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行軍作戰離不開槍械,作為槍械發射出的武器,子彈是戰爭中破壞對方物資,擊殺敵人的最好工具。作為被運用了大量技術的文明產物。儘管子彈的使用伴隨著鮮血,但是在新的設備被研發出來之前,子彈仍是戰場上的核心武器。
子彈種類繁多,用途也各不相同,為了區別子彈,它的身上被染上了許多種顏色。但是在其他器材上被廣泛使用的淬毒手法,現在卻壓根在子彈上尋覓不到蹤跡呢?難道不能夠加大一擊必殺的可能性?這其中卻是大有來頭。
一些致命的毒物,通常結構都是有蛋白質組成,在高溫高熱下容易變性。子彈在破膛而出的一刻,擁有巨大的動能。這些動能在於空氣摩擦中產生熱能,迅速的將毒藥中的蛋白質分離,使其失去了原本的功能,在射進敵人時已經失去了毒藥的作用,所以根本沒有必要在子彈上淬毒,浪費時間和精力。而且另一方面,士兵在行軍作戰過程中幾乎都有大大小小的傷口沒來得及包紮。如果子彈上沾染了毒液,那麼士兵在裝彈的過程中勢必會與子彈直接接觸。毒藥作為一種致命的武器,一旦觸及傷口,那麼倒下的就不是敵人而是自己人了。
而且子彈依靠著巨大的衝擊力,在射中人體後,直接穿破皮膚遺留在體內,即使沒有打中心臟等要害部位,停留在體內的子彈如果沒有被即使去除,也能造成敵人傷口感染的後果,輕則喪失行動力,重則直接斃命。所以壓根不需要多此一舉,就能是敵人受到重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