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武帝司馬炎,在歷代開國之君,算得上為人最為寬厚的,不止是對曹奐、劉禪、孫皓這幾個亡國之君。
他統一天下後,推行政治寬容,興滅繼絕,約法省刑,如頂著士族壓力,平反鄧艾冤案,赦免其後人。如嵇康和許允被其父司馬昭殺害,司馬炎用此二人之子當自己的近身侍衛。
如諸葛誕起兵反對司馬氏被殺,其子諸葛靚逃亡東吳為重臣。滅吳後,司馬炎為親近這個兒時故友,一路追到廁中。
其叔祖司馬孚公開以「大魏純臣」自居,反對魏晉鼎革,司馬炎待之尊親之禮,尊寵優容,甚至並封其七子為王。「如晉太宰安平獻王故事」成為後世優待元老大臣的典範。
甚至是多次謀奪皇位,連結黨羽的弟弟司馬攸,司馬炎早年一直委以重任,最後也只是讓他和其他親王一樣離京就藩,為此增益封地,加封濟南郡,又特封其一子為北海王,之前所加的種種榮寵待遇如故。司馬攸非要想不開,鬱鬱而終,如之奈何?
晉朝的開國功臣們,與皇族結為兒女親家,被賜予高官厚祿,可以當面罵司馬炎是「桓靈之君」、可以指著御座說「此位可惜了」而不受懲罰;可以大罵「高貴鄉公何在」、可以砸了御賜的珊瑚樹而無所顧忌……
隋文帝楊堅,相對於此前各朝,算是殺戮功臣較多的開國皇帝。
畢竟他功業太淺,憑外戚身份篡位太容易,而且也太快了,從580年5月周宣帝去世,到581年2月就先自封隋王,而後當月篡位,不過九個月時間。
很多開國大臣此前只是他的同僚,根本沒建立明確的主從關係,居然就換了皇帝,自然頗有暗自不服、甚或欲取而代之者。
如郢國公王誼、郕國公梁士彥、英國公宇文忻、舒國公劉昉、樂安郡公元楷等人,都是曾經被楊堅拉攏,助他奪位有功,但隋朝建立後,覺得自己被疏遠、不受重用,時常有「怨望之言」,甚至私下串聯,被人告發謀反,然後被楊堅誅殺。
而真正可惜的,是猛將史萬歲,被楊堅從敦煌戍卒一路擢升,北卻突厥,南平夷獠,戰功威震南北,卻因為楊素嫉恨其功勞,設計陷害,加上性情剛烈,當廷索賞,被楊堅暴怒之下,殺於朝堂。
當然,楊堅雖然性情嚴苛,終究是賞罰分明的明君,絕大多數的隋朝功臣,還是同樣得以封妻蔭子,富貴始終。
包括他最信重的楊素,也曾對其妻狂言「我若作天子,卿定不堪為皇后」,被告發後,楊堅只是將其被免官,不久後楊素便因南伐陳朝而東山再起。
可見楊堅也完全就是「選擇性執法」,楊素文武全才,軍略傲世,是他征戰南北不可缺少的臂助,便容忍了其一時失言。而上述那些幫他篡位的「故友功臣」,才智有限而居功自傲,不得權柄便心懷不滿,楊堅就毫不留情地處理掉這些尸居餘氣之徒,以為滿朝文武所戒。
唐太宗李世民,龍鳳之資、天日之表,開創大唐盛世,對豁出性命跟著他南征北戰,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天策府諸將們,真正做到了恩若骨肉兄弟。唐人遂有:【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的名篇。
比如,在玄武門之變立下首功的尉遲恭,居功自傲,囂張跋扈,哪怕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這些宰相重臣,無不被其當面譏刺凌辱。連宗室名將、江夏王李道宗,飲宴時一言不合,就差點被他一頓飽拳打成獨眼龍。真換了歷史上八成以上的帝王,都正可以此為由,下令把尉遲恭誅殺甚至滅門了,也無人能說這樣不對。
然而也就是李世民對自己人實在太念舊情,竟然容了下來,只是輕輕訓誡,令他往後收斂;尉遲恭此後亦知悔改,終於成為凌煙閣名臣,君臣二人全始全終。並和秦瓊並列為兩大「門神」,英名流傳至今。
玄武門之變另一大功臣,攻滅高昌、力挫吐蕃的侯君集,年過六十還非要支持太子李承干,想要再來一次政變,在群臣一致要求下,李世民忍痛將其處死,但赦免其妻兒,臨刑前流淚作別:「為君再不上凌煙閣!」
當然,李世民終究不是一味寬縱大臣的司馬炎,而是金戈鐵馬風餐露宿,打下大唐江山的天策上將,他同樣也有很「腹黑」的一面。
比如親征高句麗前,名將李靖說自己老病不能從軍,李世民親至其家中,撫其背曰:「勉之,昔司馬仲達非不老病,竟能自強,立勛魏室」,激得李靖抱病從軍,走到相州時,實在不行了才作罷。
比如對另一名將李勣,李世民又是剪自己鬍子給他當藥引子,又是解御服龍袍批蓋在他身上,多次表示要讓他當託孤大臣,卻在臨終前,突然將其貶斥為疊州都督,並密令太子李治,如李勣「徘徊顧望」即斬之,否則即召回他為宰相。
而李勣接旨意後,連家都不回直接趕赴外地,算是通過了這次「生死考驗」,才全了這段君臣之義。
宋太祖趙匡胤開國的局面,又有所不同。其開國之兵將,承襲五代亂世,軍紀極為糟糕,行徑極為殘暴。
如曹翰圍攻江州之戰,破城後大肆屠戮,死者數萬人,屍體填滿井水江流,掠奪民財億萬之巨。如攻滅後蜀後,眾將同樣大肆劫掠,殺人搶劫,激起全川譁變。「十四萬人齊解甲」的後蜀軍,許多降而復叛。
又如此後宋太宗趙光義北伐燕雲失利,高粱河戰敗後玩了一出「驢車漂移」,眾將當即打算擁立趙匡胤之子趙德昭,幸虧不久找到了趙光義,否則江山立刻易主。
因此,要懲治那些從五代亂世沿襲下來,一貫橫行不法,更動輒譁變而後擁立天子的驕兵悍將,本就極為艱難,卻也實在必行。
趙匡胤、趙光義兄弟,以 「杯酒釋兵權」,通過給予富貴贖買,削減開國諸將兵權,以數十年之功徐徐圖之,解決了中唐持續二百年、困擾無數明君良臣的藩鎮驕兵難題,並確立了影響後世千年的文官政府體制。
此後宋朝三百年時光,都在竭力提升文官士大夫地位,其「重文抑武」成為國策,亦是矯枉必須過正,不得已而為之。
當然,這些開國功臣,既能蔭封子孫,富貴綿長,而且女兒可以嫁給皇帝,兒子可以娶公主,形成了穩固的勛貴集團,和皇室代代聯姻,與國始終,他們還有什麼不足?