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思極恐系列來了。
年輕的獨居女性。
半夜在自己家睡覺,門戶緊閉不曾有任何異樣。
第二天醒來卻發現自己被人迷暈,慘遭性侵。
你猜,兇手是誰?
高智商的好大兒。
為了冒領父親的退休金保障自己的生活。
狠心把死去的親爹砌在了牆裡。
你猜,他能高枕無憂多久?
中規中矩的三口之家。
媽媽開門目送孩子下樓,爸爸樓門口等孩子上車。
全程閉環,就四層樓,過了六分鐘孩子愣是沒下來。
光天化日,他在自家樓道離奇失蹤了。
你再猜,這孩子到底去哪兒了?
一棟樓,共五層,十戶人家。
誰能想到。
這低頭不見抬頭見的鄰居,一瞬間都成了嫌疑人。
這看似普通的居民樓里到底藏著多少秘密?
此刻,你準備好一探究竟了嗎?
《消失的孩子》
雞皮疙瘩掉一地。
這是派爺看完劇的第一感受。
在一棟我們隨處可見的老式住宅樓內,打造出一個罪犯的培養皿。
如此近在咫尺,光想想都讓人覺得陰森恐怖。
看海報——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扇厚重的木質門。
嚴絲合縫的填滿了觀眾的整個視線,一種桎梏感油然而生。
門的正中央是一個貓眼,順著往裡望,隱隱約約出現一道人影。
但你卻分不清,這門裡門外到底誰才是那個窺探者。
再看。
緊緊包裹住貓眼的是被製作成小孩子形狀的金屬裝飾物。
故事,由此慢慢揭開了面紗。
以一個孩子的失蹤為餌,你猜這敲開的每一扇門後面究竟有什麼?
生活化的開場。
嘮叨的媽媽陶芳(李晟飾)正張牙舞爪的發起「晨間大作戰」。
小的不好好學習,大的作息總不規律。
她嘴裡輸出著「名言金句」,手上握著「柴米油鹽」。
從孩子到老公,全部在她的「攻擊」範圍之內。
七點三十五分。
爸爸楊遠(佟大為飾)率先邁出家門。
只見他一手提著垃圾袋,一手拿著孩子書包。
熟練的下樓熱車,準備送兒子楊莫(李慶譽飾)上學。
七點四十分。
楊遠把車停在樓棟門口,陶芳目送孩子下樓。
按部就班,一切如常。
七點四十六分。
楊遠卻遲遲沒等到下了樓的孩子。
夫妻倆起先以為是孩子惡作劇,從樓下找到頂層不見人影。
趕緊折返回家妄圖戳破這場無聊的遊戲。
一進門,言語裡滿是焦急憤怒和威脅。
但卻讓兩位大人失望了,孩子根本沒在家。
此刻,他們發覺到了事態的嚴重性。
開始挨家挨戶敲門問,但得到的回應都是沒見過。
一時之間倆人麻爪了,在鄰居的提醒下趕緊報了警。
警方迅速出警。
他們第一時間走訪了住戶,查看了小區監控。
但案發的樓棟處於小區監控盲區,攝像頭是啥也沒拍到。
小區其餘攝像頭也沒有拍到孩子走出大門的身影。
於是結合多方信息,警方初步懷疑這是熟人誘拐。
案件從此刻開始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一條線向內,指向遮遮掩掩的孩子爸爸楊遠。
警官張葉(李斯丹妮飾)進屋了解情況,恰巧看到楊遠慌慌張張將一張紙放進口袋。
他,到底在隱瞞什麼?
一條線向外,探進了302單元,孩子的好朋友許恩懷(劉琪錡飾)家。
這一年多以來恩懷每天晚上都會來楊遠家和楊莫一起寫作業。
兩個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楊遠夫婦也非常喜歡恩懷。
根據楊遠的回憶。
昨天,一向細心的恩懷,回家時卻說找不到鑰匙了。
因此楊遠懷疑,是楊莫偷拿了鑰匙藏進了302單元。
警方立刻聯繫恩懷爸爸回來協助調查。
但讓他們沒想到的是。
還沒把恩懷爸爸等回來,卻把本應在學校上學的恩懷等回來了。
這個一向細心的女孩,再一次犯了迷糊,她上學竟然沒帶課本。
眾人跟著恩懷進入了302室。
又是一次失望而返,房內空無一人。
但張葉覺得這302室非常不對勁。
緊鎖的臥室門,桌上的合影,看著並不熟的父女倆.....
或許楊莫的失蹤確實和他們有關係?
《消失的孩子》,改編自貝客邦的懸疑小說《海葵》。
作為豆瓣閱讀的高分作品,曾有不少書粉都希望能看見它被搬上熒幕。
原著派爺看過。
文筆流暢,人物飽滿,情節環環相扣。
幾條支線穿插而至,雜而不亂,懸疑感層層疊高。
看的人脊背發涼,卻又忍不住反覆咂嘛。
派爺認為它最大的看點在於敘事模式。
失蹤案、藏屍案、性侵案三線並行。
用網狀敘事結構帶著觀眾通過不同人物的視角遊走於不同的案件中。
這種敘事的特點是什麼?
打破。
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關係,藉由視角的切換釋放新的細節和線索。
不同支線中的細節相互補充,繼而為觀眾還原整個事件。
舉個例子。
警方在小區內排查時發現草坪內有泥土被翻動過的痕跡。
眾人慌了,難道孩子已經遇害?
深挖之下,他們找到了一具黑狗的屍體。
這狗是楊遠家的。
來,我們跟著不同的視角淺看一下。
小黑狗從楊遠手上跑丟以後去哪兒了?
它突然竄出馬路,導致林楚萍(於文文飾)出了車禍。
狗生死未可知,視角先變一步——
楊莫三更半夜竟瞞著父母偷跑出家門找狗。
而他詢問的路人,剛好是六神無主的鄰居袁午(魏晨飾)。
這個場景也沒有做過多停留。
視角迅速切換——
更深的夜,剛還站在楊莫面前的袁午,此刻竟趴在草叢裡埋狗。
看出來沒?
它不光用錯位的時間幫我們梳理小黑狗最後的時光,它還藉由「一條走丟的狗」為看似毫無關聯的三條支線設置了第一個交匯點。
而這,其實也是多角度敘事一大看點。
要知道。
當不同支線交匯時,整個故事必將出現一個高潮點。
比如,在《瘋狂的石頭》里,一罐高空墜落的可樂把三條支線的串在一起。
如多米諾骨牌般的開場中——
有人車窗被砸、有人愛車被撞、有人趁亂脫險....
這一罐可樂砸出了什麼?
砸出了人物關係,砸出了戲劇性,更砸出了不同陣營下截然不同的人物性格。
我們再說回《消失的孩子》這部劇。
它通過不同支線的偶有交錯,打出了亮眼的反轉。
你看。
當觀眾把注意力放在三個案件本身時,它平地一聲雷拋出了新的懸念。
或許,袁午才是那個誘拐孩子的兇手?
畢竟誰也沒想到。
在楊莫失蹤前,他曾半夜離家尋狗,還見到了因父親離世而內心崩塌的袁午啊。
眾所周知。
要想衡量一部劇有沒有機會成為經典,只靠故事精彩這一條是遠遠不夠的。
還需要看什麼?
首先,需要看演技。
派爺認為我們大可只從一種戲入手。
比如,哭戲。
你看她。
恐懼,微顫,緊張萬分。
轉身,崩潰,癱軟在地。
這是一位母親以為孩子遇害,結果虛驚一場後如釋重負的嚎啕大哭。
你看他。
委屈,自責,難以啟齒。
悔恨,壓抑,內心酸澀。
這是一位父親本不願患有精神疾病的孩子被當成異類看待。
但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猜疑和壓力,不得不妥協的揪心時刻。
你再看他。
慌亂,複雜,不知所措。
頹廢,脆弱,失魂落魄。
這是一個一事無成的兒子,意外失去所有親人後無法獨自面對生活的無助與害怕。
三場戲,三個人,三種情境下的情緒爆發。
真實,又富有張力。
觀眾從這樣的爆發戲中,體會角色內心的層次。
而這層次感越豐富,人物的魅力也就越大,觀眾也就越能與之共情。
其次,還需要看內核。
《消失的孩子》是典型的社會派推理。
它不僅強調推理,還能反映社會現實。
這部劇揭露了一個什麼社會現實?
滋生於原生家庭中的畸形的愛。
操控型。
永遠打著為孩子好的旗幟,忽略孩子一切感受。
在陶芳心裡成績永遠是最重要的。
於是她逼迫楊莫去上不喜歡的興趣班,還專制的送走楊莫喜歡的狗。
面對長期被打壓的生活,楊莫開始渴望自由,而危險也慢慢到來。
溺愛型。
在媽媽事無巨細的照顧下。
袁午活生生把一手的好牌打個稀碎。
學校里,他成績優異順風順水;生活里,他沒媽寸步難行。
能有多廢?
很難想像,一個二十幾歲的高學歷男青年。
在媽媽出車禍危在旦夕之際,他連120都打不明白。
媽媽走後他的生活猶如一團亂麻。
巨大的精神負擔讓他喪失工作能力,無法融入社會還染上賭博惡習。
老婆孩子氣跑了,家中房子抵債了,
親爹帶著他背井離鄉討生活,他卻跟爸爸撒謊了。
每天早上西裝革履按時出門,望一眼寫字樓然後拐進胡同里的小賭場。
在沒媽庇佑的生活里,成功把自己活成一灘爛泥。
最讓人毛骨悚然的是。
在父親去世後,他竟然決定藏屍冒領退休金。
兩個不同的原生家庭,兩段瀕臨被毀的人生。
這種被放大的極與極的碰撞。
從某種意義上講,確實會更加的震撼人心,也更能引起社會的討論。
更讓人驚喜的。
隨著後續故事線的展開,還會有不同的家庭加入戰場。
共同把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推至頂峰。
由此也可見作者的野心,以及其對社會的意義。
目前《消失的孩子》雖然只更了四集。
但它憑藉著不斷釋出的巨大信息量,已經狠狠抓住了觀眾的好奇心。
讓人越看越上頭,還直呼害怕。
但派爺最關注的。
其實還有它對人性中「惡」的塑造。
原著結尾處對整個案件的復盤,曾有著堪稱神來之筆的一場推理。
具體是什麼派爺不劇透。
但我大可把話放在這裡。
如果它真的能果敢的拍出來。
那麼在我心裡《消失的孩子》就是今年最好的懸疑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