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容易「陷進去」?是深淵,也是救贖

2022-04-21     九州心理

原標題:遇事容易「陷進去」?是深淵,也是救贖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ID:zqfxlgzs

近幾個月來,世界可真不太平。戰爭、空難、地震、病毒輪番襲擊和考驗我們的身心。

身處一系列不確定的環境中,每個人的反應不盡相同。

有人像是經歷了一個起身的趔趄,晃動之餘迅速回到重心;但也有的人沉淪其中比較久,需要通過再次修整,才能重啟自我功能。

於是有了這樣問題:什麼人遇事更容易陷進去呢?尤其是影響正常生活繼續的那種。

人不和,所以天時地「利」

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是散亂脆弱、無依無靠的狀態時,TA的自體是不具備內聚性的。

這時,任何外在的天災人禍,或者是生活中普通量級的挫折,都可能讓這個人陷入某種負面情緒中,難以自拔。

反之,當我們能夠經常體驗到自己是堅韌有力的,而且這股力量基本恆定可持續,哪怕是有些抽象的;但自己相信,它不會輕易被現實擊倒,整個人是抗折騰的,這就是人的內在資源,即內聚性自體。

在風雲變幻的社會中穩定活下來的能力,基於早年的兩部分心理現實:

一是,我在父母眼中是最好的,然後我對自己的基本感覺也是好的。

第二,曾經體驗過無條件被愛是什麼滋味。

人生有時候就是這麼奇妙,可圈可點的一兩件事,就決定了人格框架。

比如,有的成年人回憶起小時候闖過的禍,本以為「死到臨頭」了,但沒想到父親網開不殺之恩,這種無條件之愛的力量,讓這個孩子終生不畏艱難且懂得自律。

這是那些從小就要看父母臉色行事,總是在擔心自己不夠好、經常被負面評價的孩子,很難擁有的體會。

有一位40多歲的女性說,在父母那裡,她從不知道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童年的一個雨天,她在泥濘中跑回家。一進門,鞋上的泥和水,就在母親剛剛擦好晾乾的水泥地面上留下了印記。

緊接著她被母親一頓怒吼,整個人僵在原地,進退都不是,羞恥和恐懼蔓延全身。

鄰居家有個小妹妹,很喜歡找她玩兒。某個午後,她在鄰居家,這家阿姨有讓女兒午睡的習慣。見她和小妹妹玩興正濃,阿姨說,正好你留下來陪妹妹一起睡吧。

她尷尬地看向自己穿著塑料涼鞋沾滿灰塵的雙腳,阿姨立刻明白了什麼,邊說沒關係,邊利索地幫她脫了鞋,把她塞進乾淨的被子裡。

她根本睡不著,心是慌的,覺得被子真香,阿姨好美,那個「低劣」的自己,竟然被允許。

她幻想,如果阿姨是媽媽,該有多好。

在一個人的心理發展過程中,如果「好阿姨」的體驗過少,總是「壞媽媽」占據主導,那麼動不動就陷入痛苦,大體便可以理解了。

陷入,千姿百態

除了陷入悲傷痛苦,人們還陷於各種各樣的事情。

比如陷入小說、追劇、遊戲;也有人說再也不相信愛情了,但愛情來了又不斷陷進去。

旋轉、跳躍、掙扎、沉溺、上癮,就是不停歇;箇中滋味,只有自己體會。

所有這一切,都是我們在尋找自身發展過程中缺失的片段或者叫做經驗;而這些經驗主要來自於養育者的人格水平以及他們提供的環境,其中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種經驗,父母需要以欣賞和肯定的目光去回應孩子自我的完美感受。

當孩子向父母展示自己的偉大創舉,可能就是做了一個手工,此時父母要放下成年人的傲慢,要看到這是孩子的心靈正在處於擴展的成長狀態。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鏡子說我好,我才真的好。這是孩子內心的真實渴求。

第二種經驗,孩子必需通過仰望一個強有力的全能形象並且與之保持密切的關係,才能確保自己是可靠穩定的。

對於孩子來說,最初仰望的是父母,後來可能是動畫里的超人、精神上的導師等等。

有段時間,女性非常迷「霸道總裁」的人設,其實就是在填補內在一種強有力形象的虛空,通過追劇,讓自己與霸道且安全的體驗發生聯繫,獲取心理支撐。

最後一種,健康的心理發展需要尋找與自身相似的客體,形成彼此認同。

比如我們看到青春期的孩子經常三三兩兩,互相竊竊私語;網絡上的各種興趣小組;今年冬奧會期間,全民冰雪運動熱情高漲,大家笑說「滑雪的盡頭是骨科」,據說專門有一個幾百人的「摔斷腿乾瞪眼養傷群」,裡面聚集的都是因滑雪摔傷的人。

以上三種經驗,成為推動一個人整體向前發展的力量。正如吳和鳴老師在《自體的分析》序中總結的那樣:

我們終身都在尋找三個朋友,一個在前,一個在後,一個在左右。我們都在這三個位置上相互滋養。

陷入,是在尋求融合

閉上眼睛感受一下,陷入,是把自己放到某件事情當中,與其融為一體。

我們為什麼需要這種融合的體驗呢?答案是,為了分化。

也就是說,在生命前期心理的融合需求被滿足越多,就越能幫助一個人攢夠內在資源,進入到真實的社會中摸爬滾打。

舉幾個例子來看。

當我們陷入熱戀時,對「親親抱抱舉高高」這類舉動,會感覺到很激動很甜,這種感覺來源於嬰兒被養育者珍視為唯一、特別的體驗。

與此同時,養育者經常撫摸、親吻孩子,也是在回應孩子融合的需求。確認自己是好的、被愛著的,這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

如果養育者在這個部分無法提供很好的融合,孩子就有可能被卡住,甚至一生的親密關係都將圍繞這個卡點展開。

比如另一半必須要滿足自己「戀愛腦」的需求,不然的話,就會在關係中受挫,繼續尋找下一段。

如果現實中總是沒法實現,就轉而陷入愛情劇中,把自己代入角色。

我有個女朋友很好玩兒。她愛流行音樂,耳機不離身,聽歌是她的藥。

可每年到了要給APP續費的時候,她萬般糾結,包月、包季、包年,哪個都讓她心裡不痛快。

某天她突然跟我說好像頓悟了:她彆扭的點在於,我對音樂如此熱愛崇拜,音樂卻要收我的錢,這太讓人失望了!

被熱愛的客體辜負了,相當於孩子想要跟強大的客體融合,並且能夠對其使用和支配的願望落空了。

這心理上的理想化失敗,導致自我力量發展受阻,遇到挫折就容易退回來。

未成年的孩子,更需要與有力量的父母融合。

據知名的離婚律師透露,婚姻解體時,大多數8歲以上的孩子會選擇與經濟狀況更好的父母一方繼續生活。

現在的孩子更「勢力」了嗎?這只是表面的殘酷,內里是孩子與穩定的理想化父母保持聯繫的渴望。

你的痛苦,需要被承認

無法融合,是心靈早期遭受的創傷,藉由一些現實的事件,重新被激發出來,最深處是在呼喚原始關係的回應。

有人在自媒體上袒露狀態說:空難一周以來,每天都吃不下、睡不著,無心工作,整個人陷入抑鬱。

然後看到評論區的一條回覆:怎麼?飛機上有你家親戚?

如果我是這個博主,以當時的心情,看到這樣的評論,可能會更加絕望。

陷入抑鬱,本質上來講已經是一種自我攻擊,這時候的痛苦需要被人看見和承認,而不是繼續接受暴擊。

發表這種評論的人,可能內在有很多無法停止的憤怒轉給了博主。這些憤怒,同樣是來自於原始客體的無回應,不能為之所用。

疫情一個月里,我病了一場。植物神經紊亂導致呼吸有些困難。跟朋友講了心路歷程之後,對方只說了一句:的確,這陣子你真的承受了太多。

一句頂一萬句。

創傷在關係中形成,也需要通過關係來修復。善待每一個陷入痛苦當中的人,不再製造更多的人間悲劇。

作者:徐亞輝,二級心理諮詢師,UM心理主筆;做人性的觀察員與理解者。

編輯 | 花花

文章轉載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近2000篇原創親子/兩性/個人成長心理文章,精神分析學習,7年陪伴,少點內心的衝突,多點精神的自由。

近期課程 (點擊可查看詳情)

九州心理2022年度課程表

【心理諮詢師】基礎培訓項目招生簡章(常年招生)

【社會工作師】人社部、民政部雙認證

【中國心理學會認證】少兒心理發展諮詢指導師培訓

【中國心理學會認證】婚姻家庭諮詢指導師培訓

【家庭教育指導師·智慧父母培養計劃】

水彩風景入門與繪畫心理治療的相關運用(5.8-7.8)

張海音雙相和人格障礙的心理動力學線上直播工作坊( 5.20-22 )

張維揚親密關係線上直播工作坊(6.4-5)

羅家永全國心理拓展實操高級班(5.20-22成都)

蔡仲淮國際臨床催眠師認證系統培訓(5.26-29)

張維揚博士覺夢工作坊第三期廈門站 (6.10-12)

金天博士人本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工作坊 (6.24-26)

李曉駟心理諮詢技能深化連續培訓(8.5-7 貴陽

徐鈞自體心理學連續培訓項目( 廣/深/長 8.5-7 )

邱麗娃薩提亞模式家庭治療連續培訓(8.25-28)

zvika舞動 |身心之戀 系列 (大理8.26-29)

陳伯煒國際潛意識引導OH卡系統培訓( 9.10-11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9eddeeca3f2ceba039721583fe2ff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