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又向珠海借島開發?為什麼香港不能大規模填海造陸?

2020-06-28     銀河港事通

原標題:香港又向珠海借島開發?為什麼香港不能大規模填海造陸?

早前香港向深圳借地建樓風波未過,最近又有傳言香港將向珠海借地建樓,話題受到廣泛關注。

港媒消息人士指中央正研究將大嶼山以南、珠海市的桂山島填海,然後租借給香港建造房屋,包括興建大量公屋以供50萬人居住。

方案參考「橫琴模式」,在當地實施香港法律並由香港特區管轄,成為香港的第19個區。(「橫琴模式」就是中央授權澳門特區,對橫琴口岸澳方口岸區及相關延伸區,依照澳門特區法律實施管轄,直至2049年。)

也就是說如果借地成功,香港馬上又要開始新一輪填海造陸計劃並釋放更多用地了,一時間香港填海的話題又被推上熱潮。

這也讓很多外地人不理解,為什麼香港要向深圳珠海借地?香港本土不可以大規模填海嗎?香港的土地問題怎麼解決?

01

香港很缺地,填海是最優解

目前香港人口750萬,總面積僅1100平方公里,只相當於北京的1/15、上海的1/6,人均住房面積才170呎,逼仄至極。

很難想像,香港已經有一百多年的填海歷史,填海地已達7027公頃,占香港陸地面積的6.7%,相當兩個澳門的大小,養活了約200萬人口,將近1/3人口。

從今天來看,香港很多繁華的地區都是填海地,當中包括德輔道以北的中環、灣仔、銅鑼灣、尖沙咀東、啟德機場、港澳碼頭、九龍灣及觀塘商貿區等等的重要發展地方。

還有不少重要建築物或者地標都座落填海區上,包括國際金融中心及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等等。另外香港北區特色叮叮車路線,昔日也是海岸線,現在已成陸地。

那麼為什麼原有的土地不用來開發,卻要去填海造陸呢?

這就牽扯到複雜的香港土地歷史了。

香港本來面積就小,加上山形地勢限制,現在香港有2/3的土地都是林地、草地、荒地、濕地和灌叢,剩下的採用於城市建設。

其中,用於興建住宅,更是少之又少,只占總面積的7%,所以香港長久以來就是通過不斷填海來緩解人口發展和住房壓力的。

至於可用的陸地為什麼沒有用於開發,還涉及到香港丁權歷史遺留問題,例如現在空置率很高的新界。

當年英國人租借新界定下丁屋制度,新界居民男丁每人一次可以申請建設一層不超過700平方英尺,大約65平米,不能超過三層的不完整產權房屋,相當於永久的村屋,這讓新界很多地方無法開發。

再來就是城市規劃也有問題,香港的樓房非常集中,又高又密,而且緊挨著商業區,導致現在看很多六七十年代的房子很舊很老,又沒法拆,因為拆遷成本實在太高,市區根本沒辦法改造。

最後還有個別的地產商,早期屯了一些地卻不開發使用,拉低陸地整體的使用率。

相比之下,填海成本低,沒有徵收障礙,成了香港解決住房問題的一大法寶。

目前填海每平方呎成本在1300至1500元,扣除交通基建配套及社區設施用地後,整體仍有一半土地可用作建屋。

理論上只要每平方賣地呎價達4000元,便穩賺不賠錢,更何況4000元對香港地價而言相當於「白菜價」,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填海就是香港擴展用地的最佳方案之一。

那麼也有人問了,既然填海這麼划算,又能切實地解決住房問題,香港為什麼不大規模填海造陸呢?

02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從客觀來說,香港是不可能大規模填海造陸的。其原因一位名為「漢東錢秘書長」的知友解釋得很清楚,我在這裡引用他的分析說明:

「這是香港衛星圖,首先看看地形。

第一,填海不能選在已經建設了海濱公園的地區,不然對海岸生態破壞嚴重,並且又要把海濱公園拆了,在新的海岸線重來,因此港島南基本排除。

港島南分布著深水灣,淺水灣,赤柱等沙灘度假區

第二,不能影響現有航道,尤其不能影響葵涌碼頭。青衣和深井基本排除,西貢北的海峽也排除(沙田海有多條旅遊航線前往西貢區的島嶼)。

藍色表示無法填海或者有很大困難

第三,已經劃為自然保護區的地區不能填海,新界最北邊后海灣那裡基本排除。

第四,不能離建成區太遠,否則缺乏經濟價值,建了也沒有人去。沙頭角,也就是深圳鹽田區對面基本排除,西貢東和火石洲一帶基本排除,大嶼山南和西邊基本排除。

第五,香港雖然建了很多新市鎮,但除了第一批的荃灣,沙田,觀塘外,並不強調產城合一和醫療休閒配套,就業中心還是集中在九龍南和港島北,所以後期建設的「臥城」不能繼續擴大,不然又是天水圍悲劇(董先生當年的八萬五就沒有很好的規劃,只是數字上達到目標,就搞出天水圍這種全是住宅,缺乏商業和工業,也沒有科技園提供就業的新市鎮),天水圍西側的后海灣部分排除。

第六,考慮到赤臘角機場的影響,東涌新市鎮填海規模不能太大,而且住宅比例不能太高,機場附近不適宜大規模人口居住。

這部分是計劃中的填海區域,但要進一步擴大比較難

第七,久負盛名的旅遊區不能做大規模填海,因此南丫島和蒲台群島等基本排除。

剩下的區域中,可以填海的有:

一、大嶼山東

已經在規劃中並由港府公布的大嶼山東填海計劃,搭配地鐵和隧道,這裡離就業中心九龍和港島都近,並且有足夠的海面用於填海,也不會擋住航道。

二、屯門南

用作屯門新市鎮的擴大,可以依託西鐵線作為軌道交通(但西鐵線現在負荷太大,簡直擠爆,不知道還能不能增加運量),但是因為青山那邊有白海豚,環保方面估計有點困難。

紅色區域是屯門南可填海區域,藍色區域有白海豚

三、將軍澳

將軍澳的商住比還行,而且有條將軍澳線,可以繼續擴大城區,但科大那邊的海面就沒什麼必要了,交通不是很方便,離市區又太遠了。

紅色部分靠近將軍澳城區,藍色部分靠近香港科技大學

四、大埔

大埔的海灣面積尚可,但是第一東鐵線明顯是無法覆蓋填海區了,新建鐵路線專門服務大埔也沒什麼必要。

而且大埔工業邨南邊修有大埔海濱公園,工業區拓展起來有難度,如果不增加工業,那麼住宅增多又會增加東鐵的壓力,尤其東鐵正在搞跨海延伸至金鐘,再加壓力就太大了。

五、沙田

沙田海馬料水那邊小規模的填海是可以的,但沒什麼大的意義,馬鞍山那邊也搞了海濱公園,填海區域有限,而且現在住宅太多也是問題,馬鞍山線現在壓力不大。

但屯馬線開通後也玄,其實從屯馬線就能看出來,新界居住了差不多一半的香港人,但新界西和新界東之間居然沒有軌道交通,屯馬線雖然連接屯門和馬鞍山,但還是繞行九龍,現在沒有,將來也沒規劃城門隧道同方向的地鐵。說明新界東西人員往來不多,香港中心化問題比較嚴重。

馬料水填海區域,曾經提過,但又被否了

香港新界東西交通遠遠不如新界與九龍和港島,儘管新界住了一半的香港人

其他的就沒了……看著到處是海,實際上能填的非常少。「

填海的問題幾十年來一直都備受香港人關注,畢竟填一塊就少一塊,它不像隔壁的深圳,平原面積大,可用於開發的陸地廣,實在不夠還可以考慮開發周邊城市。

相比深圳,香港的填海則完全是剛需,而且填了也還是不夠用,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香港的房價總是降不下來。

在香港生活居住過的人都能認識到,長久以來香港社會最深層的矛盾並非住房問題,但住房卻最能激發民間的不滿。

相信如果中央出手,借周邊城市荒地如桂山島給香港填海後開發,一方面可以幫助香港緩解不少壓力。另一方面香港以合理的租借費用,考慮多種形式的合作開發,亦可以實現香港珠海的互利共贏。

如此一來,香港與珠海的緊密合作更會帶旺港珠澳大橋,進而帶動粵港澳大灣區更好地融合發展,也不失為一個合家歡的好結局。

更多香港熱點資訊、香港身份辦理、留學問題,歡迎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銀河港事通」。

或聯繫銀河編輯:yinhejituan1966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GL4-XIBiuFnsJQVSk1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