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24小時最常見的是什麼?​

2020-09-21     銀河港事通

原標題:在香港24小時最常見的是什麼?​

答案是跑步。

香港給人的第一印象的確和「跑者天堂」有一段距離:街道繁忙擠迫、行人路窄、多山、多斜坡。偏偏香港跑步社群越來越蓬勃。

01

香港人的跑步熱情,24小時不停

其實香港的跑步地點甚為充足,碼頭、公園甚至電車路上,都可以見到跑者的身影,幾乎是有路便跑。

晨間山徑跑

夜間運動場

路邊

街道

公園

因為夏季天氣多變,所以室內緩跑徑也是不錯的選擇。

除了日常鍛鍊身體,大大小小的跑步比賽也非常受歡迎。

自1997年起,香港馬拉松每年均刷新參賽人數紀錄,2019年的香港馬拉松參賽名額為7.8萬人。

到了現在,這項被香港特區政府譽為『香港品牌活動』的賽事,已成為一項國際知名的體壇盛事。

香港各區都有跑步賽事上演,參賽者動輒過千,由8歲至90歲都有。當中有業餘跑者,當然亦有本地精英好手。

享年93歲的葉倫明老人(1921-2014)在跑道上堅持了30年,從沒有停下來過。

在當年的太平輪海難之後,葉倫明曾在上海生活;59歲移居香港,之後便開始跑步。

「平時也沒有事,想起太平輪死難的朋友,就跑跑步,來紀念他們。」

葉倫明老人說,「只要跑步,就不覺得孤獨,就有了活下去的勇氣。」

2017年,香港93歲跑手張雪玲在韓國舉行的「世界先進室內田徑賽」的六十米短跑賽中,贏得金牌。

02

跑者的故事,總有一段感動你

香港馬拉松20周年之際,歌手陳奕迅為港馬特意製作的主題曲《人生馬拉松》,用溫柔的聲音唱出了跑道上的每一位跑者的心聲——漫漫人生路,如同跑過沿途的高低起伏、坎坷平順,不論你從事什麼行業,人生都像是一場永無止境的馬拉松。

歌曲MV邀請了多位香港知名跑者出鏡,講述了他們與跑步的故事(MV在全球都有放映)。

馮錦雄,香港截肢者體育會主席

曾經,馮錦雄是一名體育老師,因為一次意外不幸失去了左側小腿。當時的他對生活一度悲觀。

也因為這次意外,他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那個人——他的妻子,莊冰英。

截肢前的馮錦雄很喜愛做運動,但截肢後沒有適合的義肢,無奈放棄。

後來香港引入運動義肢,2009年他重拾跑步,參與「渣打香港馬拉松」的10公里賽事。2011年起他更開始跑全馬,已完成6個馬拉松。

馮錦雄稱,隨年歲漸長,體能開始走下坡,參賽只為挑戰自己的最佳時間,「很快沒得跑了」。

後來,馮錦雄成為了香港截肢者體育會主席,帶領著更多殘疾人通過運動尋找到生活的意義。

而妻子也一路陪伴他跑步,就這樣「二人三足」跑過了30年。

符菁華,註冊護士,鯊魚套裝跑全馬

截至2016年,符菁華共參加了5次港馬全馬。

賽道上,她全程穿戴著厚重的鯊魚外套,這一舉動只為一個理念——「向魚翅說不」

她希望通過這一舉動,呼籲更多的人能夠熱愛大自然,保護野生動物。

她說「見到人們切掉鯊魚的魚鰭,然後把它們丟回海里慢慢等死,這太讓人痛苦了。我希望在跑道上這樣堅持下去,一傳十,十傳百,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徐志堅,全職跑手,曾是飛機維修員

拍攝MV時,徐志堅24歲。他從小有著藍天和飛翔的夢想,在成為全職跑手前,是一名飛機維修員。

但夢想不只有一個,他還想「跑進亞運會」,於是頂著眾多不解,他選擇了成為一名跑者。

2015年初,他以2小時34分跑完香港馬拉松,在跑圈中被稱為「最快的香港人」。

雖然他小有名氣,但他一直希望腳踏實地完成夢想,代表香港出戰亞運會。

2016年他以2:31:34蟬聯香港全馬「一哥」,他有信心爭取一張2020年東京奧運男子馬拉松入場券。

跑步已經成為不少香港人的習慣和興趣,下班、閒時都可能會練跑,相當減壓!

旁觀者也許無法理解,為什麼陳奕迅唱的「一副骨骼身軀,一雙酸軟的腿,用盡力氣追下去」,能夠戳中人心。

可是,跑過的人都會明白,那是因為「我愛」。

(公眾號同名:銀河港事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0oosXQBLq-Ct6CZME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