於每日午後1點發作,正為手太陽經當令之時;遇風加重,平素怕風怕冷,四末不溫,汗出不多,大便干,眼瞼邊紅,為太陽中風,內生陽熱;脈診人迎二盛而躁,提示病在手太陽。以上說明患者證候為太陽經受寒,經氣受阻,陽明燥熱始生。

人迎氣口針法和針節術由長桑君脈法創始人李樹森老師提出。人迎氣口針法根據人迎氣口脈,選用對應的瀉陽經補陰經的穴位進行針刺。《靈樞·終始》言「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在手太陽」「人迎二盛而躁,瀉太陽經補少陰經,瀉二補一」。故瀉後溪、前谷,補少沖。針節術是針對《靈樞·五亂》涉及的5種營衛氣機逆亂的治療方法。《靈樞·五亂》曰:「氣亂於頭,則頭重昏仆,取之天柱、大杼,不知者,取之足太陽膀胱經之滎輸。」患者常感頭痛、眼眶痛,偶有頭暈,屬氣亂在頭,故針刺天柱、大杼、通谷、束骨。人迎氣口針法和針節術共用,有調平氣機、安神定志之功。

患者有怕冷怕風、頭痛遇冷加重等表寒困束證,需發散太陽表位寒邪,同時又有營血不能溫煦的手涼、下瞼淡白以及火熱內盛的大便偏干、眼瞼邊鮮紅之象,故以《千金要方》之千金陰旦解肌湯兼顧解肌、清熱與養血。

供稿:李穎文

執行編輯:張靚雯

審核校對:王軍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ff65dc397cce844375f20e355543d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