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廣電視界(作者 | 王禹)、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高校教師37人、中央新聞單位編輯記者26人入選2021年度「雙千計劃」名單。
日前,教育部和中宣部公布了2021年度中央部門所屬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和中央新聞單位互聘交流入選人員名單,其中, 高校教師37人、中央新聞單位編輯記者26人。
看到此消息,很多人會納悶,這個互聘交流計劃什麼來頭?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該計劃的源頭。
2018年,為深入貫徹《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意見》和《教育部關於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教育部和中宣部聯合印發了《關於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該計劃 一方面為了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新聞傳播專業建設,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全媒化復合型專家型新聞傳播後備人才; 另一方面,編輯記者掛職高校,則可以有效提升其理論素養和專業能力。
同時,該計劃旨在重點建設一批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宣傳教育基地,推出一批高質量、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加快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新聞傳播學理論體系和學術話語體系。
另外,通過普遍開設新聞倫理、新聞職業精神、職業道德等專門課程,深挖新聞傳播專業課程的育人元素、育人內涵和育人功能。
在此基礎上,根據《意見》,通過適應信息社會深刻發展和媒體融合深度發展趨勢, 建設240個左右國家級一流新聞傳播專業點,打造500門國家級一流線上線下新聞傳播專業課程,增設20個國家級新聞傳播融媒體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50個新聞傳播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加快培養會使善用「十八般兵器」的全媒化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
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教學組織形式,及時融入技術變革新趨勢、媒體融合新動向和行業發展新動態,綜合運用文圖聲光電多種形式,採取案例式、現場式、任務型等多樣化教學手段, 用好校內外電視台、廣播台、報刊、網站、新興媒體等實習實踐平台,培養未來從事新聞輿論工作的行家裡手。
選擇一批優秀教師納入新聞閱評員隊伍,加強新聞宣傳一線實踐。
啟動國際新聞傳播本科人才培養試點工作, 建立完善「全媒體+國際+外語」課程體系,加強「國情教育+國際視野」的社會實踐和國際交流。
從2021年度發布的名單來看, 包括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32所部屬大學的37名知名教師將到中央新聞單位進行掛職,而10個中央級媒體的26名編輯記者也將到上述部屬大學掛職鍛鍊。
說到此,我們認識到,這種互聘計劃,實則就是我們經常呼籲的 高校專業教師要有在媒體業界交流鍛鍊的經歷,有利於深度了解新聞實務,知道媒體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拉近學界與業界的距離。
而編輯記者能有機會到高校交流,則對其拓寬視野,將寶貴的實踐經驗傳遞給更多學子,培養更多實踐型、復合型人才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想來,這也是教育部和中宣部聯合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核心要義。
從2018年印發《意見》,該計劃已經連續評選了3年——
可以看到,該計劃並不是突擊式的拔高培養,而是希望通過潤物無聲般的培育,逐步提高學界和業界的交流頻次、力度和深度,其主要目的,就是經過 5年的努力,建設一批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宣傳教育基地,打造一批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聞傳播專業點,形成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全媒化復合型專家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體系,培養造就一大批適應媒體深度融合和行業創新發展,能夠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優秀新聞傳播後備人才。
人才,是該計劃的核心要素。
那麼,還是想多說一句,該計劃不僅是「雙千計劃」,更是百年大計,需要真交流,真掛職,真融入,編輯記者到高校直接開課會有難度,但可以通過講座等方式與學子們面對面交流,傳授新聞策劃的實用性和原則。
而高教教師到業界掛職,能夠具體深入到基礎崗位,從基礎做起,才有對新聞理論與實踐的高度認知,還是那句話,任何事情不能脫離實踐,實踐出真理。
總之,希望有更多高校教師能夠深入到業界鍛鍊,有更多編輯記者能夠走上三尺講台培養更多新聞精英。
「廣電獨家」是廣電業界第一訂閱號,「影視獨家」透視影視熱點,北京中廣傳華影視文化諮詢有限公司運營,長按二維碼可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